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清明節。四月的微雨,吹落零零星星嬌弱的花瓣,雨霧中那柔柔的柳色,也沾染上潮濕的思念。每一年的清明,總是有雨。在這雨中漫步,總是能想起那古詩中欲斷腸的意境。千百年來,每到清明,人們總念起同一首詩,即使心中思念的人是如此不同。文學的魅力,便是如此……
他,曾經見證了一個世紀的風雨春秋。他不倦的筆,飽蘸著無限的深情,在中國文學史上書寫著一部部不朽的巨著。他一直秉承用真情寫作,他説,“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我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感情。”他還崇尚“講真話”,以真誠的心和作者交流,因此,人們尊敬地稱他為, “20世紀的良心”。他,便是巴金。
朱自清的文字,一直是如此細膩,捕捉著人們心頭那小小的、甚至轉瞬而逝的感動。讀他的散文,永遠也讀不厭。那美麗得獨一無二的句子,那在字裏行間流淌的濃情,讓你每次品讀,都有新的發現,新的共鳴。 他的《背影》、《給亡婦》等,更被稱為“天地間第一等至情文學”。淡淡的筆墨,沒有半點矯揉造作,卻有動人心弦的力量。
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是如此的意味深長。 祖祖輩輩的汗水打濕過它。烈士的鮮血浸染過它。遊子的夢裏出現過它。赤子的淚光裏浮現過它。詩人的文字裏,更是反反復復吟誦著它。 在所有對土地的深情裏,我們,總能看見這樣一個詩人的名字。他叫艾青。
清明,品讀著那些曾經震撼和慰籍過我們心靈的文字,寄託哀思的心會泛起幽幽漣漪,想象著已經逝去的人用心靜聽這細雨,靜觀行人,靜想靈魂的畫面,心被觸動,這靜幽的意境,悄然間讓那逝去的人在心房再現……
一位思想不老的人,用她的一生愛祖國、愛世界,愛大海、愛孩子,她是中國母親與和平的化身,她的一生,如同一部真善美的巨著。她的文字伴隨著我們,如同沐浴著愛的慈光,使我們對一草一木心存感恩。“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她,便是冰心。
有人問舒乙,能不能用幾句簡短的話把老舍先生的特質説出來...舒乙想出了五句話:他是北京人;他是滿族人;他是窮人;他有10年在國外生活;他生於1899年,去世于1966年。 老舍自己,也從來,只謙遜地以“文藝界的小卒”自居。他曾説過:“在我入墓的那一天,我願有人贈給我一塊短碑,上刻:文藝界盡責的小卒,睡在這裡。”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當年的小英子牽著駱駝從城南走來,林海音這個名字和她的故事一樣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熟識。 真實純真的筆調,夢境般的語言,清晰,又朦朧。冬陽下的駱駝隊,脖子上悠悠清脆的駝鈴聲,奏出童年中的美妙音符。一幅幅畫面,一聲聲輕響,是林先生一生也抹不掉的記憶。
四月總是比以往充滿更多懷念,懷念是一種比生命更持久的力量,無論時光流到哪一天,當我們再回首的時候,總是難以忘卻那些記憶。芳草萋萋,又到禁煙時節,細雨紛紛,又逢清明日子。清清明明的日子,隨著香煙裊裊升騰,寄出那悠悠情思,縷縷懷念。循著思念的軌跡一步一步走到記憶的深處。一些事,一些人,又清晰如昨……
蕭紅的一生都處在尋找對“愛”與“溫暖”的憧憬中。它成為蕭紅矢志不渝的人生理想。在極端苦難與坎坷的生活中,蕭紅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我一生最大的痛苦和不幸卻是因為我是個女人。”這聲尖銳、疼痛的低語通過蕭紅的筆傳達而來,如流星般劃破天空,光芒四射。
丁玲,中國文壇上一個響亮、美麗的名字,一個富於傳奇色彩的名字。 在將近六十年的革命文學生涯中,丁玲創作了《莎菲女士的日記》、《太陽照在桑幹河上》等一系列思想深刻,受人民喜愛的作品。她的一生曆盡坎坷,卻始終像一隻撲火的飛蛾,向著光明振翅飛翔,至死不渝。
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有這樣一位文學巨匠,一位有著全中國最硬的骨頭的人——魯迅,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 作為過去的一個世紀裏中國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魯迅深深地影響並開闊了一代代中國人的心。燃燒的文字,積極的力量,他的思想精髓成為人們永遠尊敬與紀念的豐碑,他的精神品格,依舊激蕩在人們的心頭,成為不滅的明燈。
清新的風明亮的雨,清明像一葉扁舟載滿緬懷和思念,靜靜地跨過時間的鴻溝,觸發那不曾淡忘的記憶。濛濛煙雨籠罩在既往的記憶和歷史的陳卷中,梨花落後的無語,黯然銷魂的春愁,載著芬芳的記憶隨風吹過。如水的春天,思念的季節,那些熟悉的身影依然清晰的文字飄蕩在每一處,如風輕拂心海,在細雨濛濛的春天,走進心靈的深處去聆聽他們的聲音……
茅盾,在長達六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茅盾先生作為“為人生的文學”最熱切的主張者和實踐者始終不懈地以滿腔熱情歌頌人民、歌頌革命、鞭撻舊中國黑暗勢力,創作了大量的文學小説詩歌文學作品。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一生愛詩,並用詩歌點亮自己和一個時代的中國當代詩壇大師,世紀詩翁臧克家,懷著對詩歌的愛走了。他創作的《難民》、《老馬》等詩篇,以凝練的詩句描寫了舊中國農民忍辱負重的悲苦生活,成為我國現代詩史上的經典之作。
郭沫若,原名郭開,我國傑出的作家、詩人和戲劇家,又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我國新詩歌運動的奠基。1921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女神》抗戰開始後著有《屈原》等歷史劇及大量詩文。標誌性作品《屈原》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激情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大氣磅薄、震撼人心産生了鼓舞抗戰的巨大影響。
清新的絲絲細雨不驚意間觸碰了思念的弦,柔柔的音色和著這春風在四月裏幽幽地清唱,與細雨飛花中淺淺流淌的淡愁相伴。飄揚的細雨、翻飛的春花從那些熟悉的文字中婀娜走來,又在姹紫嫣紅中悄然逝去,思念猶如四月煙雨中隨風而舞的一絹錦緞,鋪滿懷念……
沈從文的創作風格趨向浪漫主義,他要求小説的詩意效果,融寫實、紀夢、象徵于一體,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整個作品充滿了對人生的隱憂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一如他那實在而又頑強的生命,給人教益和啟示。他説:“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樓傑閣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廟供奉的是“人性”。
鬱達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這樣的評價:在中國文學史上,將永遠銘刻著鬱達夫的名字,在中國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紀念碑上,也將永遠銘刻著鬱達夫烈士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