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治標不治本 金融海嘯還會回潮

 

CCTV.com  2009年07月25日 08:0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證券報  

  全球股市以中美為首,在憧憬業績和經濟見底復蘇的樂觀情緒帶動下出現大幅度上漲,在股市上漲過後,資金可能再次流入大宗商品及貴金屬的炒作。對於未來經濟形勢的判斷,市場對通脹看法還是比較一致的,在復蘇和通脹共存的局面當中,資本市場火熱仍將繼續。

  美股的上漲最主要動力來自於業績,更確切地説,主要來自科技公司與大型金融機構的業績。海嘯大贏家摩根大通和高盛可以説是其中的佼佼者,利用交易和二級市場呼風喚雨的能耐,公司居然能在全球各行各業都還沒有喘過氣來的時候,取得如此驕人業績,實在是令人羨慕。

  大型金融機構剩者為王,加上政府和央行的鉅額流動性注入,等於是鼓勵資本市場的投機,這點才是令美國金融機構起死回生的關鍵。假設資金能在接下來的日子裏流入實體經濟,當然是皆大歡喜,救市就能真正成功。然而,實體經濟是臟活累活,利潤來得太慢,習慣投機的資金怎麼可能舍易求難,這種良好願望顯然不合邏輯。

  金融海嘯開始“複元”,基本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但是回過頭來看,實際上這場救市和刺激經濟的大型拯救行動,等於是“換湯不換藥”。

  我們今天採取的措施是用更大的流動性去“治愈”因為流動性而産生的金融海嘯,難道就不可能産生更大的金融海嘯嗎?而在金融海嘯爆發後,一度形同過街老鼠的衍生産品又有回潮跡象,金融機構的盈利模式更多是居於炒買炒賣,這些難道不是金融海嘯前的現象嗎?既然病因沒有根除,爆發金融海嘯第二波的基礎還是存在的,誰能保證類似高盛這種大投行不能再造出類似CDO的東西來。

  政府和央行迫於無奈,用流動性來拯救經濟其實沒有太多譴責的地方,因為的確是沒有選擇。然而,輕易地放過海嘯的元兇和幫兇是非常令人感覺到鬱悶的問題。

  金融海嘯罪魁禍首之一當然包括美國的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普,而美國財政部在週二剛向美國國會遞交一份加強監管評級機構的建議,雖然建議禁止濫發“AAA”評級,也將收費透明化,但是基本上屬於隔靴搔癢的改革,除了原有盈利模式不變外,美國政府似乎沒有任何行動來懲罰相關的違規違法的行為。

  安然事件倒了一家安達信,這麼大的金融海嘯作為主要責任人的評級機構的責任居然被輕輕帶過,那麼金融海嘯能沒有第二波嗎?制度不做徹底改革,不懲罰責任人,其實等於默認海嘯基礎的存在,這當中有投鼠忌器的因素,但是也反映出奧巴馬的競選口號“改變”僅僅停留在口頭上。

  當初AIG的“獎金門”事件鬧得不可開交,但是股市上漲後,美國的公眾和政客好像再也不去深究投行們的傳統經營文化,照樣是高薪和高獎金來鼓勵投機和欺騙,海嘯前的盈利模式依然故我,而且海嘯對於這些大投行來説,更為重要是清除了大量的對手,業務更壟斷,利潤更豐厚,對政策和立法的影響力也將更大。真正的改革看來只能等第二波海嘯爆發後再考慮吧。(郭信麟)

  相關鏈結:

責編:陳平麗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