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博物館“琳瑯萬象——東莞市博物館藏清代外銷精品文物展”

來源:央視網 | 2024年05月15日 18:06
央視網 | 2024年05月15日 18:06
正在加載

展覽名稱:琳瑯萬象——東莞市博物館藏清代外銷精品文物展

展覽日期:2024年4月22日至2024年7月21日

展覽地點:洛陽博物館二樓臨展廳

此次展覽遴選東莞市博物館館藏近200件精品文物,包含外銷陶瓷、琺瑯器、扇子、廣雕廣繡、銀器等多個類別,集中展示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清代廣東外銷藝術品,為市民、遊客開啟一段東西方經濟、文化交融之旅。

洛陽博物館館長李文初介紹,此次展覽由洛陽、東莞兩地精心籌備,也是繼2023年“拓跋鮮卑史詩之路”特展後,洛陽博物館與東莞市博物館又一次重要合作,期待不斷擴大和加深兩座城市在文物保護、博物館工作等領域的交流,進一步豐富兩地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作為陸上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唯一的交匯點,歷史上的洛陽,是聯通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與陸上絲綢之路相對,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陶瓷、香料為代表性貨品。而毗鄰廣州的東莞,恰恰處在珠江出海口的位置,憑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成為海上絲綢之路航道上的重要節點,各地商賈紛紛雲集至此。

作為“番東之要津”,東莞連接著廣州港與更大更遠的世界——凡番舶之赴黃浦者必由於此。歷史文獻顯示,秦漢時期,海上絲綢之路帶動東莞商貿發展、商品流通,從東莞東漢墓出土的舶來品“琉璃耳鐺”更可推斷,兩漢時期東莞已有對外商貿往來。隋唐宋元時期,東莞是嶺南溝通海洋的門戶,繼續加深“重要中轉站”的定位。明代,東莞南部地區成為東南沿海最重要的貿易區域,被外商稱為“貿易島”。清朝嘉慶年間,東莞雞棲、屯門、虎頭門是廣州府夷船的主要泊口。清代實施“一口通商”後,東莞的虎門更是“廣州十三行”中外商船的必經之道。

東莞市博物館有關負責人楊曉東介紹,洛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東莞是廣東歷史文化名城,這兩座城市都有著無窮的魅力。本次在洛陽的展覽,也是東莞市博物館“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博物館巡展系列”的第一站,期待以展覽為契機,充分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與內涵,拉近公眾與歷史文物的距離,讓大家發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閃光點。

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是商貿之路,更是文化之路。器以載道,本次展覽展出的外銷藝術品,無不印證了當時的繁華景象。它們所凝聚的中華文化和藝術,影響了亞非歐國家的諸多領域。在接下來的報道中,記者將與您一起跟隨博物館裏這些文物,去感受百年前“中國製造”的魅力,探尋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印記。

重點文物及簡介

1、清康熙青花礬紅描金張生跳墻圖盤

清代,在眾多銷往國外的瓷器中,廣彩是最為耀眼的品類。廣彩(廣州織金彩瓷)興起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間,是用景德鎮的白瓷胎在廣州彩繪烘燒而成,廣彩以“絢彩華麗,金碧輝煌”而聞名於世,既保留了中國傳統彩繪藝術,又吸取了西方藝術精華,是中外文化相互交融的結晶。

2、19世紀骨雕人物花卉孔雀毛扇

清代,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廣繡在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洋油畫的藝術風格,運用明暗透視及光線折射的原理,使廣繡更加適合西方人的審美趣味,曾一度引領歐美的社會時尚。外銷扇與中國傳統扇有著明顯的區別,主要表現為扇骨材質多樣、造型豐富,扇面紋飾華美、色彩艷麗、做工精細,歐美風格顯著。18、19世紀,在西方的上層社會,貴族身著華麗的晚禮服,手執一柄精美的東方扇,成為一種時尚。銀器作為十三行的高檔外銷商品,常被外商作為來華貿易的紀念品而帶回,因而在廣州十三行商館區裏,形成了一個銀器市場。18世紀初期,西方商人開始在廣州訂制銀器,紋飾主要為當時歐美流行的風格。19世紀,中國傳統紋飾廣泛流行起來。

3、清乾隆銅胎畫琺瑯錦地開光山水人物故事圖盤

琺瑯器,是以琺瑯為材料裝飾而成的器物。銅胎畫琺瑯俗稱“洋瓷”,是用琺瑯釉料直接在金屬胎上作畫,經燒制而成。畫琺瑯起源於法國,16世紀由歐洲商人及傳教士傳入中國,最早在廣東製造。金屬琺瑯器依據具體加工工藝的不同,又可分為掐絲琺瑯器、鏨胎琺瑯器、錘胎琺瑯器、畫琺瑯器和透明琺瑯器等幾個品種。清代由於銅料的緊缺,銅胎畫琺瑯主要供清宮使用,外銷銅胎畫琺瑯少之又少。

4、清代白絹廣繡花鳥紋酸枝木屏插

5、19世紀銀鎏金累絲花蝶紋書形名片盒

編輯:劉夢迪 責任編輯:鄧莫南
點擊收起全文
掃一掃 分享到微信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