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10月15日電 新聞分析:多重問題困擾中國鞋産品出口
新華社記者陳健
14日至16日,來自意大利、美國、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余家知名鞋業採購商聚首成都,在“中國女鞋之都國際採購節”上與眾多國內業界人士一道探討中國鞋業發展之路。
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以外貿出口為主要銷售路徑的中國鞋業,遭遇了多重問題的困擾,而且也面臨著一次産業結構調整和産業模式優化的契機。
“生産大國,品牌小國”的尷尬
作為中國西部最大的製鞋業基地,成都與溫州、泉州、廣州一道被業界稱為“三州一都”,尤以女鞋産業獨具特色。目前,成都已有製鞋企業1500余家,鞋材配套企業3000余家,女鞋産量已佔全國的10%,佔全球産量的7%,年産值300多億元,産品出口到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但成都鞋業和中國各地鞋業一樣,是貼牌製造基地,自主品牌較少。成都市經委副主任雷鳴驚説:“在當前歐美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人民幣升值預期濃烈、出口退稅下調的情況下,鞋的出口越來越難。究其原因是鞋企多年來在品牌打造上的缺失。”
成都某鞋業公司董事長馮永剛表示,由於是貼牌生産,加工企業拿到的利潤極少,大部分利潤都被擁有研發能力和品牌的企業拿走了。為此,國內企業應堅持走品牌化發展之路,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自主品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勞動力成本相對升高、能源費用增加和環保壓力加大的情況下,我國鞋企普遍面臨發展瓶頸。”成都市商務局局長郭啟舟説,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這些缺乏自主品牌的鞋企生存環境更加惡化,因此必須加快企業轉型升級,切實提升鞋企品牌競爭力。
研發能力不足 企業缺少國際競爭力
據了解,世界鞋業主要分為三大板塊,一是以中國、越南為代表的亞洲地區,佔有全球70%以上的生産量;二是歐洲的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國,佔有不超過20%的生産量;三是巴西、墨西哥等國的製鞋産業。
中國皮革協會名譽理事長徐永説,以意大利為典型代表的西方製鞋産業,其主要目標市場與中國等亞洲地區所針對的目標市場有明顯的不同。前者主要針對的是中高端市場,是全球鞋類時尚潮流和技術創新的引領者;後者則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場。
徐永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他説:“目前我國鞋企普遍不注重科研、開發和設計,而是以來樣加工、相互模倣為主,很少投入資金研發新産品,很多企業賺取的只是貼牌的小部分利潤。”
從數量型向品質型和效益型轉變,實現産業升級換代,已成為我國鞋業進一步發展的必由之路。對於我國鞋企研發能力薄弱、發展模式簡單粗放的現狀,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名譽會長陳士能指出,我國鞋企應抓住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産業結構調整機遇,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儘快改變現有的粗放型發展模式。
貿易保護主義阻礙企業國際市場拓展
儘管世貿組織各成員均承諾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但許多國家和地區近來的做法卻與此背道而馳,頻頻對中國産品舉起反傾銷大棒。最近,歐盟委員會欲把對中國皮鞋的反傾銷措施延長15個月,使中歐皮鞋貿易摩擦在時隔3年後有可能再次激化。
對此,意大利卑仁達製鞋名家聯合會會長朱塞佩 白亞度説:“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並不是協調貿易關係的有效手段,指向中國鞋業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是沒有必要的,在貿易上也是不公平、不對等的。”
朱塞佩 白亞度説,意大利鞋業和中國鞋業的目標市場完全不同,使得雙邊貿易得到了相互補充。“意大利市場同樣需要中國的中低端鞋,中國也有對意大利高端品牌鞋的消費需求。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之下,二者的貿易往來能夠實現雙贏。”朱塞佩 白亞度説。
如今,貿易保護主義已成為制約中國鞋業外貿出口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而事實上,這樣的貿易摩擦無人受益。數據顯示,歐盟自2006年10月對中國皮鞋徵收反傾銷稅以來,我國向歐盟出口皮鞋量持續下滑;同時,歐盟市場上的皮鞋價格平均上漲超過10%,關稅最終要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歐洲鞋業採購商聯盟委員會主席葛斯吉説,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應是自由貿易和貿易開放,尤其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任何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都將是對世界經濟走向復蘇的阻礙,應予以破除。因此,歐洲鞋業採購商聯盟將繼續推動中國鞋産品出口歐洲,因為這符合各方利益。
相關鏈結:
責編: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