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千年天門糖塑 甜在嘴記在心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05日 18:1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如果問現在的孩子們奧特曼、喜羊羊是誰?他們馬上會給你講上好多動畫片裏面的故事。如果問起糖塑是什麼?恐怕現在的孩子們就很少有人會知道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再能看到肩挑挑子,挑子上有帶架的長方櫃、小炭爐、大勺,中間放滿了糖稀而走街串巷以吹糖人、畫糖人為生的藝人們了。

       糖塑,俗稱吹糖,是一種以麥芽糖為原料,將糖加熱,使其變軟,然後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彈簧、石膏粉等輔助材料,經由藝人塑製成形的一門手工藝術。糖塑按照其製作工藝的不同,可分為三種:吹糖人、畫糖人和塑糖人。

       説到塑糖人,不能不提到天門糖塑。天門糖塑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其藝術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在全國獨具風格、自成一體。據有關資料表明,天門糖塑興于明代,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至今也有1400年的歷史。

       歷史的沉澱

       天門市位於美麗的鄂中腹地江漢平原,北倚大洪山脈,南瀕江漢黃金水道,土地肥沃、氣候適宜。

       這片神奇的土地,歷史文化源遠流長,6000年前的石家河文化,世界文化名人“茶聖”陸羽,明代竟陵派文學創始人鐘惺、譚元春,清朝狀元蔣立鏞等燦若群星的人物,均出自天門。

       俗話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定的地理、氣候條件、文化環境、自然生長出獨具特色的文化果實。經過歷史長河的沖刷、淘洗、過濾、選擇,那些對人有助、有益或有用的文化因素,便沉澱了下來,進入傳統,作用於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層面。

       糖塑,正是歷史遺留的文化果實之一。湖北天門糖塑,無論精美程度還是製作難度,可以説在全國都是很有名的。

       天門糖塑是流傳于湖北農村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舊時是婚禮、壽禮、祭祀禮儀上的一種吉祥的、帶有祝福意義的供奉禮品。糖塑以麥芽糖為原料,將糖加熱,使其變軟備用;借助剪刀、小梳、小篾刀等工具及竹片、彈簧、石膏粉等輔助材料,通過吹、揉、搓、扯、捏、壓、挑、剪等技藝,塑製成形。天門糖塑題材廣泛、做工精良,尤以造型生動、色彩鮮麗和諧、人物肌理變化豐富、某些部件靈動自如、別有情致、獨具一格。

       追根溯源,唐宋古籍早有過“糖供”的記載,“糖塑”是用於祭祀的供品。又傳説明朝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面臨敵軍的毒蜂陣扎粘滿糖的稻草人,誘開毒蜂,從而獲勝。糖人由此而産生。古代祭祀所用的“糖供”經過民間藝人傳承、發展,才使天門糖塑一枝獨秀。

       民間藝術既是精神文化的結晶,也是人民物質生活的具體體現。天門所處的地域是古時的雲夢澤,多是湖泊。在舊社會的天門湖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大雨瓢潑,田畝成河,魚行鳥窩,鳥無著落。每當洪水氾濫時,人們只得四處逃荒,做糖塑就成了謀生的手段;天門糖塑就這樣在這塊土地上紮下了根。天門糖塑藝人眾多,他們曾建立過“糖人工會”,制定“行規”、“行法”,這在其他地方是十分罕見的。在相當漫長的歲月中,天門糖塑成為整個區域的民眾在生活實踐中集體創造,共同享用的生活文化。

       過去糖人很便宜,在不富裕的時候是兒童很喜愛的玩物。在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換一個糖人。如今兒童的玩物多了,糖人不再是單純哄孩子的東西了,已經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現在沿街的藝人少了,在北京年節的廟會上還可見到。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鄧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