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17日 15:3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西安晚報
大清乾隆灑藍釉大碗 |
不久前,一場陶瓷藝術品保真拍賣會在江西南昌舉行,36件現當代景德鎮陶瓷藝術品拍出5415萬元。今年春拍,諸如此類保證拍品出自作者之手、由作者直屬親戚作保證或者保真的拍賣會層出不窮,對於新入場買家來説,有了這種“保證書”的護航才敢“下水”。然而,在行家的心目中,只有自掏腰包、摔過跟頭吃過“藥”的人才有話語權,作者或者作者親屬的鑒定未必就是保障。
行業調查
疑問一:藝術家本人一定能鑒定自己的作品嗎?
在今年的春季大拍中,收藏“生力軍”的新入市對2012年藝術品市場是一個利好的消息。不過由於古代和近現代書畫鑒定門檻較高,收藏新手通常會先追捧在世藝術家的作品,並且為保障自己的利益而想出各種保真手段,即使通過畫廊購買藝術品,也一定會要求仲介引見作者本人以求保險。“我一般會要求畫商提供作者跟畫的合照,但是現在連照片也不靠譜了,非得自己親自見見畫家才放心。”劉先生剛剛入行收藏書畫,最重要原則就是有畫家的親口保證才敢掏腰包,“當然,萬一連藝術家也把假畫當真説,那我就沒辦法了,大多數畫家應該都不會撒謊吧?”
對此,書畫行家金戈告訴筆者,很多畫家本人已經不樂意再為畫作拍照留念了:“畫家也學精了,一見買家上門買書畫,一開口就先表明買畫可以,但不能拿畫照相。”原來,不少畫家也吃過虧,“證明照”上的畫作被造假者“狸貓換太子”換成假畫栽了贓。難道作品的真假就完全靠作者的一句話而定嗎?
中國戲曲學院中國畫教授周志龍表示:每個藝術家的性格不同,對待自己作品的態度也因人而異,有的藝術家甚至還能清楚記得自己在哪一年哪個地方畫過什麼作品。不過,説到作者是否能鑒定自己的作品,周志龍用“親生兒女”來形容作品之於作者的意義:“正常情況下畫家還是能從風格和細節識別自己的作品,這就跟認自己的兒女一樣自然。有的畫家説認不出自己的作品,可能説的不是實話。畫家不該自毀少作,因為沒有哪一個藝術家不是一步步成熟的,沒有哪一個不是作品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變化。”
“但不能把畫家當做專門的鑒定家。”周志龍發現很多藝術家的共同點就是只管畫畫,有自己的技術特點,但對自己藝術的研究和整理不太在意,只追求效果,而鑒定家尤其注重在技術層面研究用筆的特點。比如齊白石不同時期的蝦子有幾根鬍鬚,畫家自己未必自覺。周志龍認可市場上的不少真行家,但認為大名頭的專家收費鑒定反而不可信。
金戈則對於部分頻頻出現的大收藏家頗為不屑:“所謂大收藏家的眼光未必一定準。他們未必真的對所有門類、所有書畫作者都在行。鑒定真假最權威的還是作者本人,第二權威的應該是作者的直系親屬。而且有的藏家自己掏錢買到假畫,當然也不承認自己是假畫。藏家手上有假、拍賣行有假,並不是大家心裏不清楚,而是這些畫已經形成流通,大家都掏過錢了,只要能一手接一手就可以了,沒人會真的再去追究真假問題。” 而令周志龍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偽造名家畫作在國外是重罪,但在中國,即使藝術家“打假”,拍賣行卻往往還是堅持上拍。“這也是一些在世藝術家知道自己的‘作品’漫天飛也不主動打假的原因。”金戈如此説道。
景德鎮陶瓷藝術家余動教授也認為,作者和直系親屬是最好的鑒定者,不過陶瓷與書畫情況不同,陶瓷的數量相對少,鑒定陶瓷比鑒定書畫相對更為準確。其次,很多人相信作者子女的鑒定意見,但是一件藝術品的鑒定要看具體情況而定——有的藝術家的子女仍然從事藝術這個行業,有的從事其他行業,沒有繼承父母的藝術事業,這種鑒定意義區別很大。
景德鎮陶瓷世家、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陸濤教授表示,自己也曾遇到過別人送東西來給他鑒定的情況:“有些是自己早年在瓷廠工作時候留下的作品,我基本還是能看出真偽的。我鑒定自己作品不收費,因為覺得沒這個必要,不過一般情況下我也不會補發證書,除非見到自己某一年創作的還不錯的東西,或者跟某個藏家關係特別好,才會以證書、合影等方式‘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