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正文

[2003中國經濟十大預測報告之二] 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將加大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09日 11:40)

  上海證券報消息:近年來,我國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金融運行保持平穩。展望2003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將增強適應經濟運行變化的靈活性,金融市場將更趨活躍;受經濟回升、貸款需求擴大和商業銀行逐步建立和完善貸款營銷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使貸款供給增加這兩方面因素的共同影響,金融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加大。  

  一、貨幣政策的“穩健”基調不變,具體執行將有“積極”調整

  按照經濟學理論,貨幣政策有擴張、收縮、中性之説,“穩健”的政策很難歸於其中任何一類。實際上,“穩健”是對貨幣政策原則的規定,是指制定貨幣政策的指導思想和方針,而不是貨幣政策操作層面(寬鬆或緊縮)的提法。堅持貨幣政策的穩健原則,並不妨礙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在操作層面靈活地實行放鬆或收緊銀根的政策措施。強調“穩健”是為了強調對金融風險的防範。雖然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普遍有所下降,但潛在的金融風險並未消除,因此貨幣政策的“穩健”基調不應改變。但就我國當前的經濟環境和近幾年貨幣政策的實際執行效果來看,貨幣政策的具體執行應做積極調整。

  就我國經濟運行現狀與宏觀經濟政策執行情況來看,我國貨幣政策面臨新的挑戰:

  1、物價水平持續走低。2001年底,物價再次出現走低的態勢,並一直延續至今,已持續了11個月。除物價走低持續時間長外,此次物價走低還具有範圍廣的特點。據統計,絕大部分地區、絕大多數商品以及上遊産品和下游産品價格都出現趨於下降的格局。顯然,在物價持續走低時,我們由於對通貨膨脹存在太多的顧慮而依舊維持貨幣運行的緊縮狀態,是不恰當的。

  2、國債規模繼續擴大的可能性很小。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以來,我國一直堅持實行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的貨幣政策。作為一項短期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被中期化了。隨著我國國債餘額不斷增大,財政赤字不斷增加,而財政收入出現增幅下降的局面,積極的財政政策的持續性遭到質疑。2003年建設國債規模不可能繼續擴大,從增量的角度看,財政政策已經相對淡出,要求貨幣供應量的擴大彌補財政政策擴張增量的不足。

  由於當前貨幣運行中存在結構性“緊縮”現象,為保證2003年GDP增長7%以上,緩解物價低迷給經濟帶來的壓力,2003年需要適度加大現行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支持力度,需要對貨幣政策的執行方式適時做出積極的調整。

  二、貨幣供應增速將適度加快

  2002年年內,央行曾兩次調高貨幣供應量年度增長目標。今年年初時確定的2002年預期目標是:M2和M1分別增長13%左右。但在實際運行中,M2增速在今年4月末已達到14.4%。為此,5月底召開的中國人民銀行分行長會議把M2的年度增長目標提高到14%。但5月底,M2的增速再次超過14%;至9月末,M2增速已達到16.5%。為此,在10月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四季度例會上,M2年度增長目標再次被調高到16%至17%。央行多次調高貨幣供應量增長目標,主要原因是2002年金融機構新增貸款增長較快,從而造成M2的實際增速不斷超過預期目標,央行被迫做出相應調整。即便是被動而為,2002年貨幣供應量兩次提速仍可被看作是2003年貨幣供應量將適度擴大的先兆。

  2003年穩健的貨幣政策具體操作將適度積極。反映到貨幣政策的仲介目標上,貨幣供應量應相應有所擴大。這主要是出於以下考慮:首先,我國經濟增長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仍未脫離粗放、外延的增長方式。此外,經濟結構性矛盾與城鄉二元經濟的矛盾較為突出。與此相對應,資金分佈結構很不均衡。需要資金的地方恰好是最缺乏資金的地方,而不需要資金的地方又恰好是資金最充裕的地方。基於以上矛盾和問題,我國經濟增長客觀上仍需要維持較高的貨幣增長平臺;其次,1997年以來出現的通貨緊縮趨勢將成為今後兩年我國宏觀經濟的常態。為彌補通貨緊縮趨勢帶來的貨幣供應缺口,減緩通貨緊縮壓力,應適當加大貨幣供應量;第三,判斷M1、M2的增速是否適合經濟增長的需要,不能簡單地將其增速與GDP增長率與物價變動率之和相比較,而要看實體經濟、貨幣運行狀況。雖然總體而言,2002年貨幣運行較為寬鬆,但同時也應看到我國金融運行中存在一些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制約了貨幣政策的顯效。考慮到物價走低,財政政策淡出的因素,2003年,貨幣供應量的增速應由被動服從於經濟增長的需要,轉為主動促進經濟增長。

  三、居民儲蓄存款將保持快速增長

  近年來,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速。進入2002年後,居民儲蓄在持續原有增勢的基礎上表現得更為“突飛猛進”。5月末,儲蓄存款突破8萬億元,自2001年8月末突破7萬億算起,只用了9個月。10月末,居民儲蓄餘額為8.47萬億元,同比增長18%,增幅比上年同期高4.2個百分點。

  居民儲蓄除了具有安全性外,在我國還具有投資價值,也是居民的一項理財手段。就央行2002年以來所做的儲戶問卷調查情況來看,第三季度,認為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更多地儲蓄最合算”的儲戶佔比為31.3%,為2001年以來最高水平。而在調查家庭最主要金融資産時,67.2%的儲戶選擇“儲蓄存款”。居民理財有向傳統的儲蓄存款傾斜的傾向。

  不可否認,居民投資于國債、股票,會對其儲蓄存款有明顯的分流作用。但是,目前,居民投資的國債主要是憑證式國債,發行量相對較少,無法滿足居民的投資需求。而居民對股票的投資主要取決於股市的表現。如果股市低迷,居民反而會從股市撤出資金,回歸儲蓄。綜合以上因素,可以預測2003年我國居民儲蓄將保持穩定、高速增長的勢頭。

  四、貸款投放將進一步提速

  2002年以來,貸款增長出現提速跡象。2002年前2個月,金融機構貸款增幅延續上年下半年走勢,增幅繼續呈下降態勢。進入3月份後,金融機構貸款增幅開始回升。到10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 含外資機構 餘額為12.71萬億元,同比增長15.4%,增幅比上年同期高4個百分點,增幅是1999年5月份以來最高的。由於貸款增長提速,在10月召開的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四季度例會上,將新增貸款預期目標由年初確定的“1.3萬億元以上”調高到1.6萬億至1.7萬億元。

  擴大貨幣供應量需要相應擴大貸款規模。目前我國決定廣義貨幣(M2)供給的因素主要有三項:一是貸款,佔70%左右;二是外匯佔款,佔11%左右;三是債券投資,佔14%左右。因此,2003年要擴大M2的增速,首先要相應擴大貸款規模。

  同時,還要處理好擴大貸款規模與防範金融風險的關係,以擴大貸款投放支持經濟增長,從而在發展中逐步降低不良貸款。在風險約束下,在降低不良貸款的嚴格要求下,一些商業銀行的基層行一方面竭力收貸,一方面惜貸、懼貸。而慎貸、惜貸看似對銀行有利,但對宏觀經濟運行不利;長遠來看,對銀行也不利。因為如果銀行出於防範金融風險的考慮,過度收縮貸款發放,對實體經濟的貨幣供給過少,將引致經濟的收縮,結果只能使銀行經營風險更大。因此,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應保持貸款適度增長,在經濟發展中逐步降低不良貸款比例。

  五、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將保持穩定,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將擴大

  就1996年以來歷次降息的效果以及當前的金融形勢來看,現行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基本適宜,因此2003年,應保持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基本穩定。但在保持存貸款利率穩定的前提下,可以適度加大貸款利率浮動範圍。如果放寬貸款利率浮動範圍,允許銀行針對風險較大的貸款索取較高的利率,從而提高銀行的貸款收益,則銀行貸款積極性將有所提高。

  雖然存貸款利率下調的空間不大,但下調再貼現利率與超額儲備的利率,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為加大對經濟的支持力度,央行可以考慮適度降低準備金賬戶中超額儲備部分的利率,以放鬆銀根。在保證商業銀行頭寸充足的前提下,促使其減少超額儲備,擴大資金投放。目前,再貼現率維持在較高的水平,使得商業銀行通過再貼現業務獲取利潤的空間明顯減小,直接導致央行再貼現出現大幅萎縮。目前,三大政策工具中,央行只有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調控基礎貨幣,這顯然限制了央行調控基礎貨幣的力度和靈活度。為此,可考慮適度下調再貼現率,激活再貼現業務。

  六、貨幣政策操作將更多考慮股票市場因素

  近幾年來,股市對我國貨幣政策的影響越來越大。股票市場的發展增加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影響著傳統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仲介目標和政策工具及傳導機制。在進行貨幣政策執行和操作時應將股票市場作為重要因素納入考慮,更應密切關注股市變動。

  股票市場對貨幣政策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股票價格的變化實現的,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①股票價格通過財富效應、交易效應、替代效應影響貨幣需求。財富效應和交易效應增大貨幣需求,替代效應則減少貨幣需求。一般財富效應大於替代效應,中國股票市場與貨幣總需求之間呈正相關關係。②股票價格影響貨幣供給結構與數量。股票價格上漲,如果來源於實體經濟的外圍資金流入股市,就會迫使央行增發貨幣。③股市影響我國貨幣政策仲介目標M2。例如,2000年我國M2增長率為12.3%,如果把股票保證金計入,M2實際增幅達14%。④股票市場影響貨幣政策的傳導。貨幣政策一般通過兩種途徑作用於股票市場,進而影響實體經濟的發展進程。一個是通過利率影響股票價格進行的傳導;另一個是股票市場與信貸資金相溝通進行的傳導。目前我國從控制金融風險的角度考慮,嚴格禁止信貸資金進入股市。但存在信貸資金通過貨幣市場以及為證券公司提供的股票質押貸款等渠道間接進入股市的現象。

  將股票市場納入貨幣政策操作時的考慮範圍應主要側重於以下兩個方面:貨幣政策操作時,應關注和影響股票價格;應把股票投資對貨幣的需求作為確定貨幣供應量調控目標的一個重要因素。

  七、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改革將進一步深化,但距離上市路途尚遠

  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改革目標目前已經明確,即分三步走:①儘快完善國有獨資公司體制;②將有條件的銀行改革為國家控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③讓有條件的銀行上市。目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只進行到第一步,即按照“産權清晰,權責分明,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原則,將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轉變為經營貨幣的金融企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國有獨資公司。在這一階段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建立健全內部法人治理結構;集中精力按照國家對於國有獨資公司的有關要求,建立商業銀行的基本經營管理制度;降低不良資産比重,提高資産質量,減輕歷史包袱;通過壓縮風險資産和增加自身積累,提高資本充足率;改革人事和分配製度等。

  2002年以來,招商銀行成功在國內主板市場上市,香港中國銀行也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銀行業的上市熱潮使得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摩拳擦掌,迫不及待。但就目前國有銀行的現狀來看,距離上市,路途依然較遠。

  目前關於國有銀行上市的方式,有分拆上市和整體上市兩種,其中選擇後者的可能性相當大。這是因為無論是地區性分拆還是業務性分拆,都會減弱銀行的整體實力,所以不大可能成為首選方案。但是,我國國有銀行距離整體上市的條件還相差較遠:首先,我國國有銀行産權不明晰,缺乏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其次,國內銀行上市的政策約束條件主要有以下內容:盈利記錄(證券法規定上市前連續3年盈利)、資本充足率(《巴塞爾協議》規定不低於8%)、不良貸款比率和人民銀行制訂並公佈的一些監管比例和規定。其中,前三個方面的內容是硬約束,我國國有銀行均不達標。

  八、農村信用社改革將加快

  過去,農村貸款渠道有國有四大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農業發展銀行的服務對象也為農村、農業,但其主要業務是農副産品收購貸款)。為應對加入WTO的挑戰,國有獨資銀行于1998年開始對營業網點進行撤並。1999年至今,四大行已從貧困省份共撤掉3萬多個分支機構。農村地區的營業網點更是基本撤光。

  四大銀行的撤出,使農信社成為農村金融的主力。但目前我國農村信用社改革尚不到位,改革模式尚未確定,採取股份制還是合作制的問題仍懸而未決。這直接制約了農信社的發展。由於面向“三農”的金融服務出現真空,加速農村信用社改革,使其儘快成為名副其實的農村金融中的主力的要求就相當迫切。為此,應堅持農信社面向“三農”服務的宗旨,加快農信社的改革步伐。農信社作為合作金融組織,帶有“民有”的色彩。因而改革農信社,應堅持合作制的原則,防止農信社染上國有經濟所特有的弊病。此外,應為農信社減負,健全其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其農村信貸服務質量。

  九、城市商業銀行面臨發展機遇,銀行業對內開放步伐有望加快

  城市商業銀行是我國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據統計,全國城市商業銀行的客戶主體中,中小企業佔80%,且貸款的80%以上均投向中小企業。推動城市商業銀行的改革和發展顯然有利於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資金瓶頸的問題。此外,發展城市商業銀行還有助於解決目前縣域經濟存在的資金困難,有利於緩解當前縣域經濟中存在的資金“虹吸”現象,填補因為國有商業銀行戰略收縮而出現的“金融服務真空”,推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銀行業對國內資本開放的問題逐漸受到重視,而城市商業銀行有可能成為銀行業對內開放的主要突破口之一。2002年4月,浙江省8家城市商業銀行發佈《共同打造民營企業主辦銀行品牌》的行動宣言聲明,3年內,8家城市商業銀行將逐步發展成為以民營資本為投資主體、以民營企業為服務主體的地方性商業銀行。近期,央行官員公開表示,在城市商業銀行增資擴股的過程中,人民銀行鼓勵吸引符合入股條件的民營企業、私營企業入股,鼓勵引進國際金融機構或外國商業銀行參股。今年以來,央行對城市商業銀行引入民間資本公開表示肯定,應看作銀行業逐步對內開放的先兆。

  十、外資銀行加速進入中國,但對國內銀行業衝擊有限

  2002年是中國加入WTO後的第一年。今年外資銀行的業務範圍還只限于外匯業務及在上海、深圳、大連、天津4個城市開展部分人民幣業務。

  2002年以來,外資銀行“登陸速度”明顯加快,先後有南京愛立信事件,上海花旗銀行對個人外匯存款收費事件等發生。儘管外資銀行來勢洶洶,但就實際經營績效來看,外資銀行並未給中資銀行造成很大的衝擊。以上海為例,據統計,2002年前三季度,上海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外資銀行的本外幣存款增長率分別達到了18%、21%和25%,本外幣貸款增長率分別為10%、25%和不到1%。市場份額更多是在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之間流動,中外資銀行的力量對比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以外匯貸款的市場份額為例,中外資比例反而從2001年6月末的51.4:48.5變成了53:47。與此同時,外資銀行的資産總量增長也沒有出現預料中的加速勢頭,前三季度的增幅反而下降了6個百分點。

  按照我國加入WTO時對銀行業開放的有關承諾,2003年,外資銀行可能增加的人民幣業務範圍包括:允許外資銀行在現有業務範圍基礎上增加票據貼現、代理收付款項、提供保管箱業務;允許廣州、珠海、青島、南京、武漢的外資銀行正式經營人民幣業務。目前,外資銀行在我國所允許經營的業務範圍仍有限。2003年作為入世第二年,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的衝擊可能要強于2002年,但預計衝擊力度還是不會太大。 

  能夠説明居民“超儲蓄”的是居民的儲蓄意願在增強。為應對改革帶來的不確定性,許多居民進行預防性儲蓄。隨著我國住房、醫療、養老等社會福利體制的進一步改革,人們在考慮收入的支配時,也有較強的防患意識。此外,教育産業化的結果帶來教育費用的上升,人們為後代教育進行儲蓄的傾向也隨之增強。需要注意的是,具有以上儲蓄動機的儲戶在不斷增多,而此類動機引致的儲蓄具有很強的剛性,難以分流。

  表1 儲戶意願調查情況                     

  2001年  2001年 2002年  2002年  2002年 

  三季度  四季度 一季度  二季度  三季度 

  選擇更多儲蓄的儲戶佔比     27.7%  28.8%  26.8%  29.5%  31.3% 

  儲蓄為最主要金融資産的儲戶佔比 —    65.5%   65%  65.6%  67.2% 

  就央行2002年以來所做的儲戶問卷調查情況來看,第三季度,認為在當前物價和利率水平下,“更多地儲蓄最合算”的儲戶佔比為31.3%,為2001年以來最高水平。而在調查家庭最主要金融資産時,67.2%的儲戶選擇“儲蓄存款”

  表2 2002年1-9月金融機構(含外資)貸款情況  

  一季度      二季度     

  增加 同比增減  增加 同比增減   

  金融機構    3335  370    4987  970    

  國有獨資銀行  1434  -311   2581  654    

  政策性銀行   185   250    196   163    

  股份制商業銀行 1102  453    1254  340    

  農村信用社   835   199    754   230    

  三季度     前三季度合計   

  增加  同比增減  增加  同比增減 

  金融機構     5228  2937   13550 4277   

  國有獨資銀行   3045  2248   7060  2591   

  政策性銀行    369   -93    750  320   

  股份制商業銀行  1036  306    3392  1099   

  農村信用社    453   29    2042  458   

  單位:億元

  2002年前2個月,金融機構貸款增幅延續上年下半年走勢,增幅繼續呈下降態勢。進入3月份後,金融機構貸款增幅開始回升。到10月末,全部金融機構各項貸款 含外資機構 餘額為12.71萬億元,同比增長15.4%,增幅比上年同期高4個百分點,增幅是1999年5月份以來最高的。

  (上海證券報 國家信息中心 上海證券報 李若愚)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2003中國經濟十大預測報告之一] 明年國內生産總值有望增長8%左右(2002/12/09/ 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