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網絡電視直播點播手機MP4
>> 走進幕後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電影評論?

央視國際 2004年03月29日 11:24

  作者:《第十放映室》編導張勇

  看電影是為了娛樂自己,不是為了自己和自己較勁。如果説你是一個在大眾媒體供職的所謂職業影評人,那麼就請你在電影上映前客觀地告訴那些還沒來得及看電影的觀眾,這個電影是一個什麼水準,是否值得花錢買票,看電影的時候什麼地方最好看等等。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並不容易。至於那些現在報刊上流行的那種動不動就涉及“道德正確”和“歷史細節”的影評,我建議他們在寫這些東西之前最好是先確認一下有沒有這樣的問題再去發揮。因為以這樣高尚的名義作出判斷是人人都會而且張口就來的,但是在你為自己“明辨是非”的能力沾沾自喜時,請回頭看看是不是真的這樣。作家王小波曾經説過,倘若某人以為自己是社會的精英,以為自己的見解一定對,這樣的觀點雖然有狂妄之嫌,但他會覺得明辨是非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兒。

  如果只是就電影本身就事論事,那麼電影評論就會成為一個專業並且愉快的事情。我在這裡特別強調專業,是因為人們很難對自己不懂的東西説三道四,除非你不怕露怯。而某些打著“夢想推動生活”一類口號的媒體上偽汪國真似的散文小品加囈語,就不能再混跡電影評論之中,除了混淆大家的視聽之外並不能帶給大家什麼更有益的東西。

  只是現在的狀況很明顯不是這個樣子。永遠都是誰的嗓門大誰就能吸引注意力,誰就能佔更多地盤,誰就能接著用更大的嗓門製造噪音。觀眾反而是這些所謂的影評家們不再關注的群體,他們在這樣嘈雜的環境下迅速地對電影失去了興趣。我就是這樣的一個受害者,在《英雄》還沒有上映之前,我就已經被各種關於該片道德和歷史細節上的爭論以及毫無節制的引申闡述給搞壞了胃口——一個電影在還沒有上映之前,我就已經對它所有的情節都瞭如指掌,而且比導演還要熟悉該片可能引申出的含義,你説我怎麼還能提得起興趣看這個電影呢?

  觀眾是永遠不會有錯的,那麼出問題的一定是現在的電影評論。

  長期以來商業電影在中國電影市場的缺席,導致中國一直缺乏相應的商業電影評論體系。起初大家先是在病態的環境下全國人民看八部樣板戲,然後是在一種饑渴的環境下看諸如《廬山戀》這樣的片子,好不容易等電影環境好一點了,沒幾年盜版VCD、DVD又進來了。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作為觀眾,對商業電影體系中重要的一環——電影評論是缺乏認識的。我們現在所能接觸到的電影評論,它的萌生是出自一個和其他國家電影評論完全不同的土壤——盜版DVD!這些影碟和國內電影市場相比優勢在於,內容涵蓋廣泛,價格低廉,購買和觀賞便利,這些特點與中國的銀幕資源狀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對於數量廣大的電影愛好者來説完全是及時雨。隨著電影愛好者培養起來的DVD市場不斷擴大和氾濫,普通電影觀眾才有機會打破中國電影的拷貝資源壟斷,看到了連其他國家影迷很難得有機會看到的大量國外電影。由此建立的電影或者説影碟評論完全是依靠盜版DVD市場才建立起了基本的電影審美觀和評價體系,並由此發展出一個完全是以看碟為基礎的畸形電影評價體系。

  因為這些評論電影的方式是建立在看碟的基礎上,觀眾的觀看效果和真正的銀幕效果相差甚遠,所以評論者會更容易關注那些非可視性的因素上,比如説片中的思想含義等方面,而對電影的票房意識缺乏感受。但是電影的票房意識實際上體現了電影本身對觀眾的尊重甚至迎合,觀眾和電影長期在這個方面缺乏互動就會導致現在我們經常看見的影評方式——影評和電影完全脫節,大家都在各説各話,誰都不搭理誰,彼此缺乏了解和尊重。寫影評的覺得拍電影的傻,而拍電影的也覺得寫影評的傻,而電影票房自己在一邊傻著。

  同時,因為近年來國産電影的不景氣,使得電影觀眾在電影市場中缺乏實際的影響力和選擇權,相應的電影評論對於影響觀眾的電影消費能力也作用甚微,這就更使得商業電影生産和發行體系缺乏對於電影評論行業的支持和重視。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影評論要麼淪為普通大眾媒體中行業記者的自留地,如果碰上無良的記者,那所謂的電影評論就完全淪為勒索電影發行方的人質;要麼電影評論就成為某些專業電影媒體中自説自話的憤青園地,借著電影評論説自己的那點事兒。而觀眾則迷失在話語的喧囂中,繼續著對電影的誤解或者誤讀。在這樣的環境下,電影評論和電影本身充滿怨氣的對峙,也許是必然結局。

  從一年前《英雄》所受到的媒體評論來看,我們會發現,重建或者開創商業電影的傳統會有多麼艱難——一部製作精良而且是全明星陣容的國産商業大片,居然會受到如此之多的道德的詰問!但是當我們看到它的票房超過兩億時,對於中國電影真正關心的人們,你們真的要反思一下,我們的電影評論到底該向什麼方向走了。

(編輯:小文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