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房産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華社一日兩文批地王 指復蘇不能成投機者盛宴

 

CCTV.com  2009年08月03日 09:3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揚子晚報  

  7月23日,上海以30.48億元的高價,杭州以20650元/平方米的單價,創造了滬杭“一日兩地王”格局。此前,在北京市朝陽區廣渠路15號地拍出40.6億元時,北京出現“五天三地王”局面。

  新華社“新華視點”昨天專門回顧了一下2007年一輪“土地市場熱”,回顧了當時産生過的一批老“地王”的“後事”。這些老“地王”加冕後,風光無限,開發商如意算盤“劈裏啪啦”響,但市場多變,“地王”得主未必如願以償。回顧老“地王”,賠錢退地者有之,追漲被套者有之。根據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權威數據,2007版的“地王”大多“晚景淒涼”。

  文章提出,前車之覆,後車之鑒,然而“地王”大有前仆後繼之勢,開發商傻嗎?顯然,除了想把成本轉移到房價裏面去的意圖之外,開發商追逐“地王”的“非理性”行為背後,不乏精打細算。

  文章分析,作為一種商業手法,“地王”單個項目成本可能過高。但要看到另一方面,高成本已經被同一家開發商的其他樓盤價格暴漲、銷售加快所分擔。此外,開發商還能用高價地在股市融資。當然,如果宏觀經濟出現了大調整,股市、樓市間“短路”,被套的是購房人和股市投資者。

  文章提醒公眾,一定要“理性”,莫上“地王”當。2007年“地王”橫空出世時,網絡和媒體都在炒作“傍地王,好乘涼”,然而事實上真的如此嗎?老“地王”走了,新“地王”來了,消費者“被賣了還替人數錢”的事,也許仍然每天都在發生著。

  文章還旗幟鮮明地提出,將未來的經營安全和發展前景,押注在房價迅速暴漲的預期之上具有巨大的道德和經濟風險,而承擔這一風險的應該是企業而不是購房者。

  在這篇文章後,新華社還專門配發了一篇題為《“地王”頻現須警惕風險》的時評,提出“每一次新天價誕生的槌音落定,都伴隨著無數人的望樓興嘆。‘地王’頻出,步步推高房價,但房地産行業的持續發展,始終不可能超越鏈條終端——購房者的承受能力。而當前顯而易見的是,實體經濟尚未明顯好轉,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居民實際購買力並未提高,‘地王’頻出必然導致房價和購買力之間的更大脫節。沒有成交量支持而僅靠銀行資金硬撐的高房價和假繁榮,勢必爬得越高,摔得越狠”。

  時評提出,“地王”的出現,不僅緣于開發商的非理性炒作,也與地方政府的推波助瀾不無關係。如不能儘快從土地供應制度、政策入手徹底打破“借地生財”的利益鏈條,地方政府作為土地市場繁榮的直接受益者,只會繼續在開發商、商業銀行、炒房者之間的利益泥潭中越陷越深。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國內對住宅消費的中低端産品需求仍佔相當大的部分。但當前在一些地方,“地王”頻出的同時,很多百姓期盼的經濟適用房項目投資卻逐年萎縮。如何有效引導投資需求,使住房市場回歸民生保障體系,依然是地方政府當前必須冷靜思考並長久規劃的重要問題。“地王”風光無限,既與安居相去甚遠,更非經濟繁榮信號。房地産市場的復蘇,從長遠看只能依賴於真實有效需求的培養,而不應成為投機者的盛宴。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