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6日 15:2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網
元青花 鬼谷下山圖 |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裏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有來太極生。”清代龔軾先生此言著實不虛。青花瓷無論從用料、紋飾、燒制時間還是製作工藝上都極為考究,所以青花瓷在古時的使用頻率是相當高的。平常人家中多將青花瓷用做容器,堅硬、耐磨且不易損壞。而書香門第、官宦人家大多將青花瓷作為裝飾品,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可謂各取所需。
青花瓷又稱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鈷的鈷礦為原料,在陶瓷坯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釉下彩的一種。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發色鮮艷、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目前發現最早的青花瓷標本是唐代的(也有學者稱唐青花並非青花瓷);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現在元代;明代青花成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時發展到了頂峰。明清時期,還創燒了青花五彩、孔雀綠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紅彩、黃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種。
不管是從造型還是從紋樣來看,元至明初的青花瓷器都基本上呈現出與傳統一脈相承的發展狀態,是在前代瓷器生産的基礎上,隨著技術及工藝的創新、創燒條件的成熟,形成的新的“統領”中國瓷器發展的一種獨特品種。但是,青花瓷器紋飾佈局紛繁,造型厚重健碩,國內發現的數量遠遠少於國外,這些又怎麼解釋呢?國內外學者根據元代和明初時期的情況作了許多論證,因此有了關於青花瓷起源的“外傳説”和“自身發展而成”兩種看法。瓷庫中國專家朱學者認為青花瓷器的産生及風格的形成並不能簡單歸結為工藝的創新和創燒條件的成熟所帶來的結果,而是應該把其放入元代至明初的歷史大背景下去探究,尋找影響其産生並最終成為引導中國瓷器發展的一個獨特品種的原因。
青花瓷器的出現,是中國瓷器史上從白瓷向彩瓷發展階段中的一個重要標誌。青花瓷器不僅繼承與綜合了瓷器生産的各種技藝,而且也為中國瓷器更進一步發展開拓了廣闊的道路。隨著青花瓷器的大量生産,促進了江西景德鎮瓷業的空前繁榮,使之以“瓷都”之名而享譽於世。與此同時,青花瓷器也便成為了中國古瓷中最富民族特色的優秀品種,贏得了國內説外人士的珍愛和讚許。 中國的青花瓷器遍佈于全世界,這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物質文明的重要貢獻。因此,對於青花瓷器的專題研究,向為中外學者所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