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走進幕後

看電影的故事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12日 10:57

  (上)

  有人説上了年紀的人愛懷舊,其實年輕人也有往日情結。我看時下,剛三十齣頭的人就愛繪聲繪色地説:"我們那會兒……",以作憤世嫉俗狀,以顯人心不古狀,以向比他年紀小的人顯示自己的資歷。資歷很可貴,比學歷值錢。學歷是印刷品,是教育機制炮製出來的標準件的標簽,而資歷,尤其是非凡的經歷是品味,是財富。

  我們那會有許多現在的年輕人匪夷所思的經歷,比如看電影就比現在有趣得多。

  故事一

  年代:上世紀60年代中期

  流行影片:《列寧在1918》

  人氣指數:100%

  觀賞度:★★★★★

  上座率:蹲、坐、站、爬樹,並在銀幕後加座

  放映方式:16m m揹包機、露天(下雨或下雪有大禮堂)

  音響效果:整座軍分區大院並輻射方圓老百姓院落

  現場反應:説了上句,觀眾附和下句,交流氣氛熱烈異常。

  60年代中後期,中國銀幕熱映《列寧在1918》是對蘇修帝國主義的奚落、諷刺,也是對列寧創下的蘇維埃共和國被以赫魯曉夫之流的修正篡改深表憤慨和惋惜。當然這些偉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這些小學生不懂也罷,這部片子倒使我們看到異國他鄉的一些情景。

  當瓦西裏擁抱親吻妻子時,這位忠誠高大的共産黨員形象在我的心中大打折扣。而他寬慰妻子並指出光明前景時竟説:"親愛的,麵包會有的",當時覺得應該是,"哭什麼!道路是曲折的,困難是暫時的,只要跟黨走,共産主義一定會實現"。

  當銀幕上出現刺殺列寧的女特務形象時,向銀幕丟石子的、吐口水的亂成一團。後來女特務在我們心中的形象也在國內所有片子中得到廣泛印證:①長得妖氣;②卷髮(中國是燙的,蘇聯人可能是天生的);③抽煙;④抹口紅;⑤穿裙子。但凡生活中有此打扮之女性,必被説成"女特務"。

  有一場戲是戲院裏的。第一次接觸芭蕾舞就是從這個影片中。雖然60年代後期的《白毛女》和《紅色娘子軍》也是芭蕾,可咱們不穿那樣乍著的短裙。就是這樣的短裙使得我們院裏那些調皮的男孩挨了不少罵,被扇過無數次後腦勺,因為他們會擁到銀幕下趴在地上往上看,所有的女孩子會不屑地大罵:"耍流氓"。而那些個孩子的家長會揪著孩子的耳朵當眾責罵孩子不爭氣,並不忘乘勢往上瞟一眼。

  我們院裏王副參謀長的小五子,是一個很皮的孩子,但長得極像他那位上海資本家千金的媽媽。由於他鼻梁誇張地挺拔,又由於他經常偷穿他爹從日本鬼子屍體上扒下的翻毛皮靴,被我們貶為"美國鬼子",以至於都忘了他的大名。一天他帶領一幫孩子在院裏重現電影中的跳樓就義一場戲,只見他從五米多高的房頂上往下跳。隨著大皮靴響亮地砸在草地上,他慘了,一條腿粉碎性骨折,疼得腦門上沁出豆大的汗珠,但他依然堅持把戲演完。另一男孩特陰險地完成一套掏槍擊斃動作後,美國鬼子已然疼得死去活來了。幾個群眾演員七拽八扯把他仍進了衛生所,在醫生、護士的一片斥罵聲中完成拍片、牽引、打石膏的全過程,並在幾乎全院孩子們的全程監控下。他媽媽始終沒在衛生所出現,他爹只是在給所長的電話中高聲斥罵:"這個小兔崽子,摔死才好。"當然不忘讓所長把石膏打結實點,別落後遺症。後遺症沒落下,第二天他依然拄著拐在院裏晃悠,臉上多了五個大粗指印。據説他爹進門就扇他一大耳光。這事被許多家長説成:王大麻子又耍軍閥作風了。沒出兩月那孩子的腿沒事了,別人再不敢讓他演跳樓的戲了,只讓他演美國傷兵,他當然也成為了許多女孩子心中的小偶像。

  故事二

  《林海雪原》小説、電影及現代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綜合構成此故事的多樣性。

  《林海雪原》書中印象最深的是小白鴿與少劍波的愛情場景。那年月,書已被作為詆毀我軍形象而被列為禁書。同名影片中小白鴿已然是毫無戲份的擺設,不禁讓人失望。樣板戲中的小白鴿淪落成大媽式的隨隊醫生,更讓人難以接受,但小白鴿依然是飛翔在所有少女心中美麗的愛情天使。比如每週六晚例行的電影,必然有許多大些的女孩子,吃晚飯之前洗頭髮,用得高級點的是幾分錢一袋的海鷗洗髮粉,還有用洗衣皂片(全是上海貨)。由於時間算準了,必得半濕,又不至於在衣服上留下半圈水印,所以個個披散著黑亮的長髮,也有些大膽的用花手絹打個結,每個少女的頭髮都散發著清新的香氣。我們小一些的女孩會在背後傳悄悄話,"你看劉小寧真不要臉,今天晚上又故意在看電影時洗頭髮,就是想學小白鴿披散頭髮去少劍波那裏借書看。""劉愛寧更過分,頭髮上還扎個花手絹,肯定想跟籃球隊的xx談戀愛。"由於每週六看電影,警衛連的、教導大隊的、農場的、馬院的、籃球隊的、衛生隊的、通訊排的等等一大批戰士及未婚幹部都得提前坐在馬扎上拉歌,所以這些少女們的美麗長髮撩得拉歌陣勢異常火暴。

  三十多年過去了,那場景,那味道還時時使我回味無窮。

  故事三

  粉碎"四人幫"以後,有段相聲,説電影中的"吻戲"一齣現,捧哏就説:"老鄉們閉眼吧"。文革中引進的羅馬尼亞電影《多瑙河之波》"吻戲"比較多,我們的電影隊隊長就充當著讓我們閉眼或睜眼看的重要角色。有一場戲是男女主角在船上,男主角抱著女主角在艙內旋轉,並説:"親愛的,我真想把你扔到河裏"。這聲音我們倒了聽到了,但這場戲始終被隊長用粗壯的五指擋住了鏡頭。雖然觀眾噓聲一片,但隊長依然逢"吻戲"就擋鏡頭不誤,準確地充當風化教師的角色。有個孩子告訴我們,晚上熄燈號以後,可以到放映員的宿舍看。許多孩子都去了,據説還得幫放映員倒片子才能看到那些"流氓鏡頭"。看過的人都神秘兮兮的,那表情的曖昧,更使得看不到的人想知道五指後究竟演繹著什麼樣的故事。許多年後,再看那些"吻戲",覺得那些孩子們熬燈守蠟的等到熄燈號後去用手柄倒片子,大概也得11點以後才能看到那樣的鏡頭,有點不值。但那年月那樣的企盼和那樣的努力本身不是挺有魅力的嗎?即便將來那些孩子閱盡人間春色,真正使他們怦然心動的就應該是那些風高夜黑時看到的畫面。

  看電影的故事還有很多,那時沒有電視,沒有互聯網,電影就是那個年月的我們最大的課堂,最大樂趣,最多的故事當然也在看電影的過程中發生著。

  (下)

  近期《銀幕采風》欄目要做一個多集的關於電影院的專題片,名字暫定為《電影院的故事》或《電影院紀事》。有年輕編導問:"看電影一定要在電影院嗎?"我説:"電影院裏看到的是真正意義上的電影。"

  電影院留給我們這一代的其實比電影本身更精彩。

  50-60年代,每個城市幾乎都有"東方紅劇院",門口總有一尊毛主席揮手的漢白玉雕像,並形成一個小型的廣場,這一般是當地政府建設的。部隊院裏的一般叫XX軍分區或軍區禮堂,建築格局雖比地方政府的略顯得簡陋,但幾十級臺階通向高大的門廊是必需的。各大國營企業也會有影院,但名稱會是XX紡織廠工人文化宮。街道或區級機構的影院一般會叫XX衛東或勝利的群眾文化宮。這類場所一般是這個區域內所有人的精神交流場所,它不僅放映影片,還是群眾性集會、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部隊文工團及群眾調演的場所,也是傳達上級精神的場所,同時也是熱烈的迎來送往的場所。比如歡送(迎)一批批上山下鄉知青、軍代表及支農工人的會場。它同時也是當時的年輕人相親及談戀愛約會的場所。所以它威嚴、莊重又比較溫馨、浪漫。許多人驚心動魄、刻骨銘心的記憶中都會有它的身影。

  大凡這樣的建築,外觀都很敦實,窗門一概的高大,而且都是實木的,裏面一般呈外高裏低狀。椅子常見的是大木條通椅,或小木條折疊椅。活動開始前及結束後"砰啪"作響的椅子聲音,是那個年代的標誌性音響之一。雖然有些電影和演出已經看過多次,但只要木頭的撞擊聲響作一片時,就預示著會有新的經歷、新的刺激來臨。

  墻上的回音設備一般就是把建築水泥做成波浪狀,形成不規則的回溝,專業的建築術語大概叫拉毛。頂棚有石英板的,最常見的是大木梁縱橫交錯,最高處還是尖頂的。擴音設備更是簡約,就是擴音喇叭使這個場所裏每個角落都回蕩著震耳欲聾的聲音就大功告成。這樣的場所豁亮、明朗,音響高亢,它裏面的那些人能不一個個精神狀態昂揚向上嗎?你想期期艾艾曖昧一下都沒有機會。你必須隨著萬山大叔的老寒腿感到自己的腿也在隱隱作痛;你必須看著叛徒甫志高應聲

  倒地而大呼過癮,你就是電影裏的角色,電影裏的生活就是你的生活。

  這樣的電影(當然還有一些演出活動)比現在提倡的思想政治工作奏效不知多少倍。過去的方式方法簡易卻事半功倍,現在動用一切心理學、社會學、謀略學手段去講一個道理,一般布道人越講越糊塗,聽者更是各自有各自的理解,基本與原意大相徑庭。難怪咱們的領導人從美國大片《泰坦尼克號》中看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端倪,電影《生死抉擇》也成為了教育黨員和群眾的教材。有這樣想法的同志是把這些電影放在了那樣的場合下想象。而現在的影院已沒有了那種上呼下應、左右勾連、全場交融的人文魅力了。有的只是後工業時代的舒適、精密,多少還應該有些做作。人們坐在現在的影院中觀影,感嘆著數碼特技的亂真、音響效果的震撼,定力好的同志再外延些別的想法,而這些想法中已然被高科技污染得不行了。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亂真的搏殺場面使許多人感嘆不已,讚嘆之餘必須不忘説上一句,"那子彈射入身體前,就像從我的耳邊呼嘯而過"。而我們看《英雄兒女》,王成端著爆破筒跳入敵陣時,觀眾絕不會考慮音響的逼真,是人物的英雄氣概真切單純地震撼著所有的人。

  面對著風起雲涌的影院改造熱潮,我們當然不應該只説過去的電影院美妙無比。電影的功能已更大程度上是娛樂了,既是娛樂就應該跟上科技發展的腳步,即便是上升到意識形態,也不能顯得老土,周圍的一切都活潑得很,聒噪得很,電影也該是這樣。況且電影院已不再需要有那麼多的社會功能,單純地就是觀影。如果不用六個聲道立體混音,如果不用杜比音響,如果還是上百人甚至幾百人的大場子,觀眾不能細分,好貓好狗者混為一談,各方也覺得委屈。當然現在還要求多塊銀幕,這就滿足了電影檔期的多樣性。現代影院還要求建在商業區或者是樓上是放映廳,間或咖啡廳,樓下是商場,你逛商場時捎帶著看場電影,或看電影前捎帶著買些日用品,分明是物質、精神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喜人態勢。

  單就電影行業説,如果電影産品是上層建築,影院建設就應該是基礎設施,基礎建設上不去,中國電影的發行業就承受不了如此重。

  未來的影院,科幻作家還沒有太多的奇思妙想,但寬帶網絡真的夠寬夠普及時,拍電影將無需膠片,發行商將在網上訂貨,電影院將實行無拷貝放映,人們坐在影院中點播電影,也就是指頭一按的工夫。世界上任何一個新拍的影片,可以同步在全球的影院舉行首映式,真可以環球同此涼熱了。

  那部多集的《電影院的故事》還能找到那些老影院嗎?前些天的晚報上登了一則消息:北京紫光影院已被拆除,建成于50年代的這所影院已被夷為平地。據龍濱説,包頭市有一座東方紅影院,咱們抓緊去拍,別又被拆除了。新影院建設遍地開花,成都的王府井,杭州的慶春大世界,上海的梅龍鎮,北京的華星。新加坡的影院據説在亞洲最與國際接軌,韓國也有幾所多功能影城。印度的影院總體情況是設施比中國差,但數量比中國多。這部片子裏還將蒐集一些中國影院的最早和第一,以及國內外一些影院的具體數字,這樣做片子的信息量就比較大,事件也會豐滿起來。

  逝去的電影院帶著許多的記憶,新建的電影院會有更多的驚喜。

  (寫于二零零三年二月)

(編輯:小文來源:CC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