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賓司司長張業遂
時任禮賓司接待處副處長唐龍彬
現任中國駐希臘大使羅林泉(左)拜會希臘外長
他們見證了無數外交盛事,傳承中華“禮儀之邦”的優良傳統;他們胸懷大局又關注細節,並身係國家尊嚴。他們,就是中國的禮賓官。
中非峰會:
70余場會談和會見有條不紊
2006年11月4日至5日的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是新中國外交史上由中國主辦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出席人數最多的一次國際會議,也是建國以來中國首次大規模接待外賓,40多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雲集北京,盛況空前。
外交部禮賓司作為峰會秘書處禮賓組的主要成員,承擔著峰會的各項禮賓工作安排。如此大規模的國際會議,禮賓工作千頭萬緒,整個峰會期間共安排了70余場雙邊會談和會見,其中包括胡錦濤主席和到訪的六國元首以及與會領導人舉行的31場雙邊會見與會談。如此密集的會見,給禮賓組的協調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時任禮賓司司長的羅林泉和他的禮賓官團隊迎難而上,一場場會見與會談秩序井然,背後凝聚著他們無數個日夜的辛勤勞動。
羅林泉介紹説,特別是11月4日上午9時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迎接儀式,讓我們一開始非常擔心。因為這是峰會的第一場正式活動,又是現場直播。當時,49個代表團分散住在北京的20多家飯店,為了達到最佳效果,必須在30分鐘內依次到達人民大會堂,而每一位代表團團長抵達的時間相隔僅有36秒,如果哪一位團長遲到了,整體效果將會大打折扣。為了做到精確無誤,禮賓司事前專門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實戰演練,設想了各種突發情況。排練都在深夜進行,因為北京的交通不能在白天暫停,禮賓官們考慮得很仔細,比如,胡錦濤主席要站在門口迎接,每一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過來,要迎接、握手,可能要將近50分鐘,時間太長,他們就通過緊湊安排、組織車隊等等手段,排練了無數次,最後把這時間縮短到約30分鐘。
在整個峰會過程中,開幕式無疑是最引人關注的,如何保證眾多與會領導人集體入場、就座的秩序和效果,很大程度上考驗了禮賓工作的智慧和水平。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外交部禮賓司創造性地使用了“腳印”標識,雖然觀眾在電視上看不到,但它為開幕式上領導人順暢、自然地入場和就座發揮了奇效。
接待基辛格:
像搞地下工作一樣單線聯絡
禮賓工作或者説禮賓司工作不僅僅是外交部的工作,它實際上擔負的是一個國家的禮賓任務,是國家的門面,而不僅僅是外交部的一個職能部門。國家領導人之間的會見與會談,無疑是禮賓工作中最重要的環節,在歷史上,一些國家領導人之間的會見與會談,成為了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事件。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中華民族外交史嶄新的一頁。毛澤東、周恩來以非凡的氣魄和膽略,審時度勢地制定了新中國的外交方針和政策,組建了一支全新的外交幹部隊伍。隨著與中國建交的國家越來越多,外交活動日趨頻繁,儘快建立起一套既能體現新中國外交原則,又符合中國國情的禮賓制度,被當作一項重要任務提上日程。
在周總理的親自指導下,1955年外交部正式成立了禮賓司。周總理對禮賓工作的細節抓得非常緊,有時候他要佈置重大的外事活動,還會把司長、處長、科員等幾級幹部都一同找去開會。
1971年7月,基辛格以美國總統特使的身份秘密訪華,由於相互之間缺乏了解,當時的中國在西方國家眼裏仍是一個神秘的地方,基辛格甚至把自己比作幾百年前到中國探險的馬可?波羅,並將此次秘密的訪問命名為“波羅一號”。當時,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有關這次訪問的消息都被封鎖在一個極小的範圍內,時任禮賓司接待處副處長的唐龍彬,是這次秘密接待的禮賓人員之一,這也是他第一次接待美國的政府官員。唐龍彬説:“當時有一點像搞地下工作,單線聯絡,我的單線聯絡人就是韓敘,我那時候參加工作已經二三十年了,但從來沒有得到過組織上這樣的交待:‘家人不能説,朋友不能説,參加這個接待工作期間,什麼電話、地址都不能説,就算是失蹤那麼幾天吧。’”
總理專門帶上唐龍彬等幾個工作人員去選接待基辛格來訪時下榻的樓,最後敲定五號樓。由於當時正值“文革”期間,整個大環境給接待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難題,為此周總理作出了明確指示,要求做到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當時釣魚臺什麼花草都沒有,工作人員不得不到外邊通過公園的一個老花匠,從他家裏搬來了幾十盆花,佈置在臺階和前面大門的兩邊點綴一下,表示對外賓的歡迎。同時,還特別對五號樓進行了一次粉刷,更換了一些“文革”色彩很濃的物品,並在會客室、會議室、住房等重新擺設了一些裝飾品。
基辛格在北京只停留了48小時。在他們抵京後,周總理就打破慣例親自前往美國使團的住地與他們會面,這令基辛格一行感到十分驚喜和突然,為此,他們還特別提前15分鐘在樓下過道等候。唐龍彬回憶道,賓主一坐下,基辛格的秘書洛德馬上給他捧了一大堆文件,基辛格發現周總理注意到這個細節,就笑笑説:“沒辦法,都是些講話提綱和有關文件,做參考,我不得不照著這個念。”總理説:“會談嘛,可以自由一些,放開一些,隨便一些。”基辛格又説:“我們終於來到了被人稱為神秘的國土───中國了。”總理微笑著答道:“等你了解了這個國家,就不會感覺它是神秘的了。”
香港回歸:
零時零分零秒升旗分秒不差
再説香港回歸這一大盛事。
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1997年7月1日這個神聖的時刻,但英方堅持要在6月30日最後一秒才將英國國旗降下,要求中方推遲一秒升旗。就為了這一秒,中英雙方進行了無數次談判,才確保了五星紅旗在7月1日零時零分零秒準時升起。當時,作為中方司儀的外交部禮賓司司長張業遂親歷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香港回歸交接儀式作為一個重大的禮賓事件,其禮賓的安排主要包括:交接儀式中的升旗、降旗以及現場的講話、進場和退場等,這些活動的安排看似簡單,實際上困難重重。由於在7月1日之前,香港還歸屬於英國,因此,所有工作都需要得到英方的協助才能順利進行,雖然前後只有20多分鐘,但準備工作卻花了將近一年的時間。
張業遂説:“從中方來講,當時最強調的就是要體現主權回歸。所以我們設計了降旗、升旗的儀式這個環節,就是希望通過一降、一升來體現回歸的一個瞬間。”能不能在7月1日的零時零分零秒準時地升國旗、奏國歌,是中國恢復在香港行使主權最重要的象徵,是整個交接儀式成敗的關鍵,也是中方籌備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禮賓官們以零時零分零秒為基準來設計整個儀式的程序,採取倒計時的辦法:由零時零分零秒往前推,在這之前一共有十七項程序,他們就把每一項程序的大概時間都預計出來,最後計算出零時零分零秒之前一共需要多少時間,然後確定整個儀式開始的時間。由於計算準確、安排得當,最後降旗、升旗的時間正如所料,分秒不差。
●中非峰會的迎接儀式上,49個代表團必須在30分鐘內依次到達人民大會堂,每一位代表團團長抵達的時間相隔僅有36秒,為了做到精確無誤,禮賓司事前專門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實戰演練,排練都在深夜進行,因為北京的交通不能在白天暫停。
●由於當時正值“文革”期間,釣魚臺什麼花草都沒有,工作人員不得不到外邊通過公園的一個老花匠,從他家裏搬來了幾十盆花,佈置在臺階和前面大門的兩邊點綴一下,表示對外賓的歡迎,還把五號樓內一些“文革”色彩很濃的物品更換掉。
●禮賓官們以零時零分零秒為基準來設計整個回歸儀式的程序,採取倒計時的辦法:由零時零分零秒往前推,在這之前一共有十七項程序,他們就把每一項程序的大概時間都預計出來,最後計算出零時零分零秒之前一共需要多少時間,然後確定整個儀式的開始時間。
相關鏈結: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