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普京個人資料|中俄關係大事記|訪華全程記錄|觀點、影響、評論|俄羅斯概況|97-99中俄聯合公報|俄羅斯見聞錄

俄羅斯概況

  國名:俄羅斯聯邦 (the russian federation),簡稱俄羅斯 (russia)。
  國歌:《愛國之歌》(格林卡作曲、彼得羅夫改編)國旗:自上而下由白、藍、紅三個平行長方形組成。白、藍、紅三種顏色被稱為泛斯拉伕顏色。
  國徽:1993年11月30日,俄決定採用十月革命前伊凡雷帝時代的、以雙頭鷹為圖案的國徽。國徽的圖案是:紅色的盾面上有一隻金黃色的雙頭鷹,鷹的頭上裝飾著彼得大帝的三頂皇冠;鷹爪上抓著象徵皇權的權杖和金球;鷹的胸部為一小紅盾,盾中有一騎白馬的勇士。
  宗教:以信仰東正教為主,還有伊斯蘭教、佛教等。   東正教大教牧:阿列克謝二世(1994年12月)   
  主要節日:祖國保衛者日 (the day of motherland defenders, or defender of the     fatherland day):2月23日(1918年,原為蘇聯建軍節 (soviet army and navy day),蘇聯解體後改為祖國保衛者日)
  “聯合日”:4月2日(1996年)  “宇航節”:4月12日(1962年蘇聯為紀念加加林首次太空航行而定)。
  “春天和勞動”節 (festival of the russian spring and work):5月1─2日     (1992年起將每年的五一國際勞動節改為春天和勞動節)。
  反法西斯勝利日(又稱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victory day): 5月9日(1945年)。  俄羅斯主權國家宣言日 (russian independence day):6月12日(1990年)。
  國旗日 (national flag day):8月22日。
  和諧和解日11月7日(1996年11月7日,俄總統葉利欽簽署和諧和解日命令,把原來的“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紀念日”(1917年11月7日)定為和諧和解日。
  科學節:2月8日(1999年夏,葉利欽總統做出指令,把2月8日確定為俄羅斯科學節。選擇這一天為科學節的原因是:1724年2月8日,在彼得一世的倡議下,俄羅斯科學院成立。
  首都:莫斯科 (moscow);人口:867.6萬(1997年)。 1995年5月16日與北京市結為友好城市。
  人口:1992年人口總數為1.487億,1997年1.475億,1998年1.465億,1999年1.455億。人口增長率1996、1997年均為負0.3%,1999年為負0.5%。從1992年至1998年,人口大約減少200萬,相當於總人口的1.3%。1999年新生兒為121.6萬名,死亡人數為214萬。1999年初共有城市人口1.068億,佔總人口的73%。人口平均壽命為65.1歲,農村男子平均壽命只有57.1歲。(俄羅斯國家統計委員會2000年2月21日)  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到1998年初,60歲以上的老人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已達16%;16歲以下人口1994至1997年間減少了300萬,僅有3140萬,佔總人口21.4%。人口減少的原因是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移民入境者減少,移居國外的人增多。  全國有大小民族176個,主要民族為俄羅斯族(81.5%)、韃靼族(3.8%)、烏克蘭族(3%)和楚瓦什族(1.2%),其他民族還有巴什基爾、白俄羅斯、摩爾多瓦、車臣、日耳曼、烏德穆爾特、巴裏、哈薩克、阿瓦爾、猶太、亞美尼亞、布裏亞特、奧塞梯、卡巴爾達、薩哈、達爾金、科米、阿塞拜疆等。人口分佈極不均衡,西部發達地區平均每平方公里52—77人,個別地方達261人,而東北部苔原帶不到1人。高加索地區的民族成分最為複雜,有大約40個民族在此生活。居民多信奉東正教,其次為伊斯蘭教。俄語是官方語言,各共和國有權規定自己的國語,並可與俄語一起使用。主要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自然地理:1707.54萬平方公里(佔原蘇聯領土面積的76%),居世界第一位。位於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其歐洲領土的大部分是東歐平原。東臨太平洋,西達波羅的海,北瀕北冰洋,與挪威、芬蘭、波蘭、中國、蒙古和朝鮮接壤,並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和哈薩克相鄰。  農業用地面積為2.11億公頃(1公頃相當於15市畝),其中可耕地面積為1.34億公頃,牧場和草場面積為8400萬公頃。  自然條件複雜多樣,分為9個自然區:科拉-卡累利亞、俄羅斯平原、貝加爾地區、西伯利亞東北部和遠東區。大陸性氣候由西向東逐漸增強,西北部屬海洋性氣候,西伯利亞為典型大陸性氣候,遠東屬季風氣候。1月份平均氣溫為-1~-50℃,7月份平均氣溫為1~25℃。年降水量為人100~1000毫米。西伯利亞和遠東的許多地區有多年凍土地帶。河流主要有伏爾加河、北德維納河、頓河、伯朝拉河、鄂畢河、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安加拉河、勒拿河、阿穆爾河(黑龍江)。河水結冰期南部為1個月,西伯利亞北部達9個月。有20多萬個大小湖泊及許多人工水庫,較著名的有裏海、貝加爾湖、拉多加湖、奧涅加湖。西部地區人工灌溉網發達。境內自北向南為北極荒漠、凍土地帶、森林凍土地帶、森林地帶、森林草原地帶,半荒漠地帶(裏海沿岸低地)。
  行政區劃:由89個聯邦主體組成,包括21個自治共和國、6個邊疆區、49個州、1個自治州、2個直轄市、10個民族自治專區,共有1846個區、1045個城市和23421個村。  另外,根據2000年5月13日簽署的總統令,俄聯邦各共和國、邊疆區和州按地域原則聯合成7個聯邦區,目的是保證總統實施憲法賦予他的權力,提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工作效率和更好地監督其決議的執行情況,各聯邦區設總統全權代表一名。這7個聯邦區分別為:以莫斯科為中心的中央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西北區,以頓河羅斯托夫為中心的北高加索區,以下諾夫哥羅德為中心的伏爾加沿岸區,以葉卡捷琳堡為中心的烏拉爾區,以新西伯利亞城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區和以哈巴羅夫斯克為中心的遠東區。
  21個自治共和國是:   北奧塞梯共和國(north ossetia)   達吉斯坦共和國(dagestan)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kabardino-balkar)   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巴什基爾)(bashkortostan)   卡爾梅克共和國-哈利姆格坦格奇(kalmyk)   車臣共和國(chechen)   印古什共和國(ingush)   科米共和國(komi)   卡累利阿共和國(karelia)   韃靼斯坦共和國(韃靼斯坦)(tatarstan)   馬裏共和國(mari)   莫爾多瓦共和國(mordovia)   烏德穆爾特共和國(udmurt)   楚瓦什共和國(chuvash)   圖瓦共和國(tuva) (以下6個為1992年建立)   布裏亞特共和國(buryat)   薩哈共和國(雅庫特)(sakha)   阿迪格共和國(阿迪格)(adyge)   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karachai-cherkess)   戈爾諾-阿爾泰共和國(gorno-altai)   哈卡斯共和國(khakas)   (注:各共和國概況請查閱專條。) 49個州: blast:  奔薩 penza   梁讚 ryazan   圖拉 tula    秋明 t'umen' (tyumen)  赤塔 chita   阿穆爾 amur   卡盧加 kaluga  堪察加 kamchatka  基洛夫 kirov  庫爾幹 kurgan  馬加丹 magadan  莫斯科 moscow  奧倫堡 orenburg     奧廖爾 orel        彼爾姆 perm  布良斯克 bryansk    沃洛格達 vologda     沃羅涅日 voronezh  伊萬諾沃 ivanovo    克麥羅沃 kemerovo     庫爾斯克 kursk  利佩茨克 lipetsk    鄂木斯克 omsk       普斯科夫 pskov  羅斯托夫 rostov     薩拉托夫 saratov     托木斯克 tomsk  薩哈林 sakhalin     摩爾曼斯克 murmansk    諾夫哥羅德 novgorod  新西伯利亞 novosibirsk      斯摩棱斯克 smolensk  車裏雅賓斯克 chelyabinsk     雅羅斯拉伕爾 yaroslavl'  阿爾漢格爾斯克 arkhangelsk    烏裏揚諾夫斯克 ul'yanovsk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 sverdlovsk   伊爾庫茨克 irkutsk  別爾哥羅德 belgorod       阿斯特拉罕 astrakhan  伏爾加格勒 volgograd       科斯特羅馬 kostroma  弗拉基米爾 vladimir       加裏寧 kalinin  加裏寧格勒 kaliningrad      列寧格勒 leningrad  古比雪夫 kuybyshev        坦波夫 tambov  下諾夫哥羅德 nizhny novgorod(原稱高爾基 gorky)  2個聯邦直轄市:莫斯科 (moscow)、聖彼得堡 (st. petersburg)  1個自治州是:猶太自治州 yevrey [jewish]  6個邊疆區是:    阿爾泰邊疆區    濱海邊疆區 primorye region    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    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    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 10個民族自治專區是:   阿加布裏亞特 aginskiy buryat   科米-彼爾米亞克 komi-perm'ak   科裏亞克 kor'yak   涅涅茨 nenets   泰梅爾(多爾幹-涅涅茨)taymyr   烏斯季-奧爾登斯基布裏亞特 ust's-ordynskiy bur'yat   漢特-曼西 khanty-mansi   楚科奇 chukot   埃文基 evenky   亞馬爾-涅涅茨 yamalo-nenets  

  簡史: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伕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為“沙皇”,其國號稱俄國。16—17世紀,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各族先後加入俄羅斯,使它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17世紀中期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併為統一的國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親政。經過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俄羅斯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羅斯從內陸國變為瀕海國。17世紀它擊潰了波蘭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812年俄羅斯消滅了入侵的拿破侖軍隊。1825年12月貴族革命者在彼得堡舉行起義(即12月黨人起義),被鎮壓。1861年2月俄國廢除農權制。1898年成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蘇聯共産黨前身),在它的領導下,俄國工農群眾經過1905年第一次俄國革命和1917年2月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于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成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成立不久,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俄羅斯聯邦同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包括阿塞拜疆、亞美尼亞和格魯吉亞)一起加入。  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聯邦第一次人代會通過《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宣言》。1991年12月21日,前蘇聯11個共和國領導人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拉木圖決定,前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由俄羅斯繼承。12月25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將國家正式名稱改為“俄羅斯聯邦”(簡稱俄羅斯)。1992年4月16日,俄羅斯第6次人代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俄羅斯”,從而恢復了歷史上的名稱;17日,最後決定使用兩個同等地位的正式國名“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  政治: 1993年12月12日通過的憲法是俄羅斯獨立後的第一部憲法,它規定俄羅斯是共和制的民主聯邦法制國家,確立了總統制的國家領導體制,由總統、聯邦會議、政府和法院行使國家權力。獨立之初,俄當局對內實行激進的社會經濟改革,對外實行親西方“一邊倒”的外交政策,1993年末起開始調整內外政策,經濟改革方面逐漸放棄“休克療法”,對外改行東西方並重方針,推動建立多極世界。  總統──國家元首。1995年3月24日通過《俄羅斯聯邦總統選舉法》,規定年滿35歲、在俄羅斯境內居住10年以上的俄羅斯公民均可當選俄羅斯總統。各競選集團只能提出1名總統候選人,並需獲得150萬名選民簽名錶示支持,該候選人只需獲25%的選票即可當選。  1999年12月1日,俄羅斯國家杜馬通過新的《俄羅斯聯邦總統選舉法》,它規定,年齡在35歲以上、在俄居住時間不少於10年的俄羅斯公民可當選俄總統;被法院宣判無行為能力或正在服刑的公民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總統候選人由選民、競選組織和集團提出;總統選舉日為6月4日,新總統就職日為8月9日;總統候選人必須公佈本人及其配偶、子女的財産狀況。總統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由公民直接選舉産生,任期4年,同一人不得連任兩次總統。總統選舉的投票日定在上屆總統任職4年之後的那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日。新的總統選舉法在1996年通過的選舉法基礎上修改而成,其中總統候選人的權利與義務、徵集簽名、選舉結果的確定等條文沒有改動。  議會──稱俄羅斯聯邦會議,是代表制的立法機關,實行兩院制,由聯邦委員會(上院)和國家杜馬(下院)組成。每個聯邦主體有兩名代表(行政長官和立法機構主席)參加聯邦委員會。國家杜馬由450名代表組成,每4年選舉一次。  政府──執行權力機關,總統在爭得杜馬同意的情況下任命政府總理。  經濟:經濟實力雄厚,分為西北、中央、伏爾加-維亞特卡、中央黑土、伏爾加、北高加索、烏拉爾、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和遠東等10個經濟區。

  貨幣:盧布 (rouble) 
  匯率:1美元=6.2盧幣(1998年5月27日)
  資源:礦藏資源豐富,煤炭儲量佔原蘇聯70%以上;木材蓄積量佔世界總蓄積量的20%,煤炭佔30%,石油佔40%,天然氣佔45%,油頁巖佔50%。還有鐵、銅、鋅、鉛、鎳、鋁、錫、鉬、金、鉑、金剛石、水銀和雲母等金屬礦床。世界上最大淡水湖貝加爾湖的淡水量佔地球表面淡水的五分之一。西西伯利亞有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儲積區(僅次於波斯灣);天然氣資源也十分豐富。在俄羅斯北部和遠東海域的大陸架已發現120個大中型油氣田,總儲量約為300億噸標準燃料,佔俄羅斯油氣蘊藏預測總量的1/4,其中3/4的油氣田儲量在7000萬噸標準燃料以上,具有開採價值,儲量超過1億噸標準燃料的油田有20個。僅在巴倫支海大陸架就蘊藏有35億噸標準燃料。黃金儲量約為400噸。
  工業:以機械製造、鋼鐵、有色金屬、石油、天然氣、煤炭、航空航天、森林及化學工業為主的重工業在國民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大工業中心有:莫斯科、聖彼得堡(原列寧格勒)、烏拉爾地區、伏爾加河流域、西西伯利亞。主要石油産區是西西伯利亞和伏爾加-烏拉爾油氣田,煤炭産區主要有庫茲巴斯、伯朝拉、伊爾庫茨克。鐵礦區主要有庫爾茨克地磁異常區、烏拉爾礦區、西西伯利亞;大型黑色冶金業基地有馬格尼托哥爾斯克、車裏雅賓斯克、下塔吉爾、新庫茲涅茨克、切列波韋茨、利佩茨克;有色冶金業主要分佈在諾裏爾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伊爾庫茨克;在雅庫特有金剛石加工業;化學工業和石油化學工業逐漸發展,企業遍佈所有經濟區。重型機器製造業、普通機械製造業、中型機器製造業十分發達,並生産儀錶、精密機器和工具等。最大的火力發電站是科納科沃發電站;最大的水電站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水電站和伏爾加河、安加拉河梯級水電站;大型原子能發電站有列寧格勒原子能電站和新沃羅涅日原子能電站等,至1998年7月,有核電站29座,核發電量佔總發電量的13%。
  農業:農業用地約佔國土面積的30%,農牧業並重,畜牧業産值高於種植業。主要農作物有各種麥類(小麥、大麥、燕麥)、玉米、水稻和豆類。經濟作物以亞麻、向日葵和甜菜為主。畜牧業發達,主要有養牛、養羊和養豬業,牛、豬、羊頭數佔前蘇聯的一半左右。  外貿:俄羅斯的主要貿易夥伴是工業發達國家,其次是東南亞國家。1991年以後,俄與這些國家貿易額呈增長趨勢。
  黃金儲備為309噸,其中120噸在俄羅斯貴重金屬和寶石委員會,189噸在中央銀行。(1995年5月)
  軍事:武裝力量包括邊防、內務、安全、政府通訊、民防和鐵道部隊。武裝力量由議會、總統、政府按憲法規定的權限共同指揮,總統是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軍隊的主要任務是抵抗外來侵略和履行俄羅斯承擔的國際義務。戰略火箭軍是俄戰略核力量的基礎,對維持俄美核均勢起著決定性作用,該軍種擁有的運載工具和核彈頭佔俄戰略核力量的60%,承擔的反擊任務和攔截任務分別達50%和90%以上(根據1999年12月戰略火箭軍的材料)。
  兵役法(1992年11月27日俄議會通過),男子服役年齡為16—60歲,女子為18—50歲。實行義務兵與合同兵兩種服役方式,服役期限分別為:艦隊水兵2年半,其他士兵1年半,受過高等教育的1年等。1998年3月28日總統簽署的軍人義務和兵役法規定,男性公民在全日制中等學校及初中等職業教育學校的最後兩個學年中要接受主要兵役科目的訓練。1992年12月10日起,俄軍隊實行新軍銜──准將、艦隊司令和俄羅斯聯邦元帥,同時廢除兵種元帥、兵種主帥等軍銜。  1993年11月2日,俄總統批准俄羅斯聯邦軍事學説基本原則,取消“合理足夠”的防禦理論和軍隊人數不得超過全國人數1%的限額。俄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諾,重新規定可在境外駐軍,並首次賦予軍隊參與國內政治生活的職能,軍隊向職業化過度。1996年,俄羅斯著手軍事改革,分2000年前和2000年至2005年兩個階段進行。軍事改革的著眼點是通過裁員縮編、提高軍隊素質和改善武器裝備來加強國家軍事力量,其實施方案包括:保持核大國地位,裁減軍隊數量,加快研製新式武器裝備,建立職業化軍隊,建立全國動員體制。  截止1994年2月有234.1萬名軍人。1997至2000年期間俄軍在編人員將減至150萬。蘇聯解體前空軍有20個軍團,一萬多架飛機;1992年,俄飛機總量減少62%,空軍的機場比蘇聯時期減少了50%,有40%的機場狀況很差,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維修。  1991年以後,軍費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逐漸下降,1991年為11.1%,1997年為3.8%,1998年為3.8%,1999年將降至2.4%。1997年軍費總額為104.3萬億盧布,約合193.83億美元,佔聯邦預算支出的19.7%。1998年軍費總額817億盧布。1999年預算的國防支出為937億盧布,約39億美元。  武器進出口情況: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 (sipri) 的資料表明,1998年俄羅斯成為僅次於美國和法國的世界第三大常規武器出口國,武器出口額達30億美元,與上年持平。主要出口國家是中國、印度、阿聯酋、塞浦路斯、阿爾及利亞和敘利亞。出口情況是:空軍的武器裝備佔近50%,防空軍裝備佔14%,海軍裝備佔13%,專業出口商是俄羅斯武器和技術兵器進出口公司。1999年武器出口額超過30億美元。  俄羅斯潛水艇的最大買主是印度。截至2000年2月,在俄向國外出售的18艘877EKM系列潛水艇中,有9艘在印度海軍服役。這種潛水艇裝備有射程達220公里的3M-54E反艦巡航導彈。
  文化教育:分為學前教育、普通中小學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中等專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已基本消滅文盲。1997年教育經費為270億新盧布,約合45億美元,約佔聯邦預算支出的6.3%,但實際到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1998年教育經費172.53億盧布,在俄學習的外國留學生約有2萬人。  自2001年起,莫斯科中小學校實行12年制教育體制,初等教育為4年。計劃在2003年前將10年中小學教育體制改為12年制,其中4年為初等教育,6年為中等義務教育,後2年將根據學生個人計劃進行分科教育。  著名高等學校有:國立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大學、國立莫斯科鮑曼高等技術大學、國立聖彼得堡大學(1724年成立,培養出6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國立聖彼得堡技術大學、齊奧爾科夫斯基國立工科大學(培養俄羅斯航天技術人才的搖籃)、莫斯科動力學院地、莫斯科門捷列夫化工學院、莫斯科航空學院、聖彼得堡海洋技術大學、聖彼得堡航空宇航製造學院、聖彼得堡精密技術信息大學、薩馬拉航空技術大學、聖彼得堡礦業大學、莫斯科礦業大學、莫斯科國際關係學院、莫斯科普希金語言學院、莫斯科音樂學院、聖彼得堡列賓美術學院等。  各級學校數目及學生、教師數如下:  
             數目(所)   學生(萬人)   教師(萬人)學齡前教育機構        68600       570十年制普通學校        70000      2100初等職業學校      4200       170中等職業學校(含非國立)   2720       212.3      16.29高等學校(含非國立)      759       277.8      27.25  
1999年3月起,俄教育部規定中小學由10年制向12年制轉變,以緩解因人口減少而使部分教師失業的困境。  2000年2月16日,俄政府通過國家教育發展綱要草案,決定分三階段實施新教育計劃。第一階段從2000年至2003年,國家教育經費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不少於6%,其中用於聯邦教育機構的撥款不少於1%;第二階段至2010年,國家教育經費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不少於8%,其中用於聯邦教育機構的撥款不少於1.2%;第三階段至2025年,國家教育經費在國內生産總值中的比重不少於10%,其中用於聯邦教育機構的撥款不少於1.5%。  人民生活: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基本沿襲過去的社會福利制度,如退休、醫療、兒童教育等,但因政府財政拮據,福利水平隨之大幅下降,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擴大。1991年20%最富有者的收入佔全部居民收入的30%,1997年佔全部居民收入的43%。1991年住房私有化政策生效。  1996年居民月平均工資為80萬盧布,最低生活標準為每月32.7萬盧布,人均月收入超過180萬盧布的佔8%,人均月收入不足21.9萬盧布的貧困人口占11%。  1997年居民月平均名義工資為96.5萬盧布,約合162美元,人均國民收入1840美元。  1998年平均月工資為1095盧布(1美元約合22盧布),人均最低貧困線為月收入493盧布,收入低於貧困線者有350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27.1%。消費物價指數上漲84%,人均國民收入876美元。人均住房面積城市18平方米,農村19平方米。平均每千人擁有小汽車100輛,每千人擁有醫生4.69人,病床11.9張。每百人擁有電話機40部。  1999年平均月工資1520盧布,退休金平均650盧布。
  外交:對外政策的原則是捍衛國家利益,但不謀求對抗。
截止到1992年1月3日,已有105個國家承認俄羅斯為獨立國家。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多次提出,主張建立多極世界,反對世界以美國為中心,反對北約東擴。積極擴大在中東地區的影響,加快重返中東步伐,努力推進中東和平進程。
  1996年1月25日,歐洲委員會議會通過俄羅斯加入歐洲委員會的申請,俄羅斯成為該組織的第39個成員國。
  1996年3月29日,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四國首腦簽署加深4國在經濟和人文方面一體化的條約、關於關稅同盟的協定。
  1997年5月27日,俄羅斯和北約相互關係的文件在巴黎簽署。

俄中關係(詳見中俄關係大事記):
1991年:  12月27日,中俄在莫斯科簽署《會談紀要》,正式建立兩國關係。
1992年:  1月31日,出席聯合國安理會首腦會議的李鵬總理會見俄總統葉利欽。
  3月15日—17日,俄外長科濟列夫訪問中國。
  11月24日—26日,國務委員兼外長錢其琛訪俄。
  12月17日—19日,葉利欽總統首次訪問中國。
1993年:  1月12日—19日,俄羅斯最高蘇維埃代表團訪華。
  6月23日—7月5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俄。
  11月8日—11日,俄國防部長格拉喬夫訪華。
1994年:  1月27日—29日,俄外長科濟列夫訪華。
  5月14日—18日,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主席雷布金訪華。
  5月25日—29日,俄總理切爾諾梅爾金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
  6月27日—29日,國務院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訪俄。
  7月11日—16日,國防部長遲浩田訪俄。
  9月2日-6日,國家主席江澤民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
1995年:  5月8日-9日,國家主席江澤民應葉利欽總統邀請在莫斯科出席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50週年慶典。
  5月15日,俄國防部長格拉喬夫大將訪問中國。
  5月16日,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訪問北京,北京與莫斯科結為友好城市。
  5月底,俄羅斯內務部長葉林訪問中國。
  6月12日-14日,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訪問俄羅斯。
  6月25日-28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
  9月21日-22日,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對俄羅斯進行訪問。
  10月,俄羅斯空軍總司令彼斯傑伊涅金上將訪華。
  12月2日—9日,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上將對俄羅斯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1996年:  3月31日—4月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喬石對俄羅斯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4月24日─26日,葉利欽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
  5月2日─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傅全有上將對俄羅斯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9月20日─26日,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對俄羅斯正式友好訪問。這是中國全國政協 主席第一次訪問俄羅斯。
  10月21日—24日,俄聯邦委員會(議會上院)主席斯特羅耶夫訪華。
  12月26日—28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對俄羅斯進行正式友好訪問。
1997年:  4月22日─26日,國家主席江澤民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
  11月9日─11日,葉利欽總統訪華。
1998年:  11月22日─25日,國家主席江澤民對俄羅斯進行訪問。
1999年:  2月24日─27日,國務院總理朱(金+容)基對俄羅斯進行正式訪問。
   12月9日─10日,葉利欽總統應邀訪華。
2000年:  7月18日─19日,普京總統訪華。


 蘇聯解體後,中國和俄羅斯簽署了一系列重要文件,為發展兩國長期穩定的睦鄰友好和平等互利合作關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這些重要文件包括
  1.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民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1992年6月);
  2.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相互關係基礎的聯合聲明(1992年12月);
  3.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邊境口岸的協定(1994年1月);
  4.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中俄國界管理制度的協定(1994年5月);
  5.中俄聯合聲明(1994年9月);
  6.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俄羅斯聯邦總統關於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和互不將戰略核武器瞄準對方的聯合聲明(1994年9月);
  7.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中俄國界西段的協定(1994年9月)。(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關於中蘇國界東段的協定於1991年5月簽署,俄羅斯議會于1992年3月批准了該協定。);
  8.中俄聯合公報(1995年6月);
  9.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引渡條約(1995年6月);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俄羅斯聯邦政府關於共同建設黑河——布拉戈維申斯克黑龍江(阿穆爾河)大橋的協定(1995年6月)。
  11.《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關於世界多極化和建立國際新秩序的聯合聲明》,中俄哈吉塔《關於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1997年4月23日)。
  12.中俄聯合聲明(1997年11月11日)。
  13.中俄聯合公報(1998年2月18日)。
  14.關於中俄邊界問題的聯合聲明(1998年11月23日)。
  15.關於世紀之交中俄關係的聯合聲明(1998年11月23日)。
  16.中俄聯合聲明、中俄兩國元首第二次非正式會晤聯合新聞公報(1999年12月10日)。
  與朝鮮的關係
  俄羅斯于1995年提出締結《俄朝友好合作條約》,以取代到期的1961年簽訂的《蘇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
1999年3月雙方在平壤草簽《朝俄友好睦鄰合作條約》。
  2000年2月9日,雙方在平壤簽訂《朝俄友好睦鄰合作條約》。
  7月,普京總統應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金正日邀請訪朝。
  與歐盟的關係
  1991年12月23日,歐盟承認俄羅斯是前蘇聯的法律繼承人。歐盟是俄重要的貿易夥伴,歐盟國家對俄經濟投資佔俄全部外國投資的60%(1999年)。  1993年,歐洲委員會在哥本哈根舉行會議,提出關於歐洲委員會和歐洲聯盟委員會與俄羅斯總統(2+1)定期舉行會晤的建議。第一次會晤1993年11月在莫斯科舉行,從此開始了俄羅斯與歐盟的定期政治對話。  1994年6月24日,歐盟與俄羅斯在希臘的克基拉島簽訂夥伴關係與合作協定,根據分階段地實現商品、資本和勞務自由流通的原則確定了俄羅斯與歐盟經濟一體化的主要方針。該協定於1997年12月1日生效。  1995年,歐盟部長理事會會議通過俄羅斯與歐洲未來關係文件。  1996年,歐盟通過對俄羅斯的行動計劃,向獨聯體國家提供技術援助綱要是這一計劃的主要經濟手段。  1998年4月,歐洲議會投票贊成歐盟與俄羅斯在所有方面(包括軍事方面)建立“特殊關係”。  1999年6月,在科隆舉行的歐盟最高級會議通過了俄羅斯與歐盟關係發展戰略主要方針。(新華社)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