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邊城印象》系列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10日 19:50

  作者 汪曾祺

  沈先生逝世後,傅漢斯、張充和從美國電傳來一副挽辭。字是晉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張充和寫的。詞想必也是她擬的。只有四句:

  

不折不從 亦慈亦讓

  

星斗其人 赤子其人

  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貼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這位四妹對三姐夫沈二哥真是非常了解。——荒蕪同志編了一本《我所認識的沈從文》,寫的最好的一篇,我以為也應該是張充和寫的《三姐夫沈二哥》。

  沈先生的血管裏有少數民族的血液。他在填履歷表時,“民族”一欄裏填土家族或苗族都可以,可以由他自由選擇。湘西有少數民族血統的人大都有一股蠻勁,狠勁,做什麼都要作出一個名堂。黃永玉就是這樣的人。沈先生瘦瘦小小(晚年發胖了),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他小時侯是一個頑童,愛游泳(他叫“游水”)。進城後好像就不遊了。三姐(師母張兆和)很想看他遊一次泳,但是沒有看到。我當然更沒有看到過。他少年當兵,漂泊轉徙,很少連續幾晚睡在同一張床上。吃的東西,最好的不過是切成四方的大塊豬肉(煮在豆芽菜湯裏)。行軍、拉船,鍛鍊出一副極富耐力的體魄。二十歲冒冒失失地創到北平來,舉目無親。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筆打出一個天下。經常為弄不到一點東西“消化消化”而發愁。冬天屋裏生不起火,用被子圍起來,還是不停地寫。我1946年到上海,因為找不到職業,情緒很壞,他寫信把我罵了一頓,説:“為了一時的困難,就這樣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殺,真實沒出息!”你手中有一枝筆,怕什麼!”他在信裏説了一些他剛到北京時的情行。——同時又叫三姐從蘇州寫了一封很長的信安慰我。他真的用一枝筆打出了一個天下了。一個只讀過小學的人,竟成了一個大作家,而且積累了那麼多的學問,真是一個奇跡。

  沈先生很愛用一個別人不常用的詞:“耐煩”。他説自己不是天才(他應該算是個天才),只是耐煩。他對別人的稱讚,也常説“要算耐煩”。看見兒子小虎搞機床設計時,説“要算耐煩”。看見孫女小紅做作業時,也説“要算耐煩”。他的“耐煩”,意思就是契而不捨,不怕費勁。一個時期,沈先生每個月都要發表幾篇小説,每年都要出幾本書,被稱為“多産作家”,但是寫東西不是很快的,從來不是一揮而就。他年輕時常常日以繼夜地寫。他常流鼻血。血液凝聚力差,一流起來不易止住,很怕人。有時夜間寫作,竟至昏倒,伏在自己的一攤鼻血裏,第二天才被人發現。我不就親眼看到過他的帶有痕跡的手稿。後來還常流鼻血,不過不那麼厲害了。他自己知道,並不驚慌。很奇怪,他連續感冒幾天,一流鼻血,感冒就好了。

  他的作品看起來很輕鬆自如,若不經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來的。《邊城》一共不到七萬字,他告訴我,寫了半年。他這篇小説是《國文週報》上連載的,每期一章。小説共二十一章,21*7=147,我算了算,差不多正是半年。這篇東西是他新婚後寫的,那時他住在達子營。巴金住在他那裏。他們每天寫,巴老在屋裏寫,沈先生搬個小桌子,在院子裏樹萌下寫,巴老寫了一個長篇,沈先生寫了《邊城》。他稱他的小説為“習作”,並不完全是謙虛。有些小説是為了教創作課給學生示範而寫的,因此試驗了各種方法。為了教學生寫對話,有的小説通篇都用對話組成,如《若墨醫生》;有的,一句對話也沒有。《月下小景》確是為了履行許給張家小五的諾言“寫故事給你看”而寫的,同時,當然是為了試驗一下“講故事”的方法(這一組“故事”明顯地看得出受了《十日談》和《一千零一夜》的影響)。同時,也為了試驗一下把六朝譯經和口語結合的文體。這種試驗,後來形成一種他自己説是“文白夾雜”的獨特的沈從文體,在四十年代的文字(如《燭虛》)中尤為成熟。他的親戚,語言學家周有光曾説“你的語言是古英語”,甚至是拉丁文。沈先生講創作不大愛説“結構”,他説是“組織”。我也比較喜歡“組織”這個詞。“結構”過於理智,“組織”更帶感情,較多作者的主觀。他曾把一篇小説一條一條地裁開,用不同方法組織,看看啊一種開式更為合適。沈先生愛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頭地腳頁邊,都是個性的字跡。蜘蛛網似的,這裡牽出一條,那裏牽出一條。作品發表了,改。成書了,改。看到自己的文章,總要改。有時改了多次,反而不如原來的,以至三姐後來不許他改了(三姐是沈先生文集的一個極其細心、極其認真的義務責任編輯)。沈先生的作品寫得最快,最順暢,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從文自傳》。這本自傳沒有經過冥思苦想,只用了三個星期,一氣呵成。

  他很愛自己的家鄉。他的《湘西》、《湘行散記》和許多篇小説可以作證。他不止一次和我談起棉花坡,談起楓柳坳,——

  一到秋天滿城落了楓樹的紅葉。一説起來,不勝神往。黃永玉畫過一張鳳凰沈家門外的小巷,屋頂墻壁頗零亂,有大朵大朵的紅花——不知是不是夾竹桃,畫面顏色很濃,水氣泱泱。沈先生很喜歡這張畫,説:“就是這樣!”八十歲那年,和三姐一同回了一次鳳凰,領著她看了他小説中所寫的各處,都還沒有大變樣。家鄉人聞聽沈從文回來了,簡直不知怎樣招待才好。他説:“他們為我捉了一隻錦雞!”錦雞毛羽很好看,他很愛那只錦雞,還抱著它照了一張相,後來知道竟作了他的盤中餐,對三姐説:“真煞風景!”錦雞肉並不怎麼好吃。沈從文説及時大笑,但也表現出對鄉人的殷情十分感激。他在家鄉聽了儺戲,這是一種古調猶存的很老的弋陽腔。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他對年輕人打鼓失去舊范很不以為然。沈先生聽了,説:“這是楚聲,楚聲!”他動情地聽著“楚聲”,淚流滿面。

  沈先生的家庭是我見到的最好的家庭,隨時都在親切和諧氣氛中。

  兩個兒子,小龍小虎,兄弟怡怡。他們都很高尚清白,無絲毫庸俗習氣,無一句粗鄙言語,————他們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溫雅。一家人于錢上都看得很淡。《沈從文文集》的稿費寄到,九千多元,大概開達家庭會議,又從存款中取出幾百元,湊成一萬,寄到家鄉辦學,沈先生也有生氣的時候,也有極度煩惱痛苦的時候,在昆明,在北京,我都見到過,但多數時候都是笑瞇瞇的。他總是用一種善意的、含情的微笑,來看這個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歡放聲大笑,笑得合不攏嘴,且擺動雙手作勢,真像一個孩子。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榮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凈無渣滓的人,才能這樣暢快地大笑。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中在一個橢圓形的小小鈞窯盆裏。很多人不認識這種草。這就是《邊城》裏翠翠在夢裏採摘的那種草,沈先生喜歡的草。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