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言論集錦 > 正文

  


  《經濟半小時》嘉賓:胡智峰

  現任《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副主編、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應該説15年來,《經濟半小時》的觀眾定位經過了幾次微調,起初,是為了服務經濟建設大局,為經濟建設提供宣傳平臺,後來,明確了為高層經濟服務的方向,再後來,開始關注民生,更多的從百姓經濟的視角出發,更傾向平民化。由於一方面關注國計,另一方面關注民生,可能會出現高端定位與低端定位的時常發生的矛盾,所以有時給人不確定的定位。《經濟半小時》既關注國計,又關注民生,因此宏觀和微觀的問題都要關注。況且,對於電視節目而言,尤其是國家臺的電視節目而言,宏觀和微觀一定要有結合,也就是説宏觀的問題需微觀的點去形象地展現,微觀的點也要有宏觀的視角去表達,這才既符合電視規律又符合國家臺電視製作的要求。

  ★也就是電視的真實性問題,其實這也是全世界的電視人和電視觀眾所面臨的共同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所有的電視真實都是相對的,因為都是主觀性地採集的,沒有絕對的真實,只有電視媒介的真實,也就是説電視人觀察的真實,所以我們考察的,往往很難以生活原生態的真實做標準,更多需要考察的是電視人的觀察,是否是真實的,甚至是真誠的,我們不能保證被拍攝對像是否是自然發生的、自然存在的,有沒有受到其他方面主觀的干預和改造。我們只能判斷電視人是否真實真誠地觀察和報道了對象。如果從電視的角度來説,應該可以從微觀的視角切入,找最具體最形象的點,以小見大,方能有説服力和感染力,因此,需要把政策性的學術化的話語,轉化為具體的可感受的百姓話題,這樣的節目才生動好看,也便於記憶。

  ★一般説來,電視節目的生産與傳播規律往往是大投入大産出,因為大的投入能夠保證這個吸引人才的條件以及節目製作的條件,相比而言,可能節目的製作人員水平較高,節目本身的質量也相比較高,這對收視率的保障是一個很好的基礎,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有些節目投入大,但方向或內容有問題,好鋼未必用在刀刃上,也可能會出現節目水準不高的情況。還有一種情況,儘管投入大,節目質量也高,但太曲高和寡也未必有高收視率,另外一種情況可能是投入不大,但內容特別貼近百姓的口味,也有可能取得高收視率,總之,情況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性也是多種多樣的,投入與收視率有關係,但未必有必然的關係。

  ★從國內外的財經類專業節目的發展來看,重要的是需要,因此,《經濟半小時》的發展方向,不在於節目的從業者想做什麼,而是社會對此類節目的需要在哪,是需要政策發佈,還是需要市場平臺的提供,是財富聚積者的俱樂部,還是百姓平民的消費指南,等等等等。關鍵在於,哪種需要是社會最緊迫的。有需要才會有作為,《經濟半小時》的作為或者它的發展,在於對社會需要的判斷。我對半小時的期望和要求是繼續保持它已有的大氣和銳氣,為政府和百姓提供一個經濟輿論交流溝通的平臺,並希望它不斷提出對社會和經濟發展有價值的事實和觀點,為社會和經濟發展營造一個有價值的輿論空間和氛圍。

<<上一頁下一頁>>
第4頁
(編輯:郭翠瀟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