説起她,如今50歲左右的人也許都不會感到陌生。誰也不會忘記,在那“轟轟烈烈”的年代裏,人們幾乎每天都可以從報紙的頭版上和電視的黃金時段見到毛主席身邊的她。一頭齊耳短頭,烏黑髮亮;一副學生時代戴慣了的白邊眼鏡,別致地裝飾在小巧玲瓏的鼻樑上;白凈娟秀的臉頰,生動紅潤的雙唇,總是挂著淺淺的微笑。她的
王海容(Wang Hairong 1938.9.25~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1974.7~1979.2)。湖南長沙人。1964年畢業于北京師範學院俄語系,後在北京外國語學院進修英語。1965年11月入外交部。1971年7月至1972年5月任外交部禮賓司副司長,參與基辛格秘密訪華和尼克松訪華的接待工作。1972年5月至1974年7月任外交部部長助理,主管禮賓事務。1984年4月起任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王海容出身於書香門第。她的祖父王季范是毛澤東的表兄,同時也是一位較有名望的無黨派知識分子,20世紀50年代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參事,後來又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對王海容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影響。 “海容”這個名字,有説是她祖父給她起的,也有説是毛澤東為她改的,乃是取自古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希望她要胸懷四海,博學廣聞。1960年秋,王海容考入北京師範學院俄語專業,後又進入北京外語學院讀英文,按學校的教學方向,她將來畢業後是要去當中學老師的。但是,王海容畢業後,卻沒有當過一天老師。
外交部之“王”
1965年11月,由周恩來總理指示,王海容被安排在外交部辦公廳。開始,她的工作主要是負責部長與總理的文電收發,以及其他的一些文秘工作。然而,由於她的特殊身份和背景,還有德高望重的周恩來總理的特殊關照,她在外交部上上下下都有著特殊的“分量”。 到外交部之後,王海容的工作可謂春風得意。從她履歷中我們可以看到:1965年11月,她作為外語學院的畢業生躋身外交部辦公廳,按一般的情況頂多也只是個科級秘書。其後,是“文化大革命”開始,“轟轟烈烈”搞了三四年。這期間,她出入中南海,活躍于毛主席身邊,雖然沒有什麼特別的名位,但其“活動的權力”則等同於高級幹部一般。 到了1970年夏天,由周恩來直接提名,委任王海容擔任外交部禮賓司“負責人”。時過一年,到了1971年7月,王海容被正式任命為禮賓司的副司長。第二年,又一道任命下來,王海容被提為外交部“部長助理”。再過一年多一點,王海容被任命為外交部副部長了。此後,她在這個崗位上一幹便是4年多,直到失勢倒運。
銷聲匿跡的六年
1976年9月9日,毛澤東與世長辭!這一天,王海容和在毛澤東身邊工作的工作人員一樣,伏倒在毛澤東的遺體前痛哭不已。一個時代結束了,王海容的“黃金時代”也結束了。 同年10月,“四人幫”倒臺,中央和國家機關中與“四人幫”有牽連的人都被隔離審查。由於自己的特殊身份,王海容也被宣佈停職。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檢查交代,她説清楚了自己的問題。從1978年12月底起,她的工作關係從外交部移交到中央組織部,等待重新分配工作。為了適應新的工作,中央又決定讓王海容到中央黨校進修學習,按照中央黨校的教程安排,每期學員的進修學習時間為半年或1年。但是,王海容卻在中央黨校整整呆了3年。
1984年,王海容終於被重新任命為國務院參事室的副主任。職務雖然比外交部副部長低,但依然保留著副部長待遇。從此,圍繞在她身上的神秘的光環消失了,但一個有血有肉的女性形象卻浮現了出來。
今日的王海容雖然沒有結婚但並不孤獨。她有著一個幸福熱鬧的家庭。和她居住在一起的有她的5個親人:母親肖鳳林,弟弟王起華,弟媳裴震坤,侄兒王宇清,侄女王宇丹。
他們的家就在中南海的旁邊,住房原是過去的某外國使館的一部分。一條僻靜的小巷,隔開了繁華的鬧市,一座歐洲風格的雅致小樓,顯得格外清靜、幽雅。海容的母親肖鳳林,也是知識分子家庭出身。但如今由於年老多病,再加上歷經滄桑,飽受挫折磨難,身心受損的老人腦子已不太正常,受不得一點兒的刺激。王海容對母親很孝順,雖然家裏已經給老人請了保姆,但下班之後她依然經常買菜下廚房。
責編:周忠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