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8日 17:1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蘭州晚報
“咂桿子酒” |
白馬人悠久的歷史、獨具個性的民族特色,構成了獨樹一幟的白馬文化。
有研究者這樣説:白馬人會説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白馬人的音樂、舞蹈種類很多,不管在勞作當中還是在勞作之餘,不管逢年過節還是平常生活,都離不開歌舞。“黃髮白首齊醉舞”,“攜手踏歌程復程”。文縣白馬人以能歌善舞著稱,歌舞是其生活的內容之一和精神寄託,歌舞伴隨白馬人走完人生旅途。
關於火圈舞的來歷,據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會成縣分會會長、隴南師專蒲向明教授介紹,相傳在很久以前,白馬人的先民在臘月被官兵追殺,被迫走上了遷徙之路,後被官兵圍困在山嶺上白馬人堅守了七天七夜。到了第八天,即臘月初八,疲憊不堪的白馬人在山嶺上歇息,燃起熊熊篝火,以驅趕冬夜寒冷,並漸漸進入夢鄉。半夜時官兵偷襲,危難時一隻白色雄雞拍翅而鳴,驚醒了夢中的白馬人,躲過了這一次劫難。為紀念臘月初八擺脫大劫難,白馬人便把這一天定為火圈舞的開始日,成了白馬人的傳統紀念日。
據文縣當地研究者考證: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頻繁的征戰和遷徙,使白馬人時常處於高度警惕狀態,因此刀劍不離身,以隨時還擊敵人。每當他們狩獵、與外村發生衝突、或去征戰時,總要攜帶砍刀和弩箭,出發前對空鳴炮三聲,全村集體口喊“噢喂”它在白馬口語中稱“夠扎”,表示對天發誓,同仇敵愾。“噢噢噢”的吶喊,在戰爭中還起到壯軍威的作用。《文縣誌》記載:“白馬人性喜鬥,刀劍不去身,遇急則結陣以待,喊聲震山谷。”據文縣當地研究者考證,白馬人為消除疲勞,通宵達旦以歌舞自娛,這便是火圈舞最早的雛形。經過不斷演變,形成了現在的火圈舞。關於白馬人的火圈舞始於哪個年代,文縣當地各種史料中都少有記載。但從白馬人發展的歷史印記中,研究者們一個最統一的發現就是:火圈舞最早的雛形、演變過程和發展歷史都與戰爭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