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31日 14:1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宋徽宗“欲借”“風霜”二詩帖,紙本,楷書,33.2 x 63公分,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宋徽宗二詩帖,第一首推求繪畫技法,第二首為歌咏梅花之作。尤其前者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欲借嵯峨萬仞崇,故將工巧狀層峰。
數尋蒼色如煙合,一片盤根似蘚封。
院宇接連常藉竹,池亭掩映卻憑松。
分明裝出依岩寺,只欠清宵幾韻鐘。
這首詩的著眼點在於推求山水畫的創作技法。
首聯先從山水畫的遠景佈局入手。嵯峨,山勢高峻的樣子,這裡當借指山水畫中用以表現山石、峰巒的“皴法”程式。宋徽宗的山水畫,向以古拙簡樸著稱,由此或許可以推知詩中“嵯峨”的意象。
下面四句接續前意,進一步説明不同景物的點染之法。“蒼色如煙合”,或從王維《終南山》詩之“白雲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化用而來。不同處在於,王維是親歷其間,故詩句給人以親切的感覺,而徽宗此作既是議論繪畫技巧,則顯然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因而多了些冷靜的觀照。這種煙雲渲染之法,代表了中國山水畫局部藏景的構圖方式,通過營造一種視覺錯覺,來達到表現峰巒起伏、綿延不盡的藝術張力。
詩人告訴我們,營造畫境,院落居室須設置竹林來隔斷,方顯得深邃;池塘亭廊要憑藉松柏的掩映,才顯得含蓄。這一方面,如果觀者想有一個庭院完整的感覺,就需要充分調動自己的聯想與想象,對視覺輔以合理的補充,由此,便産生了“筆斷意連”的藝術效果;另一方面,因為有了“院宇”、“池亭”的設置,雖然“人”並未露出行跡,卻足以令觀者領會人的存在,從而使畫面呈現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美感。
尾聯點出院落的真實身份。“鐘聲”二字帶給人無限遐想,使得文字得以超越無聲的載體,而予人以餘音裊裊的藝術享受,反能為讀者留下無盡的余味。
從全詩看,詩人既能準確地説明繪畫的基本技法,在詩意的勾連和語言、意象的運用上,又能兼顧到詩歌形式的藝術感染力,充分調動讀者的視覺、聽覺等感官,激起讀者的藝術想像力,可見詩人對繪畫藝術的深入體察,及其高超的文字駕馭能力和無比深厚的藝術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