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會不會給美國經濟帶來類似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的長期停滯?會不會拖累中國經濟並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在次貸危機愈演愈烈的情況下,這兩個問題受到各方的廣泛關注。由於美國的産業結構存在著巨大優勢,並且擁有強大的危機轉嫁能力,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更可能是否定的,但是“美國看病,其他國家被做手術”的局面卻是非常現實的威脅。
美國目前的危機與日本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問題的共同點在於,金融體系出現嚴重失衡,資産價格與信用緊縮出現互相強化的惡性循環。但除此之外,當年日本實體經濟本身也出現了嚴重的産業發展停滯問題,而這是決定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的關鍵因素。
反觀美國,其産業結構始終在全球處於領跑者的地位,在高技術産業、高級製造業和金融服務業等領域擁有明顯優勢,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未顯“疲態”。美國同時將勞動密集型和低端資本密集型産業轉移到新興市場國家,並通過外包方式將高端製造業中低技術含量的産品分包給全球企業生産。在美國的三次産業中,第三産業已具絕對優勢,這使得美國産業結構具有較強的彈性和抗風險能力。
次貸危機是一場全面的信用危機,並可能演變成一場系統性金融危機。從房價漲幅、家庭房産總值佔GDP比重的變化、股市市值與GDP比值的變化等指標來看,美國的泡沫並不見得比日本小很多。美國經濟特別是美國金融業將經歷一個痛苦的調整過程,但較之産業結構的“硬”調整,這種“軟”調整的深度較淺,所需的時間相對也比較短。在金融市場出現新的轉機後,調整將會被新一輪的擴張所代替。所以,總體上説,美國經濟出現長期衰退和停滯的可能性較小。
當然,總要有人為流動性氾濫後的緊縮付出代價,但這可能並不是美國自己,而將是新興市場國家。這些國家主要為美國提供消費品、低端耐用品和外包服務,已經對美國經濟形成高度依賴,而美國房市調整加深引發的負財富效應可能加劇美國消費低迷,從而會嚴重衝擊這些國家的外向型低附加值産業,由低端製造業帶動的經濟增長難以為繼。(徐建軍)
搶 眼 新 聞
|
|
|
|
|
|
|
|
|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