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山東滕州漢畫像石:魯韻楚風鐫刻千年往事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4日 15:5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著名畫家吳冠中稱漢墓、漢兵馬俑和漢畫像石為“漢代三絕”,更有專家盛讚漢畫像石為“無字的漢書”。滕州市漢畫像石館館長張耘介紹,漢畫像石藝術作為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魯南蘇北地區、河南南陽周邊、陜北晉西北地區、四川重慶等地區分佈較為集中,其中,魯南蘇北區出土漢畫像石為全國之首,而處於魯南地區的山東滕州以出土數量豐富、題材內容全面、雕刻技法多樣、延續時間長而久負盛名。

       內容廣博 題材豐富

       2011年7月,在滕州市城郊鄉東寺院村的建築工地上發現了古墓葬石塊,石塊上還刻有車馬人物圖像。滕州市漢畫像石館得到線索後,立即派專業人員調查,發現該墓為一處面積較大的漢代墓葬群,共發現漢畫像石6塊,均出土于石槨墓葬。

       經發掘考證,該墓距今已有1900餘年,應為東漢時期。該墓葬有墓門石、側壁石和隔梁石,其中,隔梁石為凸面雕刻,畫面兩層,上層刻男女人身虎尾交媾圖像和三隻獨角獸,下層為人物拜見圖。側壁石兩塊均為凸面雕刻,畫面分為上下層,一石上層刻鹿、虎、獨角獸等,下層刻有9輛軺車向右行駛。另一石上層刻一人執戟刺虎和雙角、獨角獸;下層刻一亭,亭內一人擊鼓,一亭長躬迎7輛軺車到來。6塊漢畫像石中,3塊畫面飽滿,內容豐富,雕刻精美,特別是男女人身虎尾交媾圖像,在全國漢畫像石中非常罕見。

       張耘説,此次出土的漢畫像石符合滕州漢畫像石題材內容豐富的特點,最多的則是表現社會生活的畫面,如車馬出行、人物拜會、庖廚饗宴、田獵遊射、樂舞百戲、博弈遊戲、胡漢戰爭、生産勞動等。

       表現生産勞動的漢畫像石以《牛耕圖》、《紡織圖》、《冶鐵圖》最具代表性。龍陽鎮黃家嶺出土的《牛耕圖》,下層中部為一人扶犁架一牛一馬耕田,後面一人使牛拉一橫長之器物,正在耙田碎土。畫面左邊有人挑食而來,三人正手揮鋤頭耘田鋤草,其後一人抱簍播種。整幅畫面表現了畜力耕田,平整土地、播種、耘田勞動過程,反映了漢代滕州農業生産技術的先進性。被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紡織圖》中,紡織場景處於畫面中層,左右各有織機一架,中間放置絡車、緯車。表現了搖緯、絡線、織布的操作場面,栩栩如生地再現了織女的生活。所出土的3塊《冶鐵圖》畫像石則表現了鍛打兵器及鐵制工具的情景,圖中有人在操作鼓風設備,有人執錘打制鐵器,有人在測試兵器是否利刃。

       在官橋鎮善莊出土的西漢晚期庖廚畫像石中,左上角桔槔支架上懸挂火腿,一人割肉,旁有一待宰之犬。右上方一人跪迎三位賓客,中間一人席地而坐,面前置一幾,幾上擺放盤碗。左下方置一灶,一人燒火,旁邊一人在釜中炒菜。右方有人擺餐具,二人端盤。漢畫石像既反映出當時豪強地主的奢華飲食,又是我國博大而精深的飲食文化最好的展現。

       殿宇、樓閣、臺榭、闕觀、橋梁,漢畫像石上各式各樣的建築圖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滕州地區兩漢時期的建築水平。如山亭區西戶口建築畫像,畫面右部刻有車騎臨門盛大場面,左部為毫宅局部建築,二層樓房為殿廡式,上層有三人列坐。下層是粗壯立柱櫨鬥支撐檐蓋,樓堂內眾人列隊迎賓客。樓右側有一座四阿式高閣,閣上也有三人端坐。建築型制有的歇山,有的懸山,亭也多為四阿式。建築風格簡樸,應是民間常見的住房形式或禮節性建築。這些建築圖像,重點突出了主體建築,注重中軸分佈,主次分明,建築規模豪華壯觀,裝飾風格華麗多彩,也體現出陰陽五行的建築理念。

       從滕州出土的百戲畫像石上,我們還可以欣賞到古人精彩的表演:羽葆飛揚的建鼓、淩空高矗的竿橦、妙曼動人的歌舞、驚險離奇的雜技、趣味橫生的俳優、出神入化的幻術,並感受到鐘鼓交響、琴瑟和鳴所産生的震撼。滕州漢畫館收藏有十幅拋球圖,其中以龍陽店畫像石最為精彩,畫面中樹有高大建鼓,左側一人表演拋球,邊跳邊拋,嘴手並用,同時玩轉11個飛球,其技藝令人嘆為觀止。

       漢代官僚或豪強出行場面的陣勢也在漢畫像石中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畫面中人馬喧闐,驅列如雲,浩浩蕩蕩,十分氣派。山亭區桑村鎮西戶口漢畫像石中有兩幅圖像,一幅右邊是一輛駟馬之車,導騎、從騎列隊而行,右端有交龍。另一幅右方也是一輛駟馬安車,還有二輛輜車,伴隨長列人馬騎從。其中一騎者在馬上表演倒立,還有騎者舉幢幡、執旄節,右端刻交龍。漢畫像石中的車馬出行圖,部分畫像則與厚葬風氣有關,死亡的官吏希望自己到地下世界繼續風光,而那些生前未享受寶馬豪車待遇的富戶,渴望死後夢想成真,於是其家人在墓室中特意為他佈置車馬出行圖像。還有一些車馬畫像,由於受仙道思想影響,借助車馬出行來表達強烈的遊仙升天意願。

       胡漢戰爭圖像出現在漢代墓室或祠堂裏,是魯南蘇北畫像石的重要內容題材之一,它折射出墓主人生前是行伍出身,參加過許多對胡作戰,取得過不少的赫赫戰功,具有歌功頌德的意圖,但也寄予了渴望國家安寧,人們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滕州出土了6幅胡漢戰爭的漢畫像。在羊莊鎮莊胡漢騎兵交戰畫像石中,雙方騎兵、步兵執彎弓、矛、刀格鬥廝殺,左端有一蒙古包,右端有一車,車前一騎,上有舉斧者,畫面中有人跪地,有人橫屍無首,有人在用套桿套住一胡騎者,場面甚為慘烈。

       滕州漢畫像石中所展現的神靈有伏羲、女媧,金烏與玉兔,雷神、風伯、雨師,魚拉仙車,扶桑及羿射十日,九頭人面獸等內容。在滕州漢畫像石中,伏羲、女媧是主要題材之一,黃家嶺出土的漢畫像石上有一個人頭蛇軀神人,軀幹部位飾有爪足、雙手高舉圓輪。西古村出土的漢畫像石,刻有一人頭蛇軀著冠戴勝女媧,雙手高舉月輪,輪中有月精蟾蜍、玉兔。滕州漢畫像中還有許多畫面與神話傳説有關,如扁鵲針灸,仙人乘蹻、操蛇之神,二人首神,鳥頭、牛頭、馬面神等,真可謂“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鄧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