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賞析 >

你不知道的石屏紫石硯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6日 17:3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雲南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在我國,筆、墨、紙、硯被視為“文房四寶”,硯作為四寶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出土的實物表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專門研墨用的硯。翻開歷史的書頁,在史料密密麻麻的記載中,硯在我國不少省份相繼出現並廣泛運用。文獻名邦石屏,歷史上也曾盛産一種硯——紫石硯。但此硯臺始於何年代?與頗負盛名的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四大名硯相比,石屏的硯臺有何特點呢?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在石屏這座小城開始了對紫石硯的探秘。

       在石屏縣,有一座山名曰硯瓦山,此山就因山上盛産的硯瓦(紫石)而得名。據石屏縣誌介紹,石屏城南硯瓦山産紫石,形如馬肝,不柔不剛,頗發墨,可做硯材,舊時石屏紫石與大理點蒼石,武定獅山石共稱“滇中三石”,明代石屏知州余秉清有詩《碧山鴝硯》,稱讚的就是硯瓦山的紫石硯,古詩寫道:“南山美産勝端溪,磨琢功成世所稀。曾説昔年廉介士,行裝未肯一持歸。”從這首簡短的詩句不難看出,石屏硯瓦山生産紫石硯的悠久歷史。在古代,先人們一般制硯選材的硯材最為常見的有石質和陶土兩類,石屏硯瓦山上盛産的紫石當數石質。紫石始於何年代開採呢?對於這個問題,筆者沒有從史料上找到準確答案,經與石屏本土文化界資深人士探討推斷,得出的初步結論是,石屏自明洪武年間沐英流滇屯田,江南籍大量漢民遷入,帶來了豐厚的漢文化,一時間,士喜向原,人文蔚起,明清以來,稱譽滇中,明軍的進入與留守,使一大批軍中文官留在石屏本土安家,在日常處理軍務和書信中,多使用硯臺毛筆書寫,既然硯瓦山上盛産紫石,開採使用是在情理之中了。當然,這只是一種歷史推斷。

       硯瓦山上盛産的紫石質地如何?它的開採規模有多大呢?為探個究竟,筆者沿著蜿蜒盤旋的山路,自山谷驅車爬上了硯瓦山當年開採紫石的古遺址。只見現場廢棄零碎的紫石遍地灑滿,紫石顏色呈紫紅,分層。置身舊遺址,腳踏著廢棄的一塊塊紫石,環視四週,被開採山脈橫斷面之寬闊,顯示出了開採年代的久遠和規模的龐大。隨行的李哥説,當年硯瓦山山腳下幾個寨子都上山開採紫石,開採出來的紫石根據石質和大小,切割後,用人工竹籃挑回家,可製成大小不一的硯臺、磨刀石、灶面石、墓碑等。石屏縣城衛家營的李文仙説,自己的祖上四代人都是在硯瓦山開採紫石,開採出來的紫石加工成硯臺和磨刀石,硯臺有方有圓,每塊上都雕刻有花紋圖案,很精美。近現代以來,方便、實惠、美觀的産品逐漸取代了紫石硯,紫石硯逐漸走向了衰敗,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在石屏縣城玩古董字畫收藏的李先生的小店裏,筆者尋覓到紫石硯的蹤影,硯臺均不大,雕刻的圖案豐富多彩,既有桃子等植物花卉,又有小鳥等飛禽走獸,工藝精良,歷經上百年時光,色彩不褪,紫瑩瑩的,煞是好看。

       時至今日,紫石硯雖然悄然無聲地退出歷史舞臺,但在石屏,人們似乎沒有遺忘這個文化珍寶,石屏的街道,就有一條被稱作紫硯街。石屏文化名人蘇佛濤先生對紫石硯也頗懷真情,他曾賦詩一首《紫石硯頌》,讚美家鄉盛産的紫石硯:你曾是秀才的良朋/你與舉人過從甚密/進士視你為知己/翰林將你做伴侶/你與楚石為昆仲/獅山石與你稱兄弟/你與端硯相媲美/歙硯與你相攀比/留硯堂上/你明證張漢的清節/涂卓的詩碑/煥發著你狂妄的氣息/許小泉的山石經過你的磨礪/袁家谷先生的詩文閃耀著你晶瑩的珠璣/博物院中有你秀雅的倩影/收藏家四下裏將你苦苦尋覓/文房四寶因你而神完氣足/文獻名邦中你的功績不可磨滅/高聳的玉屏山喲/女媧煉石補天曾將你的魂魄採集/紫石硯喲/你身上的流光溢彩/至今還閃爍著補天的痕跡。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鄧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