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劉世昭

攝影師劉世昭訪談

央視國際 2003年09月05日 09:54

  田龍:自古至今,三峽就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每一個人心目當中,都會有自己的一個三峽的樣子,那麼在你去三峽之前,你心目當中想象的三峽是什麼樣的?

  劉世昭:三峽從看了書,説三峽是萬里長江最美的段落,的確以前對三峽説是感覺肯定是特別宏偉、特別壯觀。所以説,1980年,第一次去的時候。船要到三峽了,就特別激動,但是過了以後,感覺到不足。

  田龍:還是在想象中的有點差別。

  劉世昭:跟想象的有點差別,就跟三峽接不上火。為什麼呢,就是坐在船上,看三峽,接觸不到人,接觸不到山,接觸不到水,總覺得是懸著的,所以去了兩次以後,就想了,我要是能夠沿著這些棧道走一趟是什麼感覺。所以説1988年就開始這種想法,而且找了當地的一些人了解,能不能走通,棧道有沒有斷的,能不能連接上,有人説可以走,有人説不可以走,最後是91年開始走,我那時候想,走不通我就坐船。

  田龍:這一次徒步三峽是一次走下來的嗎?

  劉世昭:我分三次。因為其中有工作上的原因,還有就是棧道淹了,那我就回去,等枯水期的時候我再走。

  田龍:等於是沿著三峽沿岸,有棧道的地方走棧道,沒有棧道的地方怎麼辦?

  劉世昭:沒有棧道的地方就坐船了,但是有一次在巫峽棧道,沿著棧道走,最後棧道下到河灘裏去了,下到河灘裏就再也沒有路,然後河灘到前面一個地停止了,就是水面了,長江就在那回了一個大彎,我要去的那個村子,我都看得見,大概也就兩三公里外,就是過不去,給我急得。

  田龍:也沒有過往船隻,可以搭個順風船。

  劉世昭:沒有,不可能有,大船也不能靠在那兒。後來我就在那琢磨,我説怎麼辦呢,突然我在河灘上發現了羊糞了,我想頭一天,走在棧道上的時候,有兩個趕羊的人,把一群羊,從巴東買的羊,要趕到奉節去,用棧道在走,我問他為什麼不坐船,他説坐船那麼多羊,一隻羊收他幾塊錢,太貴了。他就趕著走,我説對了,他們是趕著羊過來的,肯定有路,最後找到一個絕壁,結果腦袋往那邊一看,這路在那兒呢,被這個絕壁擋著,在那兒,邁過去就是一條路,松了一大口氣。

  田龍:人家都是按圖索驥,您是按羊糞索驥。

  劉世昭:還有一次就是棧道斷了,大概隔個兩米多寬,那棧道塌下去下邊是岩石的面,就是斜著下去,一直下到長江裏邊去,有幾十米高,之間只有這麼寬這麼長一個石頭棱,已經被人踩得都光滑的,蹬一下邁過去,身上背著器材,攝影背心貼在石頭上,我就蹬著,過了一下,我就感覺照相機給磨了似的,而且當時穿的攝影背心都磨出窟窿眼了。邁了一步,但是那一步如果一失足,千古恨了,就下去了。

  田龍:你在徒步過程當中,去拍照的時候,你有沒有想你去拍什麼,就是拍它的歷史的遺跡,還是就是拍當地的人?

  劉世昭:因為1991年的時候,三峽工程已經在醞釀,準備動工了。那麼這一代三峽人,他們的生活,包括那的自然景觀也會發生變化,那麼我要去跑一趟,要把九十年代初期的三峽的面貌,作為一個我所力所能及的記錄。比如説,他們居住在這种老房子裏,你看,擇著雞毛,這是一個老鄉在跟他聊天,偶爾碰見了,我拍下來,我覺得這很有生活的情趣。

  田龍:生活的氣息相當濃。

  劉世昭:你比如這种老太太,納鞋底。她也是生活在這種生活狀態,今後都穿塑料底鞋了,膠底鞋了,納鞋底大概恐怕以後也要被淘汰掉。三峽一帶由於交通沒有很大的路,你比如這群挑夫,他們挑化肥是因為漲水了,小班船不開,所以農田裏邊急著用化肥,所以必須徒步往返30多裏路,挑那麼幾十公斤化肥回去。這是在瞿塘棧道,瞿塘棧道可以説是三峽三個峽谷裏最美的棧道。修得特別完整,8公里長。比如説這張照片,這就是船把煤運到了一個碼頭,然後這些煤要往山上運,就必須要靠人來挑,人來背,就用一個背簍,我問了一下多重,300斤,這個人挺瘦,可是力量讓我背,我肯定背不動。你別看這也是一種智慧,10個泡菜罈,也這麼一拴,也背上了,這個説老實話,這個如果你沒有非常智慧,沒有經常背東西,你想象不出來,他怎麼會把這10個泡菜罈背在一個背簍裏。

  田龍:而且這個挑夫還挺快樂的。

  劉世昭:他看我拍照,他就很配合,他就衝我笑了笑。

  田龍:像這樣的,你在記錄的過程當中,你拍到三峽當地的這些人的最真實的一面,他們反饋給你的是什麼?

  劉世昭:三峽的人特別勤勞,儘管是生活條件比較艱苦,但是他們都很忠厚,老實。有的人言語不多,但是給人的感覺,特好。比如説有一個船工,這個船工是巴東的。他在神農溪裏邊使船,跟我同歲,16歲就開始在水上了,所以他技術很好,他自己小學沒讀完,我今年又會回訪過他,看看他的生活,10年以後的變化,居然10年間,他貸款讓自己的三個孩子上大學。當然現在他把貸款都還了,而老大現在在讀研究生,作為一個山裏邊的農民,一個土家族的農民,能做到這一點,城裏人都不如,我就感覺到,特別欽佩。

  田龍:他希望他的下一代有知識,有文化。

  劉世昭:對,我在採訪他,在他家住了幾天,在他家的時候,正好碰見他給他的孩子打電話,問他讀研究生的孩子,怎麼樣,功課怎麼樣。他孩子説,還行,可是現在又該交學費了,學費各方面的費用,大概還有1萬塊錢的缺口,他就面無表情的在電話裏説,那就搞1萬塊吧,作為一個農民,掏出1萬塊錢來,他肯定會要掂量掂量的。這個我也感覺到,他對知識的看重,對孩子的希望,相當的偉大。

  田龍:當時你在拍去這些三峽人的時候,也可能融入這些感情在裏邊,你有沒有想過怎麼樣去表現他們,比如説構圖或者色彩?

  劉世昭:我儘量的不干涉他們,所以説有時候是用中焦,比如説這張,我覺得這個老農民,他的表情好像就説明了他這一生走過的路是挺艱難的,有一種滄桑的感覺,所以我用中焦,大口徑,旁邊都虛化來突出他。像這張,是個小孩,在長江邊上,草堆裏邊撿酸的野果子,這個就是她們的零食,邊跟她聊天問這是什麼東西,這是什麼味道的,你帶回家是做什麼,跟她聊天,手裏邊的相機,根本不看取景器,手裏邊相機就在按,用超廣角,這個它有它的環境,因為這邊就是長江,它就有這個環境,我覺得這個也是個表現的手法。

  田龍:劉世昭你覺得你拍這些照片,充分表達出了你想表達的三峽人的樣子嗎?

  劉世昭:當然不能説充分表達出來了,只是盡力去表達,但是拍完照片回來,總有不滿意的地方,總有後悔的地方。我在拍縴夫,拍這張照片的時候,我是站在水裏邊拍的。站到裏邊我才發現,石頭又硌腳,又滑,你走路根本走不過他們。後來那船老大就把草鞋扔給我,他説你穿上草鞋就不滑了,果然穿上草鞋又不滑又不硌,我當時問過他們,我説這草鞋是哪來的,他説我們自己打的。回來我才想,當時為什麼沒有到他們這些農民家裏去住一兩天,哪怕就拍拍他們自己打草鞋呢,現在再想拍,恐怕難了。

  田龍:這些縴夫,這些拉縴的人們,可能是三峽的一景,遊客好像看不到裸體拉縴。

  劉世昭:遊客一般是坐船往下衝,就是順水走,逆水的時候它是空船自己拉回去。熱了那就脫了,這樣減少阻力,有時候他拉縴的時候,水齊腰深。這個是在河灘上拉,還在水里拉。

  田龍:這樣的情景,可能我們還是可以看到的,但是有一些沒有可以讓縴夫落腳的地方,他們怎麼辦?

  劉世昭:沒路的時候,他們船工他有很多種方式,一種是對岸有路,這岸沒路了,然後他們有一種叫借船過河,就是縴夫們把船拉住,固定住,然後一聲號令,所有的這些縴夫們全部翻到這個船上來,船由於沒有固定,船就被水衝著往後倒,反著走,這時候船工就撐篙橫著走,到了對岸,這些縴夫們跳下去,往前使勁衝著,縴繩一拉直,一下又接著走了,他們很習慣了,但是作為我,一點思想準備沒有,是嚇一跳,我説這船怎麼一下脫了韁似的。還有見過的就是這種,就是全用竹篙,前邊帶鉤子的,鉤住岩壁的縫,然後一下一下的倒,大家幾個人倒著鉤,慢慢慢慢船過去了,因為這種峽谷是特窄的峽谷,大概不長,多少米,幾十米。

  田龍:所以像劉世昭你這次徒步去三峽,用鏡頭記錄下了很多可能當時人們也看不到的一些情景,但今天整個三峽有了很大的改觀之後,可能這些就更看不到了。

  劉世昭:可能有的會發生變化,有的可能會還換一個地方保留下來,我當時想的是,我要記錄當時那種年代裏邊的一些人文的自然的景觀。

  田龍:你也拍了很多三峽風光的一些照片。

  劉世昭:對,因為我是採訪是作為一個記者去的,我不可能像很多風光攝影家,我為了拍一個風光,我想好,看好角度,我天天在那等,我等到拍完了為止,所以我只能是即興的,看見好的了,就拍。比如説,這是去奉節的船上拍的。這個地方,小的地方就是夔門,就是衢塘峽峽口,看這雲以後,我覺得特漂亮,雖然它不是五彩的,但是我感覺到李白那個“朝辭白帝彩雲間”的那感覺了。

  田龍:而且雲的走勢是和江是一樣的。

  劉世昭:它這個走勢都歸到那個峽那去了。

  田龍:這張照片拍得也特美,有點像山水,水墨畫一樣。

  劉世昭:這是在巫峽的峽口,這邊是大明河,就是小三峽,這邊就是長江,就是進巫峽,我是住在巫山。頭天晚上,一夜雨,巴山夜雨,第二天早晨起來一看,雲全在山腰上,然後就往那頭走,越走到峽口越美,拍了一張。包括這張,也是那個時候同時拍的,這是用廣角度拍的那個場面。這個是拿望遠頭拍的山裏邊的局部。因為雲彩變化很大,每拍一張都會不一樣。

  田龍:三峽在我們的心目當中是非常雄偉壯麗的,你也拍到了這樣壯美的照片,這是在你書中的最後一頁收錄的空嶺峽的一個照片,當時我翻到這一頁的時候,立刻想到的就是“大江東去浪掏盡,千古風流人物”。 我當時就覺得岩壁,直得特別精彩,後邊是遠山,波光粼粼的一個水面,裏邊一個小船,作為視覺中心。這個是上午拍的。上午太陽起來了以後,逆光,而且曝光上來説,按坡光的亮度來曝光,這樣後邊曝光不足,黑的就不要層次了,省略掉了,省略掉了以後我覺得簡潔了。我就想,三峽比較壯觀,比較雄偉,比較險。這個照片讓讀者可以有充分的想象的空間。

  田龍:十年以後出版了這本《徒步三峽》,才得以讓我們看到,你在1991年去拍攝的三峽的全貌,你希望通過這本書給我們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三峽?

  劉世昭:我想應該是一個真實的三峽,一般人看,都是看風光去了,但是我想,更多的應該知道一下,那兒有山,有水,而且那兒還有人。三峽的人他們是怎麼在生活,我就想把我的感受,能夠盡我力量寫出來,能讓大家能夠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編輯:紅立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