大多數人對理財存在認知上的誤區,以至於在理財時往往“事倍功半”。加拿大匯金金融公司總裁謝亭愷(William Xie)總結了一些家庭理財的常見誤區,並提出如何走出誤區的建議。
誤區一:理財=投資
謝亭愷表示,説到理財,不少人首先問:給你一筆資金,你可以實現多少收益。可見,人們經常潛意識地將理財與投資收益畫等號。實際上,投資和理財是兩個概念,不能絕對等同。
投資是在承擔風險的前提下通過合理組合,獲取較大收益。理財關注的是人生規劃,不僅要考慮財富的積累,還要考慮財富的保障。人們需要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來選擇恰當的投資理財渠道,內容比投資要寬廣得多。
不能簡單地將炒股等投資行為等同於理財,而應將理財看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通過它可以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使自己生活無憂。
誤區二:理財隨大流
別人炒股我也炒股,別人買房我也買房,這是典型的“羊群效應”。
謝亭愷分析指出,,不應盲從他人的理財行為,從家庭理財的角度來看,人的一生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在每個階段中,人的收入、支出、風險承受能力與理財目標各不相同,理財的側重點也不同。應確定自己階段性的生活與投資目標,審視資産分配狀況及風險承受能力,不斷調整資産配置、選擇相應的投資品種與投資比例。
謝亭愷認為,可根據年齡段來安排相應的風險組合,年輕人可以進行高風險投資,年紀越大,則越要趨於穩健。例如,對應于低風險投資工具、中風險投資工具、高風險投資工具,30歲時可按30%、35%、35%的比例進行組合,40歲時按40%、30%、30%的比例進行組合;50歲時按50%、25%、25%的比例進行組合;60歲時按60%、20%、20%的比例進行組合……
誤區三:追求廣而全的投資組合
不少人對“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爛熟於心,卻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往往將“雞蛋”放在過多的“籃子”裏,使得投資追蹤困難,造成分析不到位,這又會降低收益。謝亭愷強調,投資需要分散,但不要把“雞蛋”放在太多的“籃子”裏,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
在搭建一個投資組合時,相關性分析很重要,因為它避免了投資的過度集中,從而不能抵禦市場風險。對於有閒錢的投資者不妨運用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把握住市場大的發展趨勢,順勢而為,將一部分資金適當地進行中長期投資。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