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收藏老油畫原則:寧可錯殺 決不漏網

發佈時間:2013年01月11日 14:1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徐悲鴻,《珍妮小姐畫像》

       人們常説的“老油畫”其實是指自1887年李鐵夫先生留洋專門學習繪畫,及至民國時期接受教育的藝術家的作品。一般把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顏文樑等稱為第一代油畫家,把他們的學生稱為第二代,把這兩代油畫家創作的作品統稱為老油畫。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亞洲四小龍經濟的發展,他們的收藏市場也出現了第一次轉折,開始逐漸回到東方市場。這一時期,台灣、香港的藝術市場開始火熱起來,很多港臺藏家開始涉足這一板塊。

       市場現在對於早期油畫的認知度並不高是有原因的,這些老畫家還在世的可謂碩果僅存。因此,老油畫數量有限,量的問題是老油畫市場無法成為主流市場的關鍵。同時這些老油畫藝術家在美術史上處於的高度已基本確定,其作品價格也有了參照,所以這些作品的價格是沒有人可以左右的。這樣也就造成在拍賣上人為可操作的可能性很小,所以不會有熱鬧非凡的情景産生,人們大多是低調地進行這樣的收藏,鮮少有人會將這些作品拋售出來。雖然它不火爆,但升值的空間卻是巨大的,所謂慢工出細活。

       很多時候,是需要時間來證明一件物品的好壞,“老油畫”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它不是在創造一個一個的天價,而是在呈現這樣的價值,只是我們現階段對它的價值觀還不明確。比如説林風眠的作品,在十年前只是二十萬到三十萬元,但其實它的價值卻應該是遠遠高於這個價錢的,根據人們日積月累的了解,這種價值就慢慢地被體現出來了。而且當價格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就很難再下降了,因為這成為了大家一個共性的認識,而不像當代很多其他的手段,上下跌幅那麼快速。

       總體説來,“老油畫”的價值更多不是考慮技法、色彩,而是這批作者在美術歷史上起到的承上啟下的影響。如今在藝術市場存在眾多不確定因素下,老油畫是為數不多的可以確定的板塊之一。除了藝術家的作品具有高度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外,加上這批畫家同時具有較高的國學修養,讓他們在美術史上的地位不容置疑,當然這些都與他們作品的價格密切相關。第一批、第二批的油畫代表著兩種文化的交融,即東西方藝術精髓的結晶。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批雄心勃勃力求改良中國傳統繪畫的有志青年爭相出國留學,學習西方的繪畫技法和理念。他們在留學期間直接得到西方美術大師的指導,並將油畫東方化,如林風眠、劉海粟,他們試圖把印象主義之後的藝術方式與中國的人文畫意境結合和昇華。後來有一部分人沒有選擇回國,例如趙無極、常玉、朱德群等海外華人油畫家也有不凡的表現。同時也有一部分人對時代也有反饋,這裡包括了一大批抗戰時期的畫家和描寫日常生活的畫家,這些畫家的努力使油畫這西洋語匯,找到了一部分對中國現實的接觸感和時代風貌。

       而對於作品真偽的辨認也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因為那個時候的作品大多風格都很像,所以要分辨具體是誰的作品是需要一定專業水平的。上世紀80年代香港台灣許多買家曾經掀起過中國油畫的第一波收藏熱潮,引發了大量出自專業畫家之手的“老油畫”贗品。這些贗品眼下隨著中國油畫身價日高也開始大批回流。要組織“老油畫”的拍賣,作品真假的問題也一直困擾著“老油畫”的拍賣。當然也可以根據其他線索判斷出作品的真偽,比如作者的生平,家庭線索,等等。

       對“老油畫”需要的態度是最嚴格的戒律———那就是寧可錯殺,決不漏網。收藏“老油畫”,能直觀感知油畫發展的最原始狀態,構架出油畫東漸的圖像史。而中國傳統繪畫體裁、門類繁多,時間跨度極大,憑一己之力集藏而能成體系,這目標是遙不可及的。相較而言,對“老油畫”的整體研究集藏要容易一些。藏家們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也要了解一些必要的歷史文獻,在聽取專家意見的時候保持自己獨立的思考。與此同時,作品的新鮮度也是很重要的,現在很多情況是一件作品從一個拍賣行轉到另一個拍賣行,自然人們對於作品也會慢慢地感到疲倦。所以我們儘量去尋找一些未曾上過拍的,難度是比較大的。

       近年來由於鑒定困難以及贗品的困擾,“老油畫”拍賣業務面臨困境。收藏“老油畫”對藏家來説會因為作品的真偽、保存等問題而有困難,不過,由於當代藝術價格上漲帶來的比價效應,反而又是一個撿漏的機會。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