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消費者正在南京一售樓處裏看房。安心攝(人民圖片)
一方面,1.36億平方米商品房空置,20億平方米項目在建,3.3億平方米土地待開發,樓市正面臨天量供給。另一方面,投資型需求遭遇國際金融危機大幅減弱,自住型需求又面臨購買力不足難題
同時,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見底,我國經濟企穩回暖跡象顯現,但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此時,期盼房地産市場短期再現新一輪的牛市,是不現實的
近一週以來,媒體關於樓市的報道此起彼伏,唱漲的,唱跌的,歡呼熱銷的,質疑退房的,真真假假,讓人難辨東西。
房地産市場真是個看不透的迷局嗎?拋開短期的房價和成交量波動,多看看迷局背後的大局,或許能得到不少真實簡單的啟示。
市場供給數字龐大
分析商品房空置面積、房屋施工面積、待開發土地面積三大數據,我們可以看出,房地産市場供給依然十分龐大。
第一,商品房空置面積保持逐年增加的態勢。
從國家統計局發佈的相關數據看,以每年11月末為時間節點,2004年至今,全國商品房空置面積依次為:2004年0.99億平方米、2005年1.14億平方米、2006年1.23億平方米、2007年1.17億平方米、2008年1.36億平方米。除2007年略有下降外,商品房空置面積總體保持逐年增加的態勢。
再看具體城市,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發佈的調查,截至今年3月末,北京市商品住宅空置面積514.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33.1%。而根據國泰君安日前發佈的《上海房地産趨勢分析》,到2009年底,上海有4288萬平方米庫存商品房待消化,按照2008年月均130萬平方米的消化速度,上海消化完全部庫存需要33個月。
第二,今年以來房屋施工面積超過20億平方米。
房屋施工面積就是所有在建項目的面積。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今年1—4月,全國房地産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20.1億平方米,同比增長12.4%。這意味著,未來幾年,將有20多億平方米的房屋陸續投入市場。
第三,粗算有3.3億平方米已購土地待開發。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2008年,全國房地産開發企業完成土地購置面積3.7億平方米,完成土地開發面積2.6億平方米。往前追溯,2007年、2006年和2005年,全國分別完成土地購置面積4億平方米、3.6億平方米和3.8億平方米,分別完成土地開發面積2.7億、2.7億和2.2億平方米。
通過連續幾年購置面積和完成開發面積的差值,我們可以大概了解有多少土地沉澱在開發商的手裏。初步計算,2006年到2008年,至少有3.3億平方米已購置土地未被開發。
有效需求不容樂觀
需求由購買力決定,沒有購買力的需求,不是有效需求。所以,通過數據和實例來判斷基本購買力有多高,自然就能了解需求有多高。
第一,看看房價收入比。
判斷居民購買力的一個重要標準是房價收入比。它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目前國際上能夠接受的房價與收入比是3:1到6:1。根據易居中國研究院院長楊紅旭判斷,東部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普遍在12:1—13:1,遠超國際標準。
對於房價收入比的計算方法,儘管房地産界有人提出過質疑,算出的結果也五花八門。但迄今為止,對我國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的種種計算,沒有一種結果在6:1以下。
第二,看看實際購買者的負擔狀況。
根據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4月,北京四環路以內的房價均價每平方米由1至3月的15124元漲到15593元。上述兩家單位的另一項調查顯示,2008年,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4725元。以這樣的收入水平,在北京四環以內買房,基本屬於空想。
不可否認,部分低收入人群會拉低平均數,而且主要依靠保障性住房解決居住問題。那麼,白領購買力如何呢?在北京工作的小張為記者算了筆賬。他加上女友的收入平均每月1萬元左右,年收入12萬元,除去基本生活開支,每年能存下7萬元。如果要買一套90平方米四環內小戶型,大概要花140萬元,存4年才夠首付28萬,得向銀行貸款112萬,選擇20年還清,總還款額160多萬,每月還款近7000元。買房就意味著,如果工資不漲,夫妻倆20年內喪失消費能力,只能為房子活著了。
第三,金融危機下,投資需求大幅減弱。
客觀地説,房價與收入的背離,並不是近期出現的狀況。在金融危機之前,高房價得以持續,一個重要原因是全球流動性氾濫,大量資金進入房地産市場,助長了投資型需求,推高了房價。
而國際金融風暴的大環境下,全球從資金流動性氾濫陡然轉向供血不足,房地産市場的投資型資金必然大幅減少。
更重要的是,房地産價格不可能總以投資需求為主導,健康的房地産市場必須要使房屋回歸其使用價值——居住,並重新讓使用價值和供求關係來決定價值。
開發商利潤居高不下
“暴利”,一直是房地産企業繞不過去的鬧心名詞。從來沒有哪一個行業像房地産業這樣盛産億萬富翁,各色富豪排行榜上,房地産富豪連年佔據半壁江山。儘管今年初房價似有鬆動的跡象,但房地産的暴利時代並沒有終結。
萬科是率先揭起降價大旗的開發商之一,但其年報和季報顯示,其最近3年的銷售毛利率分別為39.00%、41.99%和36.15%,今年一季度僅下降了不到6個百分點,為 33.81%,但仍在30%以上。
而萬通地産的銷售毛利率連續3年在40%左右徘徊後,今年一季度陡然上升至62.81%。更厲害的是華遠地産,其2006年的銷售毛利率僅為8.64%,此後一路向上,至今年一季度,銷售毛利率已達52.99%。而上市公司2008年銷售毛利率平均在20%左右。
因為銷售毛利率只是利潤的一種靜態體現,所以也就有了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的房地産行業建設開發週期長,毛利率應該除以開發時間的説法,但是按照同一地産項目售價總是越來越貴的整體趨勢,同一項目的銷售毛利率隨時間推移將遞增,況且如果要是平均的話,也應該是將幾年的銷售毛利率進行動態平均,而不是同樣靜態地以一個項目的銷售毛利率除以項目開發時間。
此外,還有開發商抱怨土地成本提高影響利潤,但現在距離“地王頻現”的2007年已有兩年,按理説這些在財務報表中都應有所體現,但從三位地産大腕的公司中幾乎未看到這種影響。
樓市走向服從經濟大勢
任何行業都有週期,房地産亦不例外,房價只漲不跌的神話在幾次調整中早已被戳破。但我國真正大規模興建商品住房,距今不過十幾年,特別是在1998年至2007年,還經歷長達10年的一波牛市,這也是房地産行業經歷調整一年有餘,仍“迷霧重重”的重要心理因素。
而在香港,自1946年以來,房地産行業已經經歷了6個週期,特別是1997年的金融危機後,房地産市場就此進入嚴冬,至今還未完全恢復到當年的水平。
日本房地産行業在1990年達到頂峰後,由於經濟泡沫破滅,導致房地産價格出現大幅回落。隨後日本經濟增長率處於長期下降趨勢,房地産經濟也進入持續下降階段。
從香港和日本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房地産行業是與宏觀經濟聯絡極為緊密的行業,在房地産市場處於繁榮期時,國際經濟環境和當地的經濟形勢都處於景氣時期。
如今,國際金融危機仍未見底,我國經濟雖出現企穩回暖跡象,但經濟回升的基礎還不穩固,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在這種情況下,期盼房地産市場短期內出現新一波的牛市,是不現實的。
需要指出的是,從國內外經驗來看,經濟繁榮,是樓市繁榮的必要、非充分條件。樓市要繁榮,經濟繁榮是前提;反之,經濟復蘇了,樓市未必馬上復蘇。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