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古法手工造紙技藝:能否成“中國貴族”新專屬?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0日 14:3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國際在線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藏紙的製作工藝  

       手工造紙,又叫“土法”造紙,起源於中國漢武帝時期(公元105年),是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是漢朝太監蔡倫發明的。

       技術革新中很少有像“造紙”這樣持久的。不管出現在哪,紙馬上使得更原始的書寫表面如石頭、木塊、泥簡、石蠟和層疊樹皮紙或紙莎草席歸於湮滅。紙的奇妙之處在於纖維素,纖維素是化學賦予我們的一件禮物,它是易於製作的極薄材料,其表現出來的特點是柔軟、抗拉、極薄和易於製造。一張紙就是重組植物的再生,是專為人類所用的。

       主要原材料

       手工造紙的主要原料是麻類、樹皮、竹子和稻單。麻類有大麻、苧麻、亞麻、青麻、黃麻等。樹皮有青檀、桑皮、構皮等。竹子的種類較多,用得最多的是毛竹和慈竹。

       古法“手工造紙”工序

       我國傳統手工紙的制法,有一整套生産工序,不論採用何種原料,抄造何種紙張,基本都是大同小異的步驟。這些主要的生産工序有:泡料、煮料、洗料、曬白、打料、撈紙、榨幹、焙紙。

       泡料 又稱浸料,是把不同原料按等級分開,扎成小捆,泡在水塘裏。浸泡的時間隨原料品種不同而異,毛竹砍下後要在水裏浸泡半個月左右,稻草扎捆在河水裏一般泡7~10天,樹枝、麻桿浸泡的時間則在10天左右。浸泡的目的,是把原料中的可溶性雜質溶(除)去,為製造良好的紙漿打下基礎。

       煮料 是用鹼或石灰的水溶液在高溫下處理原料,將粘連在纖維之間的果膠、木素等除掉,使纖維分散開來而成為紙漿。煮料過程也隨原料不同而有很大差別:煮桑皮先用石灰水泡10分鐘,再放進煌鍋裏與石灰水處理5天,取出後還堆置發酵。稻草只需要少許石灰稍微蒸煮或堆放發酵,即可成為紙漿。

       洗料 是把蒸煮後的漿料放入布袋內,經過水的沖洗和來回擺動,把紙漿中夾雜的石灰渣及煮料溶解物等洗凈。

       曬白 就是把本色紙漿(灰白、淺黃到棕色不等)變為白色紙漿。傳統的曬白法是把洗凈的漿料放在向陽出,直接利用日光照射約達2~3個月的時間,直到紙漿顏色變白為止。現在一些手工紙的産生時也有利用漂白粉進行漂白的,只不過漂白粉用量較少,漂白的時間也還較長。

       打料 是用人力、水碓、石碾等把漿料搗打成泥膏狀,使漿料中的纖維分絲和帚化,能夠交織成具有一定強度的紙頁,打料是人工造紙操作中最繁重的一道工序。

       撈紙 又叫入簾或抄紙。撈紙是先把紙漿和水放日抄紙槽內,使紙漿纖維游離地懸浮在水中,然後把竹簾投日抄紙槽中抬起,讓纖維均勻地平攤在竹簾上,形成薄薄的一層濕紙頁,最後把抄成的濕紙移置在抄紙槽旁的濕紙堆上。

       榨幹 是把濕紙頁內多餘的水分擠壓出去,使濕紙具有一定的強度,以利於刷紙乾燥。當抄造的濕紙頁累積到數千張時,利用壓榨設施施加適當的壓力,使紙內的水緩慢地流出。壓榨時不可加壓過猛,否則會影響濕紙頁的質量;壓榨後濕紙所含水分也不宜過多後過少,以防分紙時揭破或焙紙時發生脫落。

       焙紙 也稱烘紙或曬紙,就是把濕紙頁變成可以使用的幹産品。焙紙的方法是把經過榨幹的濕紙一張一張地分開,再將其刷貼在烘壁外面,利用壁內燒火的熱量,傳遞到外壁蒸發紙內的水分,使紙頁變幹。焙紙時烘壁表面溫度不可過高,不然紙頁易起皺和發脆。

       手工造紙隱匿于現代中國人的生活中

       古法“手工造紙”延續至今,很多已經逐漸失傳,傳統文化的傳承始終面臨著滅絕之難。中國部分地區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並積極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文化在某種意義上獲得一定的保護,但僅僅是保護,它最終只會成為博物館裏的展品,供人回味欣賞。

       傳承與發展,是傳統文化面臨的重要課題。目前,“手工造紙”已經被列為一些學校的教育計劃中,使這種古老工藝得到技藝與精神上的雙傳承。

       手工紙的發展也伴隨中國人的尋根溯源情結被逐漸認可。按用途劃分,手工紙可分為文化用紙、生産用紙、衛生用紙和祭祀用紙四個大類。

       最著名的手工紙是供毛筆書畫用的宣紙。這種手工紙以質地柔韌、潔白平滑、細勻整和色澤耐久而馳名中外。其次還有大千書畫紙、鳳翔書畫紙和毛邊紙、連史紙、玉扣紙、高麗紙等文化用紙。這些手工紙都有獨到之處,往往具有機制紙所無法具備的某些特徵。手工紙中的鞭炮用紙,紙傘、紙扇也獨具風格。如湖南用手工粗料紙製作的鞭炮,不但聲音脆亮,而且引火炸開後碎紙成均勻小片,飄落的形象美觀、範圍較大,在運輸、儲存時還比較安全。手工生産的祭祀用紙主要有黃表紙、壽衣紙、祭先紙等,這些産品主要為宗教活動所用。我國生産的出口黃表紙,具有在點燃焚燒時呈曲卷狀,並有大塊狀紙灰飄落的特殊性能,這正是宗教活動所要求的。

       除了以上用途,中國許多地區的古法“手工造紙”也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因各地的物産條件有所不同,使得各地在手工造紙工藝上的技術與原料配製上略有不同,也因而産生不同類別的手工紙。如甘肅放馬灘紙、中國西南地區的東巴紙、西藏藏紙、雲南手工綿紙等,值得一提的是雲南手工綿紙因普洱茶廣泛流傳,其被用作雲南普洱茶餅的專用包裝用紙,造紙的特殊原料對普洱茶有保護作用,進而體現了雲南人在發展傳統文化遺産中的智慧。

       “手工製造”族

       古人發明造紙,是對技術的革新,然而,處於科技時代的今天,“手工造紙”仍被一部分人推崇,這多少可以反射一些人對科技時代、機械時代的抵制,也引申出中國當今的一個特殊群體——“手工製造”族。

       手工製造業的地位,在當下不是被取代,而是發生了相應的轉變。手工製造已然成為某種“品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昇華為高端、品味、精緻、原創的代表物。無論是喧囂都市富麗的商業街區中的“手工藝精品店”,還是隱匿于幽靜村莊的“手工作坊”,都將手工業的文化內涵提升了一個格調,或許在不遠的將來,後科技時代會反其道而行之的將手工業發展為一個新興時代的標誌。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