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5日 16:2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木版水印 |
版畫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廣義的版畫包括在印刷工業化以前所印製的圖形。中國傳統版畫主要是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傳統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説、東晉説、六朝以至隋朝説。現存我國最早的傳統版畫是“鹹通”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卷首圖,作于公元868年。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古代典籍的插圖基本上是木刻版畫,並以小説戲劇的繡像、繪圖內容最為豐富,它的黃金時代是在明萬曆年之後的70年間。
近日,筆者採訪了傳統木刻版畫收藏家秦傑先生,了解到傳統木刻版畫也叫雕版印刷,其最重要的特徵是套版套色。即不同的顏色使用不同的版套在一起,用傳統的宣紙經過多次的工藝印製而成。傳統的版畫是集畫家的藝術風格、雕刻家的藝術風格、宣紙的天然美感以及整體的美術設計,是“四美合一”的精緻藝術。但因木刻版畫起源於民間,在古代並未受到重視。徽派是雕版印刷版畫的主要流派之一,其發展在17世紀前後達到高峰,包括連環畫、彩色插圖、插頁等,是獨立出來的一個畫種。
木版畫起源於雕版印刷的一種單刻。工匠把需要畫的線條雕刻在木板上,在中心涂以黑色油墨,把紙鋪在板上,用刷子用力一刷,在力和墨的作用下使得水墨和宣紙相契合,形成紙上的藝術品。所謂套色是第二次印刷,還是同一張紙,用另外一塊板準確地放在上面。對應地使用另一種顏色再刷一遍,以此類推可以套成各種顏色。套版套色工藝過程如果可以循環進行成百上千次,就達到了藝術的巔峰。但現今主要的技藝已經失傳,無法再達到曾經的藝術高度。
套版套色版畫最重要的一個特徵是手工印染在宣紙上,強調版畫與宣紙的契合。工業發展使得人們逐漸忽略了紙張這個重要載體,現代紙張也已不再是“紙壽千年”。而承載在宣紙上的中國古代版畫,宣紙的效用不言而喻,例如《八大金剛》的窗貼作品,套版之準確,用色之精美,淋漓盡致地彰顯在紙張之上。
套版套色的另一特徵為凸版印刷,我們現在所談及的印刷紙品一般而言均為平面印刷。明末徽派的拱花饾版技術正是利用宣紙的延展性好這一特點,實現了凸版印刷。即在水印環境之下,讓紙張充分吸水,外加筆墨渲染,賦予作品國畫般的意境:花瓣脈絡、蟲鳥眉目,橋頭水波、山間雲痕,達旨傳神。所謂水印就是在高溫高濕度的環境下進行印刷,使得宣紙在水熱均勻的情況下達到一定飽和度。例如齊白石《新記詩箋譜》的一隻鳥的版畫作品,其效果逼真,色彩疊加厚重,同時不失毛筆的筆尖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