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德國

德國中醫教育

央視國際 2004年08月24日 17:21

  德國的中醫教育起步較晚。80年代以來,中國醫學在政界和公眾輿論界有著良好的形象,社會需求量大增,致使得有關教育發展較快。但從總體上説,辦學檔次不高,多為短訓班、度假班、業餘班,間或在現代醫學院餃開設某些專業或學科。至今尚缺乏以中醫、針灸命名的院校,更無完整規範的中醫教育體系。擬從學校教育社會力量辦學與普及教育三個方面簡述。

  (一)學校教育

  80年代,德國不少醫科大學開設了針灸課,估計有數十名講師,不足10名教授。90年代中期,已在38個醫學院校開設了針灸課,另有10個單位增設了"中國醫學"講座。慕尼黑大學走在前列,1977年他們舉辦了首次針灸巡迴教學講座。在學生的推動下,1983年成立了"經驗醫學研究所"。 該所還出版了《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史》,也作為教材使用。該書擁有廣泛的讀者,影響已超出醫學界。該所所長文樹德(P. U. Unschuld)教授是著名的漢學家、醫史學家,還是哲學、藥學、公共衛生學博士,更是宣傳中醫、教授中醫的傑出人物。許寶德(F. Hubotter)是柏林大學的醫學、哲學教授、漢學家,是最先把中醫搬上德國犬學課堂的人,1963年就在柏林大學教授中醫。80年代,大學相關專業的傳統醫學課定為715個學時,針灸佔161個學時。中醫學習班301個學時,針灸佔166個學時,中醫處方24個學時,可見中醫類學習班均以針灸佔絕對優勢。1992年科隆會議商定針灸課為160學時,並舉行考試。慕尼黑大學在這方面一直走在前列。1977年,該校舉辦首次針灸巡迴教學講座。1982年大學生們向州議會提出建議,促使次年建立了一家"經驗醫學研究所"。據統計,1982至1989年間,在總計715個傳統醫學課時中,針灸佔第一位,為161個學時;而在總共301個學習班學時中,針灸也是第一位,為166個學時,另外,(處方)中醫也有了24個學時。(處方)中醫的教學主要在慕大的醫學史研究所進行。該所是中醫經典著作德文(及英文)翻譯和介紹的大本營,如"難經"、"醫學源流論"等,其中"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史"等水平很高,讀者面超出了醫學界。而且,該所的幾位漢學家不但能説中文,關鍵是能讀古漢文。最近出版的"銀海經緯"係眼科經典著作,國內臨床中仍使用,因此實用性較強。目前,他們在做翻譯"黃帝內經"的前期準備工作,利用計算機逐詞地搞統計性釋義研究,整理了大量資料,功夫之深令人嘆為觀止。多年來,各種協會都提供進修針灸等中醫療法的機會,包括組織去中國短期進修。也有自由職業者經營聯絡去中國進修的業務。另外,也有不少人自己聯絡去中國學習,甚至有直接索取信息者。還有的在華人中醫師那裏學習針灸。總的來説,專門研究中醫的單位寥寥可數,而結合實踐搞研究的較多。慕尼黑大學主要依靠基金會的贊助,搞了個名為"研究與教授自然療法"的長期項目,從1982年到1992年,十年間做了大量的推廣普及工作,大辦各種學習班,直接參加活動的學生數從最初的20人增加到220人,提高了11倍。該項目的工作已被納入全德38個醫學系的教學內容。他們謀求把幾個自然療法的專科診所合併成大醫院,甚至在醞釀建立一所(門診加住院)進修學院。慕尼黑一家小型的私人影片公司在拍攝自然療法系列片(每片約40分鐘),其中,"中醫"一片就是由他們擔任技術顧問的。今年,他們擬定新的五年計劃,重點是促進自然療法的科研以及學院化。中醫處方學率先由慕尼黑大學醫史研究所講授。德中醫科協會有限公司總經理雅曼佛也在拍林自由大學、慕尼黑大學、漢諾威醫科大學等處講授中國醫學。再有漢斯約施柰德,是1984年在德國傳統醫學校才接觸中醫,後跟越南醫生實踐針灸,1986年首次來華就讀于天津中醫學院,1988年到浙江中醫學院進修中醫,目前以中醫針灸臨床與教學為主要工作。 西德醫學研究院,前幾年已正式將中國醫藥著作列為研究生必讀之書。該國許多醫藥科學專家對中國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等名著中有關消除雀斑、防止皮膚皺裂有滋潤肌膚的處方中的藥物,運用電腦進行篩選,發現當歸、川芎等中藥具有良好的美容作用。

  (二)社會力量辦學

  近40年來,陸續成立中醫藥、針灸教育組織,如德國中醫培訓中心、德國針灸師進修中心等,均負有中醫教育的任務,他們開辦多種形式學習班、培訓班、座談會。多數認真傳授有關理論和臨床實踐經驗,有嚴格的考核考試製度。德國自己培養了一批針灸師、中醫師,活躍在醫院、診所和研究所,這是一批了解國情民情土生土長的新生力量。有的,則組織學員來中國短期進修,也有人求助於中國使館聯絡來華學習、深造,有的則在華人中醫師處拜師學徒,要學習正宗的中醫技術。一般來説,在德國學習中醫的機會不少,但由於翻譯教材和師資水平等問題,還較難領會真諦、把握要點,故有人呼籲中國中醫名家要定出國門,舉辦定期或不定期、多層次的培訓班、報告會,並輸出電腦看病軟體和好的錄像、電影資料。

  (三)普及教育

  影視、電臺的聽眾、觀眾最多,是全民性普及教育的重要工具,是輿論導向,因此也是發展與傳播中醫的窗口。德國最大的一家電視臺ZDF曾多次採訪報道魁茨汀中醫院,曾由其著名的節月主持人製作了電視片,用46分鐘介紹中醫藥,在黃金時間播出,引起較大反響。一家電影製片廠拍攝了長達1個多小時的中醫藥電影科教片,在電視臺多次播放。慕尼黑的一傢俬人影片公司拍攝自然療法系列片,中醫藥專輯由慕尼黑大學的有關專家擔任技術顧問,現已拍攝完畢;他們又擬定了新的五年計劃,還要拍攝中醫綜合療法的專題片,以促進中醫科學研究及學院化。漢堡赤心杜中醫研究所也與國內聯合攝製了"20種常見病的簡明針灸療法"的錄像片,中、德兩種語言配音,以供中醫針灸的教學和傳播使用。類似的電化教學資料還有一些,是域外中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德國還缺乏中醫、中藥、針灸的專門學校。

  (資料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國中醫藥文獻檢索中心)

(編輯:吳曉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