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悠悠歲月裏的老玩具

發佈時間:2013年06月21日 17:4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不論哪朝哪代,人們的童年記憶無疑離不開玩具的陪伴——撥浪鼓、花燈、風箏、孔明鎖、七巧板、九連環……形形色色的老玩具伴著華夏子孫從歷史深處走來,其中有不少甚至到了今天仍然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在數千年的悠悠歲月中,這些蘊含先人智慧的玩具,不僅僅是可觀可玩的物件,更成為有著溫度的文化傳承的載體。
  
       眾多古人玩具中,撥浪鼓、泥人等玩耍類玩具,簡單、質樸,給先人的童年帶去無窮樂趣。
 
       一提到撥浪鼓,仿佛就能聽到“咚咚咚咚”的撥浪聲,孩童玩耍時的憨態躍然眼前。查閱有關資料,撥浪鼓誕生於先秦時期,除了兒童玩具,當時還作為打擊樂器。古人繪畫中,撥浪鼓時有出現。現藏于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傳宋蘇漢臣五瑞圖》,畫面中有五名童子,或戴面具,或涂面,跳起大儺舞,其中雷神雙手持撥浪鼓, 兩隻鼓均為雙層鼓。南宋李嵩《貨郎圖》中還出現“四層撥浪鼓”,由四個由小漸大的鼓摞在一起,搖動時一起發聲,造型精美可觀。

       泥人也是無數代孩童們喜愛的玩具。我國著名的泥人有産生於清代的泥人張,明末的兔兒爺,以及産生年代更早的惠山泥人,題材有人物、動物、戲文等。《紅樓夢》中,質拙可愛的泥人也深得大觀園裏姑娘們的歡心。“探春積攢了點私房錢,便央寶玉到外面幫她買些柳枝兒編的小籃子兒,竹子根兒挖的香盒兒,膠泥垛的風爐子兒”,這裡“膠泥垛的風爐子兒”便是指泥人。薛蟠到江南販貨,給妹妹帶回一箱子當地特産,其中就有“一齣一齣的泥人兒戲”,這裡的“泥人兒戲”是指江蘇民間的泥人。顧祿《桐橋倚棹錄》有雲:“蘇塑泥人其法始於宋時袁遇昌。流傳至清代,開始出現戲曲人物的情景劇題材、一齣一齣的泥人兒戲。”當時,古代泥人除了當玩具,還在春節、廟會、清明時用於祭。

       七巧板、華容道、孔明鎖、九連環等則是古代的益智類玩具,它們的造型並不複雜,卻暗藏玄機,與幾何學、拓撲學、圖論、運籌學等數學原理相勾連,擺弄起來其樂無窮,又費盡思量。

       七巧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規”和“矩”,一個七巧板拼出的圖可達數千個。這個著名的遊戲在19世紀時開始流傳到國外,被稱為“唐圖”、“機巧的中國之謎”,英國皇家協會會員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技史》中稱其為“東方最古老的消遣品之一”。

       據考證,七巧板是由我國宮廷中的一种家具“燕幾”演變而成的,“幾”是矮腳桌,“燕”和“宴”通,“燕幾”即是宴席桌。宋代黃長睿出版了一本《燕幾圖序》,書中設計了一套“燕幾”,利用七張桌子隨意拼合,可以拼出多種形狀的桌子。到了明代,有個叫嚴激的人,根據“勾股”之形,將“燕幾圖”加以變通設計了一種“蝶幾”,利用三角形相交錯,拼出形如蝶翅的圖,花樣圖案可達百種,而七巧板很可能是從“蝶幾”演化而來。七巧板的定型,大約在明末清初,當時,清宮中常用七巧板文字遊戲。劉潞在《清官詞選》中註釋説,孝全皇后鈕枯祿氏幼時在蘇州曾玩過一種“乞巧板”,這種板就是七巧板。之所以叫“七巧板”,是取“七夕取巧”之意。

       在中國古代的益智玩具中,九連環最為“兇殘”。九個環環環相扣,套在一個長柄中,拆解要經過341個步驟,玩它時不僅需要智慧,還需要一顆平靜的心。正因如此,有心事時解連環不但解不開,更覺愁腸百結。古時的九連環做工考究,從圓環、框柄,到整體造型,有各種奇巧形狀,別具匠心,它們不僅僅是孩童手中的玩具,也是年輕女子們的閨房雅玩。

       九連環較早出現是在《戰國策》等文獻裏,此後在詩詞家的吟咏中也常常能見到,它代表了亂麻一般的愁緒,北宋詞人周邦彥在《解連環》中感嘆:“縱妙手,能解連環”,成為千年一嘆。

       注重觀賞也是我國古代玩具的一個重要特點,比如皮影、風箏等,除了可供戲耍玩樂,它們也是一件件藝術品。

       最早誕生於西漢的皮影,採用皮革製成,主要使用紅、黃、青、綠、黑等鮮艷純粹的顏色。皮影用作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皮影,一邊唱戲或唸白。孩童戲耍時,則不需要幕布等道具,單操縱皮影就可讓角色玩起“過家家”。我國早期許多動畫電影,如《豬八戒吃西瓜》、《人參娃娃》、《金色的海螺》,靈感均來自皮影。

       從古到今,放風箏是童年最快樂的奔跑遊戲。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風箏,被譽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古時它在南方叫“鷂”,在北方稱“鳶”,曾是戰爭中傳遞信息和軍事測量的工具。晚唐時期,有人在風箏上加入琴弦,被風吹時會發出古箏一般的聲音,於是被稱作“風箏”,到了宋代,逐漸成一種玩具。“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飛翔在古代就是人類的嚮往,也是所有童年的夢想。
 
       風箏在我國文藝作品裏意象眾多。清代女詩人駱綺蘭的《春閨》裏,“春寒料峭乍晴時,睡起紗窗日影移。何處風箏吹斷線?吹來落在杏花枝。”春閨夢中醒來,風箏已斷線,只余空虛寂寞冷了。

       紅樓夢中,風箏代表一位金釵——探春。十二釵圖冊中的圖畫、燈謎會中的燈謎均昭示了探春如風箏一般飄零的命運。放風箏的詳細描寫在第七十回,這裡出現許多風箏,有大蝴蝶、美人、軟翅子大鳳凰、大魚、大螃蟹、大紅蝙蝠、七個大雁等等。探春放了一隻鳳凰風箏,正要剪自己的鳳凰,天上也有一個鳳凰漸逼近來,與這鳳凰絞在一處,正不可開交,又見一個門扇大的玲瓏喜字帶響鞭,在半天如鐘鳴一般,也逼近來。結果,探春的命運再一次驚心動魄地預演,“那喜字果然與這兩個鳳凰絞在一處,三下齊收亂頓,誰知線都斷了,那三個風箏飄飄搖搖都去了。”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