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觀眾來信

CCTV,“見證”的腳步如此艱辛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1日 09:52

  作者: 曉德

  因為興趣使然,早在《紀錄片》(今名《見證》)時我就很喜歡在午夜時分收看這樣一檔飽含人文關懷和探索精神的節目,雖然有時為了等到播出時間不得不“熬”到很晚,但我只能對此表示理解。三十分鐘的節目,沒有娛樂節目那樣廣闊的受眾,也沒有純新聞類節目太多的資訊,自然也就很難拉來廣告,只能如一朵寂寞的小花樸實地開放在靜靜的角落。

  有時就會想,那些《見證》欄目工作人員大概也如他們的節目一般,憑著頑強的生命力在鮮有人喝彩的工作崗位上傾注著對人文精神和落寞角落的關懷與關注吧。真的,當所有的喧嘩與鼓噪在“星光燦爛”之後落幕,每天晚上11點半,尋求精神套餐的人們才開始毫不張揚地登場,而節目的主角也是那些久遠的或者即將消逝的歷史,那些被“黃金時間”遺忘的小人物,以及他們生活的細節,都可能在節目中得到全景的呈現。可以説,每當看到《紀錄片》,都會讓寂寞的心靈得到精神的慰藉,那些我們不該忘記的故事和風景不該忽略的人物和他們的生活,都被這群同樣高處不勝寒的人們用鏡頭所記憶。

  還有什麼比關注生命和生活更深層次本身更該讓人感動呢?就像在雜誌紛紜的今天,那本《華夏人文地理》的樸實一樣,帶給讀者物質之外更深刻的閱讀和視覺享受,這樣的節目的存在,是CCTV的榮光。

  可是,上周的報紙上傳達出CCTV惟收視率是從的新聞,所謂的末位淘汰最後變成大俗的節目廣受追捧,而高雅的節目卻沒有了立足之居。雅俗共賞,是所有節目都在追求的目標,但隨著定位的細分,專業性的節目一如專業頻道的分割一樣流行開來,這本是件好事。不同的節目有不同的特定的收視對象,而不同的層次的觀眾又反過來促進了電視臺自身節目編排的更趨合理。

  沒有統一的標準,只有追求的腳步永不停歇。

  遺憾的是,收視率和廣告收益的大棒卻高懸在“見證”的頭上,讓他們不得不忍痛修改既有的追求風格。最近這幾期來看,除了“記錄者”還在堅持之外,所謂的“親歷”之類的節目已經根本不像“紀錄片”了。那該是什麼呢?

  上期的“親歷”展示的是海外記者的經歷,這樣的節目,大概可以説,上《環球》更合適,或者《正大綜藝》都可以。太輕的題材,註定無法承擔“見證”本該厚重的定位,而如果“見證”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停止追求的腳步而去“駕‘輕’就‘重’”,那CCTV大概也只能是滿足一個所謂的“新聞頻道”再加上一個“娛樂頻道”而已。

  (曉德 2003.7.1 15:44分于長春 QQ:157922347  8482626)

  小喬回復:

  這是無意間在西祠發現的一篇觀眾文章。如同無意間發現一個暗戀自己的人那般,除了欣喜與感動,自然還會生出“好生待人家”的想法來。如何好法,若是在張愛玲的筆下,她將還是那句輕輕的,“哦,你也在這裡嗎?” 《見證》卻是惴惴的,除了兢兢業業地耕作《記錄者》板塊,並無它法。

  有一點需要説明的是,《見證•記錄者》是我們自製節目的一畝三分地,而《見證•親歷》和《見證•發現之旅》,嘿嘿,其實是我們的“租界”,是新影和科影製作節目的播出窗口。

  還想説的是,其實我們也同時在喜歡著曉德所喜歡的雜誌,就像曉德喜歡著我們不張揚的選擇一樣。《見證》向所有關愛我們的“知己”説聲謝謝。

(編輯:東子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