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首頁

旋律依然悠揚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8日 08:59

  新年前的維也納,寒氣襲人。好客的奧地利友人總是在津津樂道地講述著維也納明媚的春天、燦爛的夏日和輝煌的深秋,似乎對這裡的冬天少了許多描述。然而,在這天寒地凍的日子裏,依然可以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如雲般的遊客。

  散落在城區各個角落的海報筒張貼著音樂會演出的消息,它們迸發出跳動的音符,召喚著熱愛藝術的人們。儘管冬日使維也納失去了季節的色彩,但是人們依然能夠從它寂靜的外表中品味出其內心深處的秀美。通過電視轉播,世界級的指揮大師率領維也納愛樂樂團的藝術家們,在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用歡快活潑的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作品,向全世界樂迷傳遞著新春的祝福。

  誕生於1939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與這個著名的“音樂之都”一樣,如今在中國已經是家喻戶曉了。應該説把施特勞斯家族的作品作為新年音樂會的主旋律,這是奧地利人一項聰明而獨特的選擇。中央電視臺從1987年開始轉播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到現在已經有十幾年的歷史了。通過每次轉播,我們都會結交一些新的朋友,而且我們對奧地利、特別是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文化也産生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全世界都知道

  奧地利傳記作家普拉維曾沿著作曲家約翰施特勞斯的足跡,搜尋一代音樂大師的創作軼事,所到之處,使他深信這樣一句話:

  奧地利----只是有人知道

  維也納----有許多人知道

  施特勞斯----大家都知道

  (奧)普拉維

  流傳在德、奧地區的民間小調是人們在節慶和聚會時經常演奏的一種曲式。在奧地利鄉間,無伴奏合唱多為三、四聲部,特色鮮明,和聲簡潔,讓人浮想聯翩。渾厚的圓號加上手風琴伴奏,使連德勒、波爾卡等動感強烈的舞曲散發出特殊的韻味。

  到18世紀下半葉,經過作曲家的改編和整理,這種歡快的鄉村舞曲開始進入城市王公貴族們的社交場所,同時也傳到了具有“歐洲中心城市”之城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19世紀的維也納人特別崇尚古典音樂作品,覺得施特勞斯家族的民族音樂作品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施特勞斯家族舞曲的藝術風格在奧地利影響了一個多世紀。老約翰施特勞斯一生共譜寫了251首樂曲,其中有150多首為圓舞曲;其長子約翰施特勞斯一生譜寫了400多部圓舞曲作品,其中《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春之聲》等圓舞曲作品享譽世界,他也因此被人們冠以“圓舞曲之王”的美稱;弟弟約瑟夫和愛德華也寫了幾百首舞曲作品,特別是約翰施特勞斯繼承和發展了父輩的成就,創造了維也納音樂史上的“金色世紀”。

  奧地利著名指揮家哈農庫特回憶道:當他18歲來到維也納時,就發現約翰施特勞斯的音樂聽起來就像是維也納人的方言一樣,但是這種方言並不是德語,其中還包括捷克語、匈牙利語、俄語、斯拉伕語以及圍繞著奧地利周邊中歐地區的方言。一談到維也納這種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文化氛圍,哈農庫特説這就是為什麼他對施特勞斯音樂特別感興趣的原因。

  維也納是位於歐洲中心的國際化大都市,有“音樂之都”、“聯合國城”等多項美譽,同時,它數年都在“最適合人類居住的城市”中名列前茅。由於它在音樂文化領域的魅力,歐洲、乃至世界各國的音樂才子紛紛落戶於此,於是便出現了維也納人的觀點:“只要是在維也納發展他的音樂事業並給這個城市添光增彩的,我們都認為他是維也納人”。

  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維也納也蓋起了不少新式建築。然而惟一不能改變的是維也納人的懷舊情感。除了老城古色古香的建築群外,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散落在全城的幾百家咖啡館了。冬日,街道上寒風凜冽,行人稀少,但是咖啡館裏卻給人暖意融融的感覺。在淡黃色燈光下,人們一邊靜靜地品嘗著咖啡和甜點,一邊悄聲交談著,也有人在翻看報紙和雜誌,獨自享受著這份閒暇的樂趣。咖啡館不僅人們是休閒的地方,而且維也納人也非常喜歡在這裡談生意。墻上懸挂著陶醉於小提琴演奏的施特勞斯的畫像,使人若隱若現地感受到那優美的琴聲,更喚起了人們對奧地利音樂才子的追思。

  奧地利人的確喜歡世界上最優秀的東西,也能留得住世界上的優秀人才。維也納是著名的“音樂之都”。多少年來,這裡孕育了無數的音樂才子,如莫扎特、舒伯特、海頓、馬勒、蘭納、施氏父子、布魯克納等。音樂大師貝多芬、勃拉姆斯、蘇佩、威爾第等也多次來此從事音樂創作和演出活動,有的還長眠於此。在奧地利人的心目當中,他們都是地道的“維也納人”,他們的雕像也如同奧地利的英雄人物塑像一樣散見在維也納的各個公園之中。

  難以忘卻的記憶

  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地處東西歐交匯點的維也納是一個文化氣氛非常濃厚的城市。常駐居民中還有包括像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和作家茨維格那樣把奧地利視為第一故鄉的數十萬猶太人。

  然而,1938年春,納粹希特勒吞併奧地利打破了這裡和平的一切。那些視奧地利為生死相依祖國的猶太人也遭到了慘絕人寰的殺戮.許多在維也納生活多年的優秀才子不堪屈辱,被迫離開了奧地利,流落他鄉,其中也包括奧地利著名作家茨維格。

  茨維格是奧地利著名猶太作家,他從未想到一夜之間竟成了沒有國籍、失去了尊嚴的人。茨維格在完成了回憶錄《昨日的世界》後的1942年就與妻子含恨在遠離祖國的巴西自殺身亡。《昨日的世界》傾吐了他對奧地利的熱愛,對希特勒法西斯的憤怒。他在書中所描述著的不僅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不僅僅是獨自生活在困苦之中年邁的母親,而是在他看來寄託了希望的文化聖地,是樂音流淌著的家鄉。

  人們不難體會出奧地利藝術家在這一國難當頭的歷史時刻聰明的選擇。1939年,希特勒法西斯的入侵使奧地利從地圖上消失了。在1939年12月31日,由克萊門斯克勞斯執棒指揮的維也納愛樂樂團舉行了一次特別的新年音樂會,第一次專場演奏了施氏家族的音樂作品。從1941年開始,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施特勞斯舞曲音樂會改在元旦上午舉行。在形勢非常糟糕的1945年元旦,愛樂樂團還是堅持舉辦了施特勞斯舞曲音樂會,並在第二天又加演了一場。這樣的新年演出活動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46年,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新年演出才被正式稱作“新年音樂會”。

  從1959年開始,奧地利廣播公司通過衛星向世界各地傳送音樂會的節目,可以説從那時候起,電視這種現代化傳播手段的加入就使得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成為全人類的一件文化盛事,同時也更加豐富了新年音樂會的內容,使它更加多姿多彩。

  藝術傳播和商業運作上的雙贏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雖然是典型的奧地利民族盛會,但是在經營思想上非常具備國際化的管理水平。60多年來,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新年音樂會從只能夠容納不到2000人的規模發展到通過電視、廣播,覆蓋世界上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有人説過,因為維也納愛樂樂團和知名指揮家、舞蹈演員的參與,奧地利人把這個典型的民族音樂會提升到了一個古典音樂的特殊待遇上,在音樂藝術傳播和商業運作上獲得了雙贏。

  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參與是新年音樂會舉世矚目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個樂團的前身是維也納皇家歌劇樂團,成立於1842年。樂團剛成立時就立下制度:

  凡屬皇家歌劇樂團的樂手才有參加愛樂樂團的資格;

  樂團是一個融藝術和自我組織管理為一體的演出團體;

  樂團所有的決定必須由樂團全體成員以民主的方式開會通過;

  樂團的常務工作由樂師們選舉的12人的管理委員會負責。

  這種特殊的管理模式延續至今,它有效地促進了樂團樂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此外,也使每個樂師在維護樂團聲譽的同時,更加注重個人演奏技巧的提高。

  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樂手們在新年前後演出活動頻繁。他們與指揮合練的時間加起來也就兩、三天的時間。在認真準備演出曲目的同時,他們還不忘記設計一些小噱頭。那些特殊的打擊樂器,如哨子、木板、三角鐵等,也派上了用場,給施特勞斯家族動感強烈的舞曲增添了幾分詼諧。有的時候,剛剛參加完排練的樂手們就要趕著回臨近的歌劇院參加另外一場演出,這種頻繁的演出使得樂師們的技術日漸純熟,熟能生巧,他們為全世界樂迷們帶來積極向上的情緒。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指揮由誰來擔當,這也是人們頗為關注的焦點。1952年克勞斯去世以後,威利波斯羅夫斯基擔任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指揮,直至1979年。1980年至1986年,洛林馬澤爾擔任愛樂樂團的常任指揮。1987年是著名指揮家卡拉揚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指揮該音樂會。從此以後,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指揮不再固定,

  著名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多、裏卡爾多穆蒂、祖賓梅塔、小澤徵爾以及奧地利指揮大師卡洛斯克萊伯和尼可勞斯哈農庫特等先後做過維也納愛樂樂團新年音樂會的指揮。

  2001年,擅長古樂研究的奧地利指揮家哈農庫特亮相愛樂樂團的新年音樂會。他們開創的風格給全世界的樂迷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奧地利著名傳記作家莫尼卡是這樣評價哈農庫特的:

  “因為他對奧地利音樂有自己獨特的情感,諳熟舒伯特、布魯克納、約瑟夫海頓等音樂家的作品。他擁有一般指揮家所不同的指揮方式,通曉奧地利的音樂和舞蹈元素,這都是理解施特勞斯家族音樂作品最重要的素質。”

  位於維也納市中心帝國大道旁的音樂之友協會大廈內的金色大廳,于1870年建成。丹麥出生的設計師特利菲爾漢森在考慮內部具體細節的處理上有意突出了美學與聲學效果的和諧統一,充分體現了漢森卓越的美學和建築設計功力。

  金色大廳共有1600多個座位和大約300個站位,它的設計獨一無二,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音響效果最出色的音樂廳了。指揮家穆蒂是這樣評價這座音樂殿堂的:

  “金色大廳是我鍾愛的、世界上最好的音樂廳。它具有特殊的空間,音質獨特。維也納愛樂樂團的最佳音響效果應該歸功於這座音樂廳,因為這座音樂廳聚合美妙的樂音,拒絕噪音。”

  “金色大廳”在新年這一天總是花團錦簇,充滿著春天的氣息。這些鮮花都來自意大利的“陽光之城”聖雷莫,也是意大利人民送給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最好的賀禮。

  1959年,電視轉播的參與使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迅速走向世界。在“金色大廳”裏,樂師們與指揮在緊張地排練著。在窄小的轉播車裏,技術人員正在查看十幾個電視攝像機提供的畫面。

  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是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保留曲目。從1959年電視轉播融入芭蕾表演之後,根據這首樂曲改變的芭蕾表演就有十來個版本。1997年,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芭蕾演員在維也納的老皇宮內,用優美的舞姿詮釋約翰施特勞斯被譽為奧地利第二國歌的“藍色多瑙河”。記得那一年女演員身著藍白柔色的紗裙在皇宮臺階上翩翩起舞,給全世界的電視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編舞雷納托澤奈拉1961年出生在意大利。他喜歡維也納這個城市的藝術氛圍,擔任維也納歌劇院芭蕾舞團的編舞已經有七、八年的時間了。澤奈拉是一個尊重傳統的人,是對藝術有著不懈追求的人。他喜歡求新,喜歡面對挑戰。全世界的樂迷都在期待著2005年在維也納美景宮進行的《藍色多瑙河》芭蕾演出,期待著維也納芭蕾藝術家的精彩表演。

  布萊恩拉奇多年擔任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總導演,曾經兩次獲得過國際電視音樂製作大獎。談到維也納新年音樂會的意義,拉奇先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音樂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我們也在試著像聯姻一樣,把音樂和樂團聯絡在一起,用宏偉的建築作為背景,用鮮花裝飾音樂廳,試著在新年的第一天,給世界各地的人們帶來無比歡樂的感受。”

  這依然悠揚的旋律已經成為奧地利民族文化的象徵。(聶小華)

(編輯:淩微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