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林風眠的風景畫:熔鑄中西 營構新韻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4日 17:2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林風眠《農舍》--20世紀40年代

       在中國現代繪畫史上,力主革新的融合派大師首推林風眠(1900-1991年)。他的出身與齊白石(1864-1957年)、潘天壽(1897-1971年)相當,但其藝術之路與他們迥然有異。在藝術觀念,林風眠與劉海粟(1896-1994年)頗為相似;然與劉海粟相比,林風眠中西合璧之路走得更為堅定、更為徹底。

       林風眠出身於廣東梅縣的一個石匠家庭,從小跟隨父親塗鴉學畫。在38歲以前,林風眠積極獻身於美術教育和美術運動,主持過北京藝專、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創辦了國立西湖藝術院。自抗日戰爭初期,他辭去國立藝專校長職務之後,就不再熱心於社會活動,而埋頭于畫室中孤獨求索“東西方和諧和精神融會的理想”。

       其實,林風眠改革傳統繪畫的創作實踐從法國留學時就已開始了。留法7年,林風眠如饑似渴地學習西方的寫實繪畫和印象派、野獸派繪畫,並十分關注中國傳統繪畫的研究。回國後,林風眠躊躇滿志,開始水墨畫的改革和實驗,準備實現自己振興中國藝術的宏願。雖曾以“我入地獄”的精神,竭盡全力振臂高呼“藝術運動”並身體力行,卻難有成效。最終,林風眠只得被迫獨身一人躲到重慶彈子石的一個偏僻破落的村舍,不受干擾地探索他的水墨畫。1952年至1977年,林風眠以“退休”教授的身份棲居上海,過著漫長的隱居生活,深居簡出,全身心耽于創作,畫了大量的花卉、禽鳥、風景和戲曲人物,迎來了他探索的第二個高峰。1979年林風眠定居香港,將其餘年和重新煥發的藝術青春獻給了純粹的藝術,在創作上又達到一個新的境界。

       林風眠一生從事中西藝術融合的探索,面對中國畫停滯不前的形勢,他憂心重重:“國畫幾乎到了山窮水盡、幾無生路的局勢。”但他不像叫嚷著要“全盤西化”的人那樣簡單,始終保持冷靜的態度,“中國自宋以後走上了臨摹古人路子,畫面漸趨枯竭,變成了幽靈;而西洋畫,文藝復興後,走到19世紀學院派手裏,則變成了木頭,要重新復蘇,唯有以大自然為本,去發現、領略其中本體。”他首先在思想上拓展了繪畫的境界與視野,把握住人類文化發展的脈絡,拋卻狹隘的帶有地域特色的藝術觀。他又十分強調藝術創作的意念,認為意念是藝術創作的主要方面,而形與色無非是發掘這一意念的鋤頭,“如果省一鋤頭可以掘出更多意念的寶藏來,我們何苦非要多掘一下不可呢”?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鄧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