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電視詩歌散文首頁

神秘的古格王朝——考古學家張建林專訪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25日 16:29

  

——張建林與他的古格王國——

  

——《荒原古堡——古格故城探察記》——


  主持人:張老師,您好!我知道你曾經八次進入阿裏,三次對古格遺址進行了考察和發掘。那這三次考察和發掘當中您都有哪些收穫呢?

  張建林:這三次發掘可以説是調查和發掘吧,主要是調查為主,最主要的還是第一次。就是85年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正在西藏搞全自治區的文物普查。在這個普查過程中,確定把古格故城的考察作為普查的重點項目來做。經過我們全面的考察以後,現在基本上知道古格故城它屬於什麼樣的性質、有多大範圍、它遺存下來的遺跡和遺物都有哪些類型、有多大數量。比如從 總體來講古格故城建築分佈的面積,現在比較精確來講是72萬平方米。這麼一個面積從建築遺跡裏邊,我們當時從功能上和形式上都做了分類。比如説我們從形式上來講,房屋就有450多間、窯洞是880多孔、碉樓有20多座、佛塔有50多座,還有它比較完整的防禦系統。包括防衛墻呀、碉樓呀,還有它中間這個道路系統,它中間每個建築區域之間有一些道路, 甚至是暗道,它在山體裏打的是暗道把它整個聯絡起來。

  主持人:剛才您也説了這個古格故城其實面積挺大的,72萬平方米,還有那麼多的窯洞呀、房間呀。我就看過一些書,書上記載古格故城曾經是挺輝煌的,大概人口有10萬人。您到那兒考察以後,覺得人口是這個數據嗎?


  張建林:這個數據應該是被很大程度上誇大了。因為在考察過程中,和我們後來長期考慮和研究這個問題的時候,總覺得當時在古格故城從10世紀到17世紀它滅亡,長達700多年這段時間裏,它沒有任何一個時期能夠達到這樣大的一個數字——就是人口的數量。有這麼幾個理由在裏面,首先我們考慮的是人和自然的關係,就是這塊地方能不能養活這麼多人。我根據1996年的統計數字知道在阿裏地區它是34.5萬平方公里這個範圍裏面,它的面積很大,相當於三個福建省那麼大,它只有6萬5千人。那麼當時真正屬於古格王國統轄的地區,只是它的西四縣。那麼到96年統計這個數字,可以説不到5萬人,這麼一個數字。85年我們去第一次考察古格故城的時候,縣政府給我們看了統計數字——全縣人口只有5700人,現在不過7000多人這麼一個數字。根據我們對當地自然狀況的了解,扎達縣和象泉河流域是半農半牧這麼一個性質。我曾經了解過當地牧場和牛羊這種比例,當時革吉縣農牧局局長告訴我:他們縣裏面羊和草場什麼比例呢?就是70畝草場養一頭羊。因為它這地方從地貌來講,從地貌植被來講,它屬於一種荒漠草原形式,就是它一平方米就長那麼幾根小草,這是普遍的狀態。這就排除了綠洲、濕地、河谷、水源比較充足的地方,草是非常茂密的、非常好,但這種地是很小的範圍,面積非常小,這種地方一般來説都被利用作為冬季牧場,因為這要留著。夏季牧場都是屬於荒漠草原那種性質,草長得非常稀疏、非常小,羊就從早吃到晚就吃草、找草吃,羊的數目要是過多的話,根本承載不了。所以不管從農業上來講,從牧業上來講,像這樣一個自然環境裏面要養活10萬人幾乎是不大可能的。那麼還有其它的一些證據,比如説我們剛才説古格故城的窯洞數目,當時的古格故城裏面普通的居民主要是居住在窯洞裏。我們當時按照它的功能劃分了一下,它這裡面真正屬於民居的就是它裏面的灶呀、壁龕呀、有燃料池呀,它裏面有生活設施的確定為作為民居的窯洞,這個在總數量裏佔不到三分之一,也就200多孔窯洞是真正屬於民居的。假如這200多孔窯洞都是同時這個時期來用的,那就是一個家庭裏面你按三四口人來算,實際上也不到一萬人。這裡邊還有個問題就是説,這10萬人,有人説是古格時期10萬人,有人説是象雄時期10萬人,但是象雄時期和古格時期它是有差別的。象雄時期我們一般指的是7世紀以前的,古格時期我們指的是10世紀以後,中間這一段是吐蕃王朝時期。象雄時期就比較複雜了,因為現在對象雄時期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到什麼時候結束,象雄文化的範圍有多大,現在沒有一個定論,學術界也沒有定論。

  主持人:如果在象雄它這個範圍,比較大的時候有10萬人,那就不算太多了。那這個象雄時代和您説的古格文化他們二者之間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昵?


  張建林:這也是我們多少年來一直在考慮的一個問題。不管是古格故城、札不讓這個城堡,還是我們發現的其它的幾個城堡,古格王國時期的城堡都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它的窯洞數量非常多。那麼這些窯洞呢又不大可能是同一時期居住在這裡的人建造的,它應該陸陸續續有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但是我們現在很難把這個象雄時期的一些遺跡和古格時期的遺跡,把它整個地區分開來。因為我們在內地做考古的時候,我們是從地表向下發掘,這樣發掘考古上就叫地層學。搞考古的研究手段一個是地層學、一個是類型學。它的演變關係就是地層它就主要是一種疊壓關係,那麼越往下就是越早的,時代越早就越往上,可是在這個古格王國遺址裏邊我們找不到一個平面,我們去發掘這種堆積,一層層疊加起來這種堆積,我們沒有發現。它都是敞露在那兒,像窯洞,它敞露在那兒,它有坍塌,坍塌也沒有形成這種文化層的堆積,所以它連一些包含文化層的堆積也沒有,所以我們現在沒有證據能夠把象雄和古格時期區分開。但是可以説有這麼幾點,一個是古格時期這種文化是繼承了象雄的,一個是這種居住地的選擇、城堡的選擇,原則上是一致的,很多它應該是重合在一起的。再一個就是它這種對窯洞開鑿的這種技術,因為在西藏這麼大的區域裏邊有這種窯洞建築形式的,僅限于阿裏地區的西部這麼一塊地方,因為它要適應這個地方的環境。這個地方它樹木非常少,純凈的土也比較少,它含沙礫比較多。因為它這個整個地貌是一種沉積的,裏面有那種礫石、沙礫這些東西,所以它作這種土木建築從材料上講比較匱乏。所以它就需要有一種因地制宜這種辦法,這就可以説明開鑿窯洞應該從象雄時期就被發明了的,這種建築形式和建築技術到古格時期仍然被利用。

  主持人:我在片子裏聽到一個提法叫 “三袞佔三圍”是什麼意思呀?

  張建林:這個是往前追了,因為“三袞佔三圍”是古格王國初創時期的一個重要的事件。那麼拉達克實際上也就是這“三袞”之一,因為當時吉德尼瑪袞他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起的名字裏邊最後一個字都是袞:貝吉袞、扎西袞、德祖袞,這三袞的父親把這三個兒子分封了三處。文件裏邊記載的不是完全一致,就是一個分在芒域、一個分在布讓、一個分在象雄。那麼實際上按現在的區域來講就是一個在扎不讓——就是古格故城這個地方,一個是在普蘭縣這個地方,一個是在拉達克這個地方。“三袞佔三圍”呢 ,這三圍按照藏語的解釋它是有岩石環繞的、有湖泊環繞的、有雪山環繞的,它是根據它這種自然地貌來劃分的,所以這個在藏語裏邊把它叫“三袞佔三圍”。

  主持人:我們知道阿裏這個地方其實是挺艱苦的,海拔又高,而且尤其是考古發掘。你們去的時候八十年代,那個時候你們去的時候有沒有特別難忘的經歷?


  張建林:中間我們在繼續工作的時候,由於這個社會工作已經結束了,就要把他們先期送回去,然後我們做考古的要繼續留下來繼續要搞調查。因為工作量非常大,人手也比較少,做考古當時是有我們四個人在做考古,這樣就是我們還繼續留下來工作,那麼車輛都去送這些工作已經結束的同志去了。然後頭兩天還沒什麼感覺,到第三天、第四天就沒有吃的了,米也沒有了、菜也沒有了,連燒的那個汽油、點燈也沒油了、做飯也沒油了。因為當時走的時候把那個空汽油桶都扔了,我們只有把所有的汽油桶全都翻過來,從裏面一滴滴往下滴油,滴的油連做一頓飯的量都不夠,最後到第五天的時候幾乎就餓肚子了。然後就跟《甲方乙方》裏自願吃苦那位——把村裏面雞都吃完那位老兄一樣,就爬在山坡那廢窯洞上望眼欲穿看著遠方道路上看著有沒有車過來。我們就是那個感覺,我們幾個都抽煙,煙都沒有了,有點莫合煙那個煙渣渣用報紙卷卷抽的,就到那種程度了。到了第六天的早上才把車給盼回來了,那天就飽飽地吃了一頓飯。

  主持人:你看那個地方海拔那麼高,條件那麼惡劣,然後我們有花費了那麼多的人力、物力、精力、財力,那您覺得這個發掘的意義在什麼地方呢?

  張建林:一個方面它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後的這一段非常漫長的歷史時期,作為一個地方政權、一個小王國在西藏曆史上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因為西藏文獻裏就對古格王國的地位有比較高的評價。再一個我們從佛教藝術的角度來研究的話,這個古格王國就是古格故城和托林寺也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因為當時從10世紀末到11世紀初的時候,古格王國從外邊請了很多工匠、一些畫家、一些雕塑家到這來建立寺院、建築佛塔,然後繪製壁畫 塑造佛像。他們帶來的這種藝術表現形式,藝術表現的技法,在阿裏這地方,在古格王國這地方被保護下來了。特別是我們後來在發掘托林寺遺址的時候,發現了兩個塔,這兩個塔應該是在10世紀末11世紀初的時候建立的。這塔裏面保存的壁畫,它是一種凹凸法,就是用明暗表現立體感,這種技法過去在傳統的藏族繪畫裏面沒有這樣的技法,純粹是一種外來的藝術技法,這種表現技法在這個地方被表現出來了,而且保存到現在,所以它的藝術價值非常高。再一個就是它可以填補很多西藏曆史研究的空白,為什麼呢?因為在西藏現在我們所能見到的西藏曆史的書籍都是宗教史。因為這個文化是被僧侶集團壟斷,所以這個書寫史書的大任就責無旁貸地放在了僧侶的身上。那麼他們關心的事情主要是宗教的事情,修廟建塔呀、翻譯經典呀、重大的法事活動呀;關於政治的、經濟的、生活的,包括一些災疫,就是風災雪災呀災難這些幾乎在這個史書裏都找不到,人民生活就更不用説了。那麼一個考古發掘對一個遺址的全面了解,你可以從保存到現在的這些遺跡和遺物裏面去找到他們當時這些方方面面的一些東西,從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幾個方面都可以對當時的歷史有某種程度的復原。這個復原不可能是完整的復原,因為它畢竟傳載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是已經比我們從史書上能見到的這些東西要豐富得多了。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問題還是沒有解決。比如我們最初談到的人口問題,究竟有多少人口,現在我們只是一個推測;那麼再一個就是這個古格王國整個這七百年統治時間裏面,它管轄的區域確切的説有多大範圍,現在也不是特別清楚。當然我也知道從個人能力來講,從考古學這種研究手段也好,你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不可能揭示出所有的謎底,但是能夠在揭示謎底這個道路上能夠向前推進一步也是非常好的。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