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2日 17:1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折枝花卉圖粉盒 |
六星花卉圖粉盒 |
海南省博物館在15日館慶特展展出的“西沙-華光礁出水瓷粉盒”,在西沙-華光礁出水瓷器中,粉盒數量最多,足有上千件。800年前,這些中國之美已經越洋旅行了。
800多年前的南宋時期,一艘滿載陶瓷、絲綢、香料的中國商船從福建泉州港出發,沿“海上絲綢之路”南下,不幸遭遇強風,在距離海南島180多海裏的西沙永樂群島南部觸礁沉沒,這就是我國迄今發現的航行最遠的一艘中國古代商船———西沙華光礁Ⅰ號沉船。2007年,中國國家博物館、海南省文體廳等單位聯合在西沙華光礁進行發掘,共計出水1.1萬件珍貴的南宋瓷器。其中粉盒數量最多,足有上千件。
粉盒圖案富於變化,其中有折枝牡丹、蓮花、六星花卉、七星花卉、團花、菊瓣、蓮蓬、針葉紋和釉面冰裂紋等。粉盒裏外施青白色釉,釉色白中泛青,透著一種質樸天然的美感。其中,折枝花是截取樹木花朵的一支或數支,來構成一種單獨的紋樣,這一花型流行于宋至清代,多裝飾在盒、碗等器物上,它在盒蓋中充分體現出一種均衡、活潑的形式,不受周圍紋飾的影響,適用性較強,成為一個主體紋飾。以上器物似為福建境內的德化青白瓷窯燒于南宋年間的産品。
粉盒是古代婦女存放脂粉的化粧盒(有時也用作香盒和油盒),是古代婦女閨房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一般置於較大的粧龕內。中國婦女使用粧粉至少始於戰國時期,在唐代已非常流行。
從西漢經唐、宋時期,我國先後開通了陸地和海上兩條“絲綢之路”,進行對外貿易,瓷器就是主要的貿易商品。居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要衝的南海諸島蘊藏著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産,是中國人最早到達和最先開發南海諸島的見證。
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闢,本應是中國女子粧龕中的心儀之物的粉盒,跨越重洋,攜同古老的東方文明一起駐足在遙遠的異國他鄉……而這批沉睡800年今又有幸浮出水面的西沙——華光礁沉船出水瓷驗證了這段“美麗”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