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5日 14:3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錢美華大師生前收官之作《和平尊》 |
景泰藍是中國獨特的民族工藝。在西方,景泰藍又被稱為“中國藍”。然而,也有不少學者認為,景泰藍是源於古羅馬的一種技藝。學名叫“掐絲琺瑯”,景泰藍之名源於清宮。這一器物,在數百年間幾乎沒有走出過宮廷,清末之前更是很難在民間發現它的影子。“景泰藍”這個稱謂最先見於清宮造辦處檔案《各作成做活計清檔》,是在雍正年間。清雍正6年(1728年)的《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提到,一批景泰藍琺瑯瓶花紋不好,需要另做。
清康熙年間,皇宮設立御用工廠“造辦處”,數百名御用工匠來製造各種御用器物。景泰藍製品在皇宮內處處可見:小到床上使用的帳鉤,大到屏風,甚至高與樓齊的佛塔(故宮珍寶館乾隆花園內,承德外八廟小布達拉宮內的大殿都有陳設),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硯、匣、筆架、建築裝飾、宗教用品等等,無所不備。
清朝的器物,為何要用明朝的皇帝來命名?
在乾隆年間,倣造“景泰年制”款的琺瑯製品隨處可見,據清《各作成做活計清檔》中記載:“乾隆三十二年二月初四日,……太監胡世傑傳旨,多寶格內著作倣古樣款掐絲琺瑯一件、寶瓶一件、罐一件,俱要大明景泰陽紋款,先畫樣呈覽,欽此。”
我們判斷認為,掐絲琺瑯器到了明朝宣德時期已達到成熟階段,器物類型有爐、瓶、盒、盤、香筒等,釉料色彩為藍色地,花紋以大明蓮為主,圖案簡練、色調鮮明、花朵飽滿、枝蔓舒捲有力。
據説,明朝這位景泰皇帝酷愛銅胎掐絲琺瑯的工藝品。他不但參與設計圖案、選擇顏色,甚至把生産作坊建在了紫禁城裏,以便於他隨時指導工作。皇上喜歡並親力親為,這種銅胎掐絲琺瑯在景泰當皇帝期間得到了巨大發展直至巔峰,尤其是藍色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有淡白微綠的天藍、有琉璃般凝重的鈷藍、有藍寶石般濃郁的寶藍,多層次的藍色都被用來做底色,清新雅麗,高貴華美,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而清朝初期,景泰藍工藝仍被皇家所喜愛,但在模倣明朝。因此稱“掐絲琺瑯”為“景泰藍”,為的是模倣並沿襲明代的風格。
起源至今是個謎 “元朝傳入説”是主流
關於景泰藍的起源,至今仍是謎團重重。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金黃色的劍身佈滿了黑色的菱形花紋,正面用藍色琉璃,背面用綠松石鑲嵌出美麗的花紋。這是迄今中國金屬工藝運用琺瑯的最早歷史文物。
據此,有專家學者認為,景泰藍或許起源地是中國。這是真的嗎?一部分學者持中國本源説,他們認為,越王勾踐劍是一個證明。此外,河北滿城出土的漢代銅壺,壺體也用琺瑯作為裝飾;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唐代銀胎金掐絲琺瑯鏡,鏡背花紋就涂飾有各色琺瑯。
另外一些學者認為,目前,有款識的景泰藍的實物還沒有早于明代宣德以前的,因此這些並不能完全證明景泰藍獨特的工藝性及景泰藍工藝出自中國。從現有歷史文物看,掐絲琺瑯最早源於古羅馬,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琺瑯為公元前13世紀邁錫尼時期的指環。公元6世紀以後,東羅馬帝國的琺瑯工藝非常發達。至12世紀時,琺瑯工藝傳入西亞阿拉伯國家。
有關專家根據史料分析認為,景泰藍的起源和成吉思汗有關。大約在13世紀末,元蒙軍隊遠征,橫跨歐亞大陸入侵西亞,俘虜了大批有專業技能的工匠作為工奴運回後方,專為蒙古貴族生産豪華日用品。此時,在阿拉伯地區流行的金屬琺瑯製作技術與主要原料就傳入中國。傳入之初,就被稱作“大食窯器”、“鬼國窯器”和“佛郎嵌”。
以上種種尚難以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工藝並非始於明朝景泰年間,只是文獻記載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製品作為斷代依據,所以專家學者多持有不同的看法,其源頭可追溯到元朝或更加久遠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