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1日 14:5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太原日報
堯王在歷山訪賢時遇到駕牛耕田的舜,在經過一系列的考察後,認為舜符合當帝王的條件,將帝王的位置禪讓給了他,並將自己的兩個女兒許配給他。從此娥皇、女英便以歷山為婆家、羊獬為娘家,兩個村的人從此也成了親戚。羊獬人稱娥皇、女英為“姑姑”,歷山人稱她們為“娘娘”。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娥皇、女英回娘家,農曆四月二十八,娥皇、女英回婆家,兩地群眾就會敲鑼打鼓迎接,以示威風。在“接姑姑”、“送娘娘”的民俗活動中,威風鑼鼓所打的曲牌都與所途經的22個村落有關,每停留一個地方就會敲打與此地發生的故事有關的曲牌。比如《風攪雪》曲牌,表現的是有一年的三月初三,氣溫驟降,大風卷著雪花漫天飛舞,但接“姑姑”的人依然頂著寒風要到歷山接“姑姑”。堯王深受感動,便做了這首曲,答謝大家的深情厚意,此曲只有羊獬人敲。比如《吃涼粉》曲牌,多在路上行走或中途吃飯時表演,沿途隊伍要在指定的幾個村子集體休息吃飯。農曆三月,村裏沒有很好的飯菜招待大家,大多是一些涼拌菜,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涼粉,能解除途中的疲勞。該曲聽起來如縷縷涼風拂面,使人頓生涼爽舒服之感。又如《笑回鄉》曲牌,形象地描繪了娥皇、女英在路上和鄉親們有説有笑的場面,表達了大家的愉快心情。再如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汾河西岸歷山的隊伍要到汾河東岸的羊獬村接“娘娘”。這天,羊獬村的隊伍要到汾河東岸等候迎接,當歷山的隊伍來到河邊時,兩支隊伍隔河相迎,敲鑼鼓以示問候。羊獬村隊伍面西演奏《西河灘》曲牌迎接“親戚”,同時,歷山隊伍隔河面東演奏《東河沙》熱情呼應。
到了清末民初,據《臨汾市誌》記載:“全縣村村有鑼鼓隊,春節期間處處有鑼鼓聲……”鑼鼓被廣泛地運用在各種場合,在田間地頭、集市廟宇、逢年過節、歡慶豐收等活動中,威風鑼鼓都是主角,在當地民俗文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當地有民諺:“高興不過娶媳婦,熱鬧不過敲鑼鼓。”
威風鑼鼓是將樂、舞、技三者有機結合的綜合性鼓舞藝術,動作講究“帥、漂、脆”,在表演中手、眼、身、步、頭幾個部位要相互配合、協調一致。威風鑼鼓的主要表演形式有三種:一種是挎鼓表演,平陽大多地方都採用挎鼓打,鼓手挎一面扇形大鼓進行表演。挎鼓打比較靈活自由,鼓手可以邊打鼓邊舞動,顯得格外歡快熱烈,演奏樂器主要以挎鼓為主,另有鑼、鈸、鐃。在傳統鑼鼓中,還有小鬥鑼,現在已經很少見到。另一種是陰陽鼓。陰陽鼓是將一面大鼓和一面小鼓同置於一個鼓架上演奏,在有些地方稱 “子母鼓”,大鼓為“陰”,小鼓為“陽”。演奏樂器除大鼓、小鼓以外,還有鑼、鈸、鐃。大鼓和小鼓一般是由一人演奏,但在有些地方,是由兩人演奏的,演奏風格細膩、文雅。在行進表演時,如兩支鑼鼓隊相遇,就會形成一種 “對打”的局面。兩支鑼鼓隊互讓,爭先將自己的“絕活”亮出來,有的將鑼、鈸拋向空中,有的做各種翻花表演。這時,兩支鑼鼓隊的鑼鼓聲交織在一起,此起彼伏。經過一段時間的對打,能夠保持鼓點清晰、節奏不亂的一家為勝方,因不能承受對方干擾、節奏亂了套的為敗方,敗方要給勝方主動讓路。
威風鑼鼓是晉南眾多鑼鼓藝術中名聲最大、影響最盛、流傳最廣、生命力最強的一種民間打擊樂表演藝術。自在北京亞運會開幕式錶演成功後,成為了當地的品牌文化項目。但目前存在年輕人對於流傳下來的“符號譜”看不懂的狀況,導致有些村的曲牌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