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
人們總是認為股票市場預示著未來,如果這樣的話,過去一段時間的股市上揚就在預言一場未來的經濟繁榮—不用屏息以待,它不會來的。相反,世界經濟正在陷入滯脹,罪魁禍首正是用以應對金融危機的激進政策。政策制定者們拋棄了正確的應對之道:重組,他們希望用大量的流動性來沖走泡沫破滅的惡果,但這種行為的後果並不是帶來下一場繁榮,而是通貨膨脹。
2009年第一季度,美國經濟總量萎縮了1.6%,歐元區則萎縮了2.5%,日本4%,那些工業製成品出口導向的發展中國家遭遇了更悽慘的情形。相較于2008年第二季度的高點,全球經濟總量收縮了5%,全球貿易總額則收縮了20%。儘管收縮速度在減緩,但今年第二季度全球經濟總量仍很可能繼續下滑。
這是一場自1930年代以來就未曾有過的大崩潰。全球經濟正如一列在懸崖上行駛的火車,雖然前方就是無盡的深淵,但是現在仍然有機會原地剎車以避免墜落下去。不幸的是,金融市場就如同車廂上的舞者,它引起的每一次振動都有可能將列車傾覆。
流動性是使市場再次瘋狂的燃料:根據摩根士丹利的統計,在4-5月的10周內流入新興市場基金的資金就達到210億美元—這已經達到令人眩目的2007年總流入額的一半。當資産價格隨著CPI膨脹之後快速上漲,央行們又必須減少流動性,這將擊垮資産市場的泡沫盛宴。
在美聯儲的20年中,格林斯潘熟練地耍弄流動性魔術同時免於帶來通脹,三個特別的因素為他帶來了這一非凡好運。首先,IT革命使得供給端更加有效率,這使得在發達國家佔支配地位的勞動密集型經濟部門被重組,原有的勞動力被大大節約。這一因素導致白領職員的工資水平在整個格林斯潘時代走低。
第二,柏林墻的倒塌使得超過20億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走入全球貿易體系。它帶來了製造業從高成本經濟體向低成本的發展中國家的快速重新配置。由此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全球貿易增長速度兩倍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這穩定了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工人工資和商品的價格。
第三,蘇聯的解體減緩了對於能源等天然資源的需求。儘管中國和印度的快速發展增加了它們對於上述資源的需求,但是蘇聯的解體減緩了天然資源價格上漲的壓力。這種供需的動態平衡使得大宗商品市場對於財務投資者而言成為了無利可圖的市場。這使得在全球經濟進入了一個被拉長的繁榮期時,大宗商品價格仍然保持在低位。
如今已大不相同。IT行業已經完全進入了成熟期。事實上,隨著它越來越成為日常消費工具——常常被用來在工作中消磨時間——它降低而非提高了生産力。在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早已充分反映在工業製成品的價格中。同時,前蘇聯國家對於大宗商品的需求正在增加,中國和印度也是如此。
很多人爭辯説通貨膨脹不會發生在一個蕭條的經濟週期中,但是事實上通脹曾經是經濟增長緩慢的1970年代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滯脹”這個詞語正是從那個年代而來。我擔心全球正步入另一個滯脹時代。唯一能夠抑制通脹的,是所謂衰弱的全球經濟下的過剩産能。然而,許多過剩的産能,例如汽車行業,需要一勞永逸的被消除,因為未來的需求與過去完全不同。解決之道是對供應與需求兩方都進行重組,但是全球的央行們錯誤地認為貨幣刺激政策才是解決之道。
正因為它們向全球經濟體注入更多的貨幣,大宗商品價格可能會首先有所反應,儘管對石油的需求仍然在萎縮,但其價格自3月起的漲幅已經超過了股票市場,達到了60美元一桶。財務投資者們而不是如今需要使用石油的人控制著石油價格,因此,貨幣的增加正如我們所言的那樣帶來了通脹。
現在的盛宴註定了是短命的,明年,通脹預期將變得明顯,那可能會導致利率上調。雖然央行們很可能不願意上調利率,但公債利息的走高將最終迫使它們這麼做,但是他們絕不可能足夠快速地上調利率以切斷通脹産生的動力。滯脹將最終接管一切。
另一些人覺得通脹對於股票和房地産市場而言是一件好事,因為它能夠增加賬面銷量和利潤。歷史卻得出了相反的結論,197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約為其賬面價值的1.3倍,低於如今的1.7倍。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