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公共教育活動上,在雷鋒的雕塑前,來自北京市史家小學、燈市口小學等學校的少先隊員在老師的帶領下朗誦詩歌。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關於推動學校美育與體育協調化共同發展的提案》中呼籲取消各種藝術類等級考試,推動學校美育與體育協調發展。該提案一經媒體報道,就引發了公眾熱議,並躋身微博熱搜第一。與此同時,在微博上,“你贊成取消中小學各種藝術考級嗎”這一投票獲得了讀者踴躍參與,有6.5萬贊成,2.1萬不贊成,1.1萬觀望。那麼,具體就美術領域而言,公眾該如何正確看待美術考級?全社會又該如何正確實施少兒美術教育?
考級初衷也是推動美育普及
1998年9月,由高運甲、齊致翔、張浩、吳山明等藝術家發起成立了全國書畫等級考核委員會,在全國範圍內開展美術考級活動,成為中國美術考級活動的發端。此後,美術等級機構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時至今日,其數量已經難以準確統計,僅在文化和旅遊部官網上公佈的、登記在冊擁有社會藝術水平考級資質的機構就有111家,其中,獲許可舉辦美術類專業考級的機構30余家。此外,教育部考試中心下屬教育考試院在全國各省份的考級承辦機構也是遍地開花,再加上旗下眾多的授權、加盟考點,形成了一張網羅住全國中小學生的大網。據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美術考級中心主任陳斌斌介紹,僅在去年,就有180萬人參加了該機構舉辦的美術等級考試,全國範圍內的美術考級人數之多可想而之。
為加強對社會藝術水平考級活動的管理,2004年原文化部出臺了《社會藝術水平考級管理辦法》,其中提到,“藝術考級必須以普及藝術教育、提高國民素質為宗旨,遵循藝術教育規律,堅持公開、公正、公平和自願應試的原則,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社會藝術水平考級中心在《美術考級簡介》中這樣介紹:“開展美術考級工作,有利於提高廣大書畫愛好者的學習興趣,促進美術教育健康持續發展。作為藝術教學的輔助評估手段之一,有利於書畫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對自己教與學成果進行相應的檢驗。在實踐中找到符合書畫藝術教育規律的考級方式及相應的輔導手段,有利於開拓社會藝術教育的新途徑,進一步提高全民藝術素質。”
可以看出,國家出臺藝術考級的初衷是為了普及藝術教育、提高全民的審美素質,並且一段時期內,也起到了推動全民美育的積極作用,這也是考級一直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當下,美術考級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正向意義,擁有較大的社會需求和存在價值。同時也應看到,美術考級的過於功利化傾向,産生了不良社會影響,甚至導致一些人由此質疑美術考級今天是不是還應該存在。比如,在有些地方美術考級成為美術培訓機構斂財的工具、招生的誘餌,甚至成為一些培訓機構培訓內容的指揮棒,最終成為孩子美術探索的枷鎖。
北京一位家長告訴記者,考級就是為了拿到一個證書。“每年,學校都會要求上報學生一年來獲得的獎項、證書,還要填寫學生素質手冊。如果不參加考試、考級,就沒有任何證明表明孩子學了、學得怎麼樣。”也有的家長把參加等級考試作為鞭策和激勵孩子學習的手段。“孩子拿到證書後會更有信心和熱情。”橡皮擦藝術暢想空間創始人宋鑫磊介紹,家長的考級熱情也是藝術考級火熱的重要原因。“家長非常熱衷於美術考級,如果你阻止孩子考級,家長就會換到能考級的藝術培訓機構。我們只有先把孩子留下,而後才能談美術教育。”宋鑫磊直言,藝術考級的成績並不能完全體現孩子的審美水平和藝術創作水平,對孩子的美術教育沒有直接的作用。問題的關鍵在於,絕大多數家長只能用直觀的考級來衡量孩子的水平,再加上考級機構的錯誤引導,就導致美術考級越來越熱。當然,她也坦言,這是藝術考級機構和美術培訓機構賺錢的重要方式。需求決定市場,她預測,一段時期內,藝術考級熱將會持續。
中國美術學院美美講堂“1+100”公益課堂走進杭州西子實驗學校。
引導美術考級回歸理性勢在必行
可以看到,美術考級可謂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發揮著促進少年兒童美術教育的功能,另一方面也會因一些功利原因而傷害到美術教育。文化和旅遊部高度重視藝術考級出現的功利化問題,並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強引導美術考級回歸初心,回歸理性。
據了解,自2019年8月以來,文化和旅遊部堅持以服務群眾和維護考生利益為導向,參與國家政務服務平臺建設相關工作,梳理人民群眾關切的問題和媒體關注的問題,紮實推進藝術考級信息公開事項,在各省級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各考級機構的共同推進下,增加了在文化和旅遊部政務服務門戶網站公開查詢藝術考級機構及開考專業、考級成績等功能。
2021年,我國也有一些藝術考級機構參與到美育公益項目中來,主要包括藝術考級、藝術培訓、專題講座、展演展示、志願幫扶等不同類型活動。2022年2月,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做好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明確指出,嚴格規範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招生宣傳,不得以承諾通過任何形式的文化藝術水平測試、考試等作為招生誘導。
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市場監管總局三部門聯合發佈關於規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公告,規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行業發展。其中提到:“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應當努力提升培訓質量,確保培訓內容、培訓方式與培訓對象的年齡狀況、身心特點、認知水平相適應。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應當建立培訓材料編寫研發、審核、選用使用及人員資質審查等內部管理制度,明確責任部門、責任人、工作職責、標準、流程以及責任追究辦法。”
規範藝術考級,不僅需要國家的大力支持,也需要參與者對考級的清醒認識。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學院原院長許江對記者講述了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去年我到一個地方去考察,遇到一個孩子問我:‘許爺爺,我3歲學國畫、5歲學色彩、7歲學油畫,現在我9歲了,我該學什麼畫呢?’我當時聽了他的問題以後,非常無語,因為把美術學習簡單劃分為這樣淺表的衡量尺度,是美術教育最糟糕的地方。現在很多家長非常願意讓孩子考級,這可以當作是一種對孩子的鼓勵方式,但絕不是美術科學的衡量標準。”許江説。
如何理性看待考級?許江表示,“以書法考級為例,我認為,要看到書法考級對孩子有促進的一面,孩子會為了取得好成績而積極練習,到現場考試對孩子的身心也是一次鍛鍊。而且,考級制度劃分的書法等級從易到難,有其合理性。考級是方法,不是目的。關鍵是家長自身的認識和對孩子的引導,要正確看待考級,不要盲目追捧,舍本逐末。”
2021年7月,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學生博物之旅“古代中國”研學課程啟動。
“雙減”之下美育選擇可以更多元
應該看到,美術考級機構的背後,是更為龐大的美術培訓機構。隨著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層面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對美的需求也更為迫切,家長們對於孩子的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
尤其是在“雙減”政策的影響下,學生的學科類培訓相對減少,深陷教育焦慮的家長們把目光投向了藝術類非學科培訓,帶火了一批藝術類、體育類、素質類學科培訓。廣州日報的一項調研顯示,“雙減”後三成以上的家長對素質類培訓需求增加,其中選擇藝術類培訓的最多,佔比達到62.5%。北京某藝術類培訓機構也表示,“雙減”政策後,來報名的學員有所增加,還有一些學科類培訓機構尋求轉型,來談加盟事宜。
不得不説,美術培訓在普及兒童美學知識、提高兒童審美情趣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由於美術培訓缺乏統一的標準監管,各方資本涌入、野蠻生長,造成美術培訓良莠不齊。因此,選擇一家正規的美術培訓機構尤為重要。
針對當前社會反映強烈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虛假或誇大宣傳、惡意漲價、違規傾銷課時等突出問題,天津、浙江、四川成都等地先後出臺了文件,對藝術類校外培訓師資、註冊資金、培訓場地等作出規定,文化和旅遊部也發文,嚴格規範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招生宣傳。教育部、發改委、市場監管總局在上個寒假前後部署開展了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收費專項整治。家長在選擇培訓機構時,應該注重考察其師資、場地、器材設備等條件,尤其要警惕以“包教包會”“保證考試通過”“100%獲獎”等口號宣傳的機構。
在宋鑫磊看來,兒童參加不參加考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選好美術培訓機構。“作為家長,要從更高的層面去看待美術教育,不僅僅是讓孩子習得一門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他們的審美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公共教育水平也在大幅提高,美術院校、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等,都已經成為兒童美術教育的重要陣地,這些機構依託優秀的師資、經典的美術藏品,對於兒童美術教育的發展,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博物館和美術館,更成為是兒童美育的重要課堂。少兒美育專家、首都師範大學教授尹少淳認為,學生通過學習經典美術作品,可以更好地汲取不同時代美術作品蘊含的人文精神。學生通過美術的媒材和方法表達自己對人文精神的感悟和理解,應視為在浩瀚的人文海洋中探尋到幾個小島,通過這些小島,他們接觸到的應該是人文精神的瀚海。
2021年,在“浙江版畫百年藝術特展”上,老師給孩子們講解抗戰時期的木刻墻報。
美育是為了打開兒童心靈世界
“雙減”大背景之下,國家相關部門多次吹響美育的號角。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把美育全面納入中考改革。目前,全國有9個省份開始了“美育中考”的改革試點。那麼,家長應該如何端正自己的美術教育理念,從而更好地引導兒童美育?
中央美術學院教師潘利國長期從事少兒美育的研究,他認為,兒童早期的繪畫技能並沒有那麼重要,真正要重視的是對美的認識、感受、提煉和歸納能力。“幾筆一張簡筆畫”這樣預設公式的方法,老師示範、學生效倣的辦法,都只會限制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潘利國提出,在孩子一個階段的學習之後,不妨從這幾個方面衡量:自由的想象、豐富的感受、好的畫面感等,還需要看離開老師後能否自主獨立地完成命題創作,能否想畫就能畫,沒有恐懼和障礙,能否畫出更多不同的題材內容。這些考查的是獨立思考和自主表達的能力,以及知識貫通的能力。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教育部首屆全國中小學美育教學指導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鄭勤硯近10多年專注于少兒美術教育實踐與學科建設。她認為,少兒美術課程應該以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培養為起點,以藝術史貫穿課程始終,讓孩子在宏大的世界美術史視野中了解不同國家、地域、民族的藝術,增強文化理解,形成圖像識讀的能力;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關注現實世界,在寬廣的視覺藝術領域中廣泛學習各門類藝術形式。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明確表示:“美術學習的過程,應該是打開青少年的心靈,讓他學會發現細節、學會把自己的想象通過形象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不是要畫得多準確、多逼真。”范迪安認為,青少年應該通過學習美術,學會用形象的方式去表達所感、所知、所想,尤其是表達其想象力,“這樣,才能把青少年美術從興趣和一定的技巧技能,更多地導向想象力和創造性的培養。這樣不管今後他是從事美術某個門類的學習,還是從事任何其他工作,都有助於其審美品位、想象力和創造性的發展。這才是美育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