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作家本色

巴金(1904——)

央視國際 2003年10月23日 17:27


  大家可知道,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冰心、夏衍,被稱為文壇三位“世紀老人”。其中兩位文壇元老由於一段“金堅玉潔的友情”而形成了一段佳話。他們一位是被人尊稱為“文學祖母”的冰心老人,另一位則是我們今天節目中,要向大家介紹的文學大師——巴金先生。

  巴金先生原籍浙江嘉興,1904年11月25日誕生於四川成都北門正通順街一個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他本名李堯棠、字芾甘,取自《詩經》中《召南甘棠》首句“蔽芾甘棠”。從1928年寫完《滅亡》時起,開始使用筆名“巴金”,沿用至今。

  1914年巴金十歲時母親病故,安葬于成都市郊磨盤山。此後,深深感到沒有母親的孩子的悲哀。母親“愛一切人”的教誨,對巴金有很大影響,後來稱母親為自己的“第一個先生”。

  1920年入成都外國語專門學校。1923年從封建家庭出走,就讀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學。1927年初赴法國留學,寫成了處女作長篇小説《滅亡》,發表時始用巴


  金的筆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從事創作和翻譯。1929年1月,巴金從上海鴻興坊搬至閘北寶山路寶光裏十四號,與索非同住一樓。直至1932年1月下旬離開,共住三年。在這裡創作了《家》、《霧》、《新生》(第一稿),翻譯了《秋天裏的春天》等作品。同月中篇小説《滅亡》開始在《小説月報》連載,至四月載完,在文壇引起反響。決定發表《滅亡》的是當時《小説月報》的編者葉聖陶。《滅亡》的發表使巴金開始了文學創作,從此改變了他未來的人生道路。左上圖為巴金先生與葉聖陶先生,下圖為巴金先生與根據他的小説改編的同名電影《家》的演員的合影。

  從1929年到1937年中,巴金創作了主要代表作長篇小説《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夢》、《春天裏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等中長篇小説,出版了《復仇》、《將軍》,《神?鬼?人》等短篇小説集和《海行集記》、《憶》、《短簡》等散文集。以其獨特的風格和豐碩的創作令人矚目, 被魯迅稱為“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其間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主編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學叢刊》等從書。


  抗日戰爭爆發後,巴金在各地致力於抗日救亡文化活動,編輯《吶喊》、《救亡日報》等報刊,創作有《家》的續集《春》和《秋》,長篇小説《抗戰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説集《還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訴》和《龍?虎?狗》等。在抗戰後期和抗戰結束後,巴金創作轉向對國統區黑暗現實的批判,對行將崩潰的舊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訴和抨擊,藝術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説《憩園》、《第四病室》,長篇小説《寒夜》便是這方面的力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巴金曾任全國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主席、中國筆會中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並主編《收穫》雜誌。他熱情關注和支持旨在繁榮文學創作的各項活動,多次出國參加國際文學交流活動,首倡建立中國現代文學館。出版有短篇小説集《英雄的故事》、報告文學集《生活在英雄們中間》、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説集《巴金近作》、隨筆集《隨想錄》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選》、《創作回憶錄》等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內,新編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陸續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多年來他還出版了大量譯作。巴金小説創作最為著稱的是取材于舊家庭的崩潰和青年一代的 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這方面寫得最成功、影響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動過幾代青年讀者的心靈,奠定了他在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於在娓娓動聽的敘述和真摯樸實的描寫中,傾瀉自己感情的激流,細膩獨到,自有一種打動人的藝術力量。


  説起巴金先生,冰心老人對她的這位小弟曾經這樣評價:“巴金只有在他痛苦的時候才是快樂的。”也許,憂鬱、痛苦是冰心老人在巴金先生經歷了幾十年人生風雨後,對他性格的一種概括。但事實上,在閱讀了巴金的《愛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和《隨想錄》之後,我們不難發現作品背後的他除了性格憂鬱之外,更是一位熱情、真誠、堅強而執著的老人。生活坎坷也好,疾病折磨也罷,頑強的巴金先生始終沒有在命運面前屈服過。他的生命與思想同在,與文學同在,只要有可能,他一刻也不願停止思考和寫作。他熱愛讀者,真誠地坦露心靈,無情地解剖自己,把“説真話”作為晚年反省的核心。在寫給 “巴金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一封信中,他這樣説道:“我不是文學家,也不懂藝術,我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我提倡講真話,我想説明過去我也講過假話,欺騙讀者,欠下還不清的債……所以我説:‘把心交給讀者’,我要用行動來補寫我用筆沒有寫出的一切。”有很多人稱巴金先生為“世紀良知”、“知識分子的良心”,我想,對於這份讚譽,巴金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在他60年的創作生涯中,他始終像個戰士一樣,不停地戰鬥在文學的戰場上,永不退縮。他用他的筆,為一代又一代讀者開闢了一條尋找真理的道路。


  巴金先生晚年有一個最大的心願,那就是修建一座現代文學館,集中展現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創造的歷史。在他的倡議下,1985年建立了中國現代文學館,巴老的夢想在他的有生之年終成現實。如今,新落成的現代文學館早已成了北京城內的一大文化景觀,引人矚目。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