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破解中國經濟增長最大困難

 

CCTV.com  2009年06月01日 07:2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面對金融危機,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仍然是光明的。這是上海浦東陸家嘴金融貿易區的夜景。新華社記者 裴鑫 攝

  新華網北京5月31日電 題:述評:破解中國經濟增長最大困難

  新華社記者周英峰

  去年四季度以來,受國際金融危機蔓延影響,全球經濟逐步陷入低迷,外部需求急劇萎縮,導致中國出口大幅減少。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這是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困難。

  在前一階段一系列支持外貿增長措施的基礎上,國務院常務會議5月27日研究部署了進一步穩定外需的政策措施。在立足於擴大內需的同時,千方百計穩定外需,中國正全力破解金融危機帶來的經濟增長難題。

  外需萎縮是中國經濟增長最大困難

  中國的外貿進出口,最早感受到了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寒意。

  2008年10月,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出口值和進口值仍都保持15%以上同比增速,11月卻均“陡降”為負數。12月的跌幅進一步加深,全年累計增速為“入世”7年來最低。

  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經濟的最大衝擊也是外貿進出口。出口、投資和消費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同比增長6.1%,但凈出口對經濟的貢獻率為─0.2個百分點,是導致經濟下滑的最主要因素。

  當前,世界經濟依然低迷。5月29日,美國商務部公佈的修正數據顯示,美國經濟一季度按年率計算下降5.7%,雖略好於此前公佈的6.1%的預期降幅,但仍是連續第三個季度下降。此外,歐盟、美國經濟也仍處衰退之中。

  商務部5月初發佈的《中國對外貿易形勢報告(2009年春季)》指出,世界經濟短期內明顯復蘇的可能性不大,美歐日經濟很可能在底部震蕩一段時間,國際市場需求低迷的狀況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中國對外貿易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嚴峻複雜。

  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了中國穩定外部需求的困難。同時,國際貿易融資條件惡化、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各國貨幣競相貶值等因素,都加劇了中國外貿增長的風險。今年一季度,11個國家和地區合計對中國發起“兩反兩保”調查25起。同期,人民幣兌美元實際有效匯率升值2.58%。

  統計數據表明,儘管當前中國經濟運行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但先行指標顯示未來一段時間出口形勢依然不容樂觀。

  目前,中國大部分出口企業在手訂單減少,境外採購商多將長單改為短單、大單改為小單;剛剛閉幕的第105屆廣交會出口成交額比上屆下降16.9%。同時,前4個月中國加工貿易進口下降33.4%,實際使用外資金額下降21%,這預示今後一段時間加工貿易和外資企業出口後勁不足。

  “國際金融危機還在發展蔓延,外部需求持續萎縮,進出口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當前的突出矛盾仍然是要遏止出口下滑的趨勢。”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説。

  努力保持中國産品的國際市場份額

  針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自去年以來,中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支持外貿穩定增長的政策措施:先後6次提高部分産品出口退稅率,目前綜合退稅率達到12.4%;支持中小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開拓新興市場和建立營銷網絡,今年將惠及8萬家左右的中小企業……

  “從目前情況看,儘管外需萎縮的情況仍未根本好轉,但國家穩定外貿增長的政策已初見成效。”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所所長張燕生説,這對減緩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提振出口企業信心、保持中國出口競爭力産生了積極效果。

  數據顯示,前4個月,中國進出口總值、出口值和進口值三項指標連續兩個月環比增長;加工貿易進出口的降幅在收窄,4月份出口新訂單指數也在增長;主要勞動密集型産品出口繼續保持環比增長勢頭,部分農産品、原材料進口開始增多。

  當前,外貿形勢依然嚴峻。針對這一情況,國務院常務會議5月27日再次作出部署,確定了完善出口信用保險政策,完善出口稅收政策,大力解決外貿企業融資難問題,進一步減輕外貿企業負擔,完善加工貿易政策,支持各類所有制企業“走出去”以帶動出口等6項進一步穩定外需的政策措施。

  “對中國來説,今年現實的目標是確保出口增速不低於全球貿易增速,不至於把市場份額輸給別人。眼前,需要保出口企業,不讓它們死掉,等待市場的復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副部長隆國強分析説。

  業內人士指出,與此前出臺的措施相比,無論是完善出口信用保險,還是解決外貿企業融資難,新出臺的6項政策抓準了當前出口企業面臨的各種難題,體現出更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有助於廣大出口企業保持在國際市場上的産品份額。

  值得關注的是,在努力幫助出口企業克服眼前困難的同時,中國並未忽視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和調整出口結構。在新出臺的6項政策中,特別提出“繼續支持具有優勢的産品、勞動密集型産品、高科技産品出口,嚴控‘兩高一資’産品出口”。

  “外需萎縮的情況下,追求出口速度和規模並不現實,最需要的是抓住機遇提升出口質量和效益。”張燕生説,政府應在政策上更多一些創新,給企業以切實有效的支持,推動外貿增長方式加快轉型。

  把金融危機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和世界經濟衰退尚未見底,外需急劇萎縮對中國經濟增長會持續造成不利影響。

  外需下滑不僅直接影響出口,而且會逐步向國民經濟各個領域傳導。以工業為例,由於國際市場需求不振,中國部分行業産能已出現嚴重過剩。4月末,全國26個大中城市5類鋼材庫存同比增長17.3%,電解鋁生産能力放空40%左右。

  “外需長期不振,將會影響上下游企業的生産和投資。外向型企業經營困難會造成就業和收入下降,進而對消費增長産生不利影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部部長張小濟説。

  更重要的是,中國擁有13億人口,外貿企業的穩定發展關係到數千萬人的就業。儘管外部需求萎縮趨勢難以扭轉,但在著力擴大內需的同時,中國依然“絕不能放鬆出口”,需要保持對外貿易穩定增長。

  “世界進一步開放和經濟全球化進程會遇到挫折,但其大趨勢不會改變,國際貿易仍將在總體上快於世界經濟增長。”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指出,我們要順應這一潮流,積極擴大國際市場份額,為民族復興奠定更堅實的基礎。

  當前,世界各國穩定金融、刺激經濟的政策陸續實施,各主要經濟體聯手應對危機的力度加大,世界經濟金融形勢惡化的勢頭得到一定遏制,這有利於外部需求的逐步恢復和企穩。

  從國內來看,中國政府採取的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已初見成效,宏觀經濟形勢出現積極變化。同時,通過多年來大規模承接國際産業轉移,中國也已經形成一批産業鏈條較為完整、競爭力不斷提高的進出口産業集群。這些因素,都有利於穩定進出口企業的預期和信心。

  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外需萎縮仍是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最大困難。專家指出,堅持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相結合,通過紮實細緻的工作,千方百計穩定外需,中國一定能夠把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