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邊城印象》系列

鳳凰簡介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02日 18:17


  在中國生活了將近六十年的新西蘭人艾黎説:“中國有兩個美麗的小城,是一福建的長汀,一是湖南的鳳凰”。

  鳳凰縣地在夏商時期屬荊州南境,周時為楚之黔中地,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隋屬沅陵郡,唐初屬錦州,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屬麻陽縣,垂拱二年(686年)立為渭陽縣,不久廢為蠻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屬招諭縣,神宗熙寧八年(1705年)屬麻陽縣。在唐以前鳳凰縣地分為上下五峒,上五峒為生苗界,下五峒為熟苗界。到了元朝,五峒之稱又改為“五寨”,並設立五寨長官司管轄下五峒熟苗。明永樂三年(1405年)又設置竿子坪長官司,管轄上五峒生苗。

  鳳凰縣由於地理上“南銜楚尾,西接黔邊”,軍事上“扼西南苗疆之咽喉,為辰浦瀘麻之屏障,逐漸成為“邊陲重鎮”。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經朝廷批准,負責彈壓湘西苗疆的鎮竿參將由麻陽移駐今鳳凰縣城。清順治三年(1646年)鎮竿參將升為副將,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沅州鎮(師級軍事單位)由芷江移駐鳳凰,改稱“鎮竿鎮”,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統領上湖南三府一州軍務、政務並直轄三廳的辰沅永靖兵備道亦由芷江移駐鳳凰,自此鳳凰成為湘西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

  “鳳凰縣”之名始於民國二年(1913),其前身係鳳凰廳。鳳凰廳創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其基礎為鳳凰營,鳳凰營建於明隆慶三年(1569年),位於唐代渭陽縣舊址東邊的山坡上,因這山名叫鳳凰山,“因山受氏”,故而那屯兵鎮苗的軍營便叫鳳凰營。這就是邊城之所以有“鳳凰”美稱的由來。

  厚重的歷史積澱使鳳凰成為中國南方文化的融匯點,蘊藏著絢麗的文化現象。自明宣德八年(1433年)起,封建王朝曾多次調集湘、黔、川、鄂、滇、粵、桂等外省官軍到鳳凰鎮壓苗族起義,從而帶來了外省文化的影響。另一方面,淅江山陰人傅鼐自乾隆六十年(1795年)起坐鎮鳳凰統治苗疆十三年,其屬員幕僚多為江浙人士,這又帶來了江浙文化的影響。再就是清鹹同年間,在鎮壓太平軍的戰爭中,鳳凰崛起兩位實授都督,六位總兵,九員副將,十四位參將,他們轉戰南方諸省,後來衣錦還鄉時亦帶來外省文化的影響。還有,自清順治年間起江西客民絡繹不絕地徒入鳳凰經商,這又帶來了江西文化的影響。特定的歷史令漢文化與苗文化在鳳凰相交、融合,使南方各省的文化因子在這裡重新組合排列,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鳳凰文化。這種文化的表象在語言、建築、飲食等方面俯拾即是;其深層次的反應是孕育了形形色色的出類拔萃的人物。

  鳳凰的顯赫人物除了清代的二提督、六總兵、九副將和十四位參將,還有國民黨的七位中將和二十七位少將。最拔尖的人物數1913年任民國內閣總理的熊希齡,再就是蜚聲中外的文學巨匠沈從文和著名畫家黃永玉,以及大科學家蕭繼美。鮮為人知的尚有四十年代譽滿京滬的京劇名旦雲艷霞,她本是鳳凰縣臘爾山的苗族姑娘。解放後,鳳凰縣籍的高級幹部有朱早觀、劉祖春、李振軍等。

  作為邊陲重鎮,鳳凰曾擁有豐厚的文化古跡,最醒目的是以禦苗城垣為軸線的建築群。鳳凰的城垣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以前,經過五次擴建整修于1933年定局,隨後又經過三次撤除,如今仍保留沿河的一段城墻和兩座雄偉的城門樓。這段城墻外便是一溜令國內外畫家、攝影家傾倒的吊腳樓。于這圈紅岩築就的城墻內外,散佈著四十二座寺廟殿閣及好幾座牌坊,其名目應有盡有,堪稱神壇活辭典。

  人傑地靈,鳳凰縣山青水秀,其縣誌載有八景:東嶺迎暉,奇嶧挺秀,南華疊翠,溪橋夜月,龍潭漁火,梵閣迥濤,山寺晨鐘,(上竹下闌)徑樵歌。這些佳景勝境點綴在聳立於城邊的南華山四週,使這古色古香的邊城錦上添花。除卻風景如畫的古縣城,那神奇的山鄉苗寨還有老司崖、奇梁洞、龍鳳庵、三潭書院、邊墻遺址、龍門瀑布、烏巢河石橋、黃絲橋古城等美不勝收的景點。每一處景致都有一個動人的傳奇故事,它們無不沉澱著鳳凰的奇特歷史。這一切銘刻在鳳凰人的腦海裏,由沈從文鋪排成詩意濃郁的世界,經黃永玉傾瀉為光彩奪目的畫卷。曾任西德駐華大使的洋長者在回味鳳凰印象時情不自禁地讚譽邊城“是我夢中的美景”。顯著的民族特色,厚重的歷史積澱,絢麗的文化現象,使邊城一直閃爍著歷史名城的奪目光輝。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