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正文

[2003中國經濟十大預測報告之一] 明年國內生産總值有望增長8%左右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09日 11:39)

  上海證券報消息:1998年以來我國實行的擴大內需政策累積效應逐步釋放,當前我國經濟開始呈現政府政策與市場活力共同推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但作為一個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大國,化解體制性、結構性的深層次矛盾,將現實增長率提升到潛在增長率水平仍需倍加努力。2003年,宏觀調控政策應當在保持積極財政政策力度的同時,繼續加大貨幣政策支持經濟增長的靈活性,並通過加快結構調整和體制改革步伐,進一步增強經濟自主增長內在動力,在經濟增長動力機制轉換的基礎上提升經濟景氣。

  2003年中國經濟將呈現以下十大趨勢:

  一、思想解放進一步解放生産力,經濟景氣保持高位運行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在2003年邁開前進步伐。2003年的經濟發展動力主要來自市場化、信息化、城市化和國際化。"十六大"關於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新部署將進一步解放思想,從而進一步解放生産力,有利於市場機制引導的內生經濟增長成分的不斷擴大,經濟自主增長的"亮點"有望形成關聯增長效應。各種所有制企業在"十六大"精神的鼓舞下,都將獲得新的發展動力和增長空間。在新的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目標促進下,國有經濟將增強活力。鼓勵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務實政策將促進民營經濟更趨活躍。我國政府的電子政務工程和企業信息化工程將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為2003年的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引發新一輪城市開發熱潮,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首都經濟圈與環渤海經濟圈的城市開發如火如荼。新一輪城市開發熱潮正在從幾大經濟增長極圈向全國擴散,中國城市化進程進入加速發展階段。中國經濟國際化為2003年的經濟發展增添動力。一批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集團將加快對外投資和品牌國際化發展步伐,允許跨國公司和國內民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購並將為國有企業帶來新的生機。新一輪全球産業轉移浪潮中,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資源匯集地,外商將繼續增加對我國的直接投資。

  當然,2003年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著一些不利因素:一是城鎮登記失業率可能繼續上升,影響消費者信心的進一步提升。二是證券市場投資者信心下降影響到2003年社會資金總供給規模的擴大。三是連續5年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使財政赤字規模較大,財政政策力度的調控空間縮小。另外,縱觀全球,2003年世界經濟復蘇前景總體上比今年樂觀,但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的影響,我們認為,2003年中國經濟將承接2002年的發展勢頭,繼續保持高位運行。只要國內外不發生重大突發事件,保持必要的國債投資建設規模,適當提高貨幣供應量增長率,加快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步伐,順勢而為,2003年國內生産總值有望增長8%左右。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增長3%,第二産業增加值增長9.6%,第三産業增長7.4%。

  二、新開工項目較快增長利於投資規模擴大,民間投資有望啟動

  由固定資産投資自身的技術經濟特性決定,今年的新開工項目規模對2003年的投資增長有較大的慣性作用。根據"十五"計劃安排,2003年將有南水北調等一批重大建設項目開工。同時,2003年民間投資對全社會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將産生積極作用。從2002年合同利用外資額將增長30%左右的發展趨勢判斷,2003年實際利用外資額可望保持20%以上的較快增長,這對2003年我國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長十分有利。但是今年投資增長基數較高,將影響明年投資增幅的進一步提高。另外,由房改制度變革引發的住宅需求集中釋放效應逐步減弱,房地産投資超高速增長將轉為常規快速增長。綜合判斷,如果積極財政政策支持力度不變,2003年我國固定資産投資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態勢。預計全年全社會投資將達到50900億元,增長16%左右,比2002年增幅有所下降。

  三、入世效應繼續顯現,外貿進出口增長快於世界貿易額增長

  總體看,世界貿易整體環境明年好於今年。入世後我國的出口環境也能有所改善,出口配額額度增加,長期困擾我國産品出口的非關稅障礙得以部分消除。未來幾年內,我國機電産品、高新技術産品出口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同時,入世也會改善我國紡織品等勞動密集型産品的出口環境,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和適應,出口增長將穩步提升。從進口來看,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關稅逐步降低,市場準入放寬,貿易壁壘減少,有利於進口加快增長。隨著外資規模的擴大,外資企業進口的設備、物品以及原材料進口的增長也較快,將有利於明年加工貿易出口增長的進一步加快。由於外資企業在技術、市場、管理等方面對國際慣例更加熟悉,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美元貶值對我國出口的積極影響在2003年繼續存在。另外,隨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將獲得自營進出口權,集體企業和私營企業出口會持續快速增長,成為我國外貿進出口中的最活躍因素。初步預計,2003年我國外貿進出口將繼續保持較高增長,全年出口增長10%左右,進口增長9.5%左右,增幅均比2002年略有下降,但高於世界貿易平均增幅。

  四、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明顯,農村市場難以啟動

  經過多年培育和引導,住房、汽車、通訊、旅遊、教育等消費熱點逐步成熟,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成為消費需求擴張的主要支撐力,也大大增強了經濟自主性增長的動力。經濟增長加快使城鄉居民收入預期也有所改善,消費者信心指數二季度逐月回升,三季度保持歷史高位。雖然房地産投資增幅將有所回落,但商品房銷售超過10%的常規快速增長在我國還將持續多年。汽車進入家庭在近期將成為引導消費增長的新熱點,汽車消費熱潮在我國至少將持續10年以上。

  但2003年消費需求增長仍面臨農村市場遲遲不能啟動的難題。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速一直存在城高鄉低的差距,但今年的差距比往年更大,消費品市場的直接反映是城鄉零售額增幅差距進一步擴大。前三季度縣及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僅增長6.8%,比城市低3個百分點。農民增收難和農村消費市場不活躍,成為我國擴大內需過程中越來越突出的難點。

  總體上看,2003年消費增長的有利因素多於不利因素。預計2003年消費品零售額名義增長率可達到10.3%左右,增速快於2002年1.5個百分點。

  五、物價繼續低水平運行,但物價漲幅由負轉正

  2002年以來,我國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雖有所緩解,生産資料價格水平和居民消費價格水平降幅2002年下半年開始逐步縮小,但2003年社會總供給大於總需求的壓力依然較大,部分行業新出現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可能進一步加劇供求矛盾。從具體商品價格走勢對消費價格影響看,2003年國內市場農産品價格保持平穩,工業品價格穩中略降,服務類價格除政府定價的藥品價格繼續下降外,供水、供電、醫療服務價格將有所上升,教育收費基本保持穩定。根據社會總供求關係、貨幣供應量和具體商品價格走勢綜合因素考慮,預計2003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有望由負轉正,微漲0.5%;商品零售價格下降幅度逐步縮小,全年零售價格水平基本與上年持平。

  六、工業增長保持強勢,警惕經濟增長粗放化重新抬頭

  2002年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248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2%,增長速度超過前4年。2002年工業增長的突出特點是發展均衡性增強。2003年經濟增長的三大需求仍然保持對工業的強勁拉動,預計2003年全社會工業增加值接近33000億元,實際增長9.7%。

  生産每億元國內生産總值的能源消耗水平是反映經濟增長集約化水平的重要指標。今年我國傳統工業部門生産增速加快,在看到其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率提高的積極影響的同時,也必須注意到由此引起的能源消耗水平隨之上升的負面影響。從每億元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水平變化(見表1)可以察覺,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又有重新抬頭的跡象,必須引起警惕。我國工業企業當前面臨的主要矛盾不是單純增加産量、追求速度,而是增加品種、確保質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煤炭、冶金、建材、石化、輕工、紡織等行業與企業更要密切關注部分重點産品的供需情況,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産,高度警惕低水平重復建設抬頭和安全生産問題。

  七、第三産業增速有所回升,但就業壓力仍然較大

  第三産業是我國目前吸納勞動者就業的主體産業。2002年前三季度第三産業僅增長6.6%,慢于GDP的增長速度1.3個百分點,慢于第二産業增長速度3.4個百分點(見表2),與GDP和第二産業的增速差距之大為歷年之最。在此背景下,今年在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加快的同時,就業壓力卻不減反增。去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680萬,今年6月末人數已經增加到了730萬左右,第三季度進一步增加到752萬人。預計到今年底失業人員總量還會有所增加,但隨著再就業工作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城鎮登記失業率有望控制在4.5%左右。

  2002年中央召開了加快發展服務業電視電話會議和中央再就業工作會議,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第三産業發展和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的政策。今年下半年第三産業固定資産投資明顯回升,各地都在落實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預計2003年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長率有望回升到7.4%,比2002年提高0.6個百分點。但是2003年由於下崗人員都要走出再就業服務中心,加上統計上採用抽樣調查新方法等,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和調查失業率預計仍將有所上升。

  八、積極的財政政策仍將實行,財政支出方向有所調整

  積極財政政策已實行5年,共發行長期建設國債6600億元,成效顯著。2002年赤字、債務餘額佔GDP的比重約為3%和18%。國際經驗表明,擴張性財政政策不可能長期實行。但考慮到2003年國際經濟環境變數較多,國內自主性恢復還不穩定、就業壓力增大、社會投資仍需要繼續誘導等因素,明年仍然要堅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預測仍將發行不超過1500億元的建設國債,但在國債投資方向上將作適當的調整,突出以下四個方向:一是有利於經濟均衡和長期發展的項目,如"南水北調"工程等。二是有利於促進就業、改善人民生活消費條件的項目。2003年將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衛生和義務教育等投資,加強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重點是繼續做好西部地區的退耕還林還草工作。三是增加對社會保障和城鄉低收入群眾的支出。四是增加對有利於促進政府管理職能轉變的電子政務工程和促進企業競爭力提高的企業信息化工程的資金支持,加快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進程。

  九、貨幣政策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繼續加大

  總體上,2003年貨幣政策作用將進一步增強,與財政政策的搭配更趨向協調。繼續增加貨幣供應量,中短期內不會引發通貨膨脹,而且還有利於緩解目前通貨緊縮的趨勢。預測2003年廣義貨幣M2餘額將同比增長17%,狹義貨幣M1餘額將同比增長16%,流通中現金M0將同比增長11%。建議中央銀行適時調低超額準備金利率,增加農村再貸款規模及加大各類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利率的浮動幅度。要加快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從體制結構上為改進金融服務、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創造條件。抓緊推進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加快培育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在嚴格監管下放鬆對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的限制。還要健全完善信貸擔保體系,為改進金融服務提供必要的輔助設施。可以從財政增發國債中拿出部分資金,用於建立政策性擔保機構和全國性再擔保機構;另一方面,要加快發展各種形式的獨立信用評價體系。努力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鼓勵儲蓄向資本市場分流。要積極開拓股權融資渠道。中小企業投資公司、高新技術創業投資基金、櫃臺交易市場等,是中小企業股權融資的重要渠道。積極發展各類貨幣市場,提高市場流動性,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繼續擴大消費信貸,建立和完善個人信用制度,發掘消費需求的潛力。此外,在從嚴控制和防範風險的前提下,適當增加效益好、確有償還能力的大企業和企業集團的企業債券發行規模。

  十、宏觀調控能力進一步增強,經濟運行更加平穩

  最近5年,我國保持了宏觀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並根據形勢變化不斷充實和完善擴大內需政策的內涵,通過靈活調控國內需求來應對國際環境變化。可以説,我國通過調整宏觀調控政策力度來應對國際環境不利影響的能力大大增強。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季度增長率的年內波幅落差由1998年的2.3個百分點(見表3),逐步縮小到1999年的1.8個百分點和2000年的1個百分點;2001年受世界經濟突發事件影響波幅落差略為擴大至1.5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小幅上升,季度增長率波幅落差進一步縮小到0.5個百分點,預計全年季度增長率波動幅度不會超過0.5個百分點。

  2003年擴大內需仍然是宏觀調控政策的基本取向,針對2003年可能出現的投資回落趨向,政府有關部門已經根據中央財力作了一定規模的投資預安排,並對消費、出口需求的變化密切關注。由於2002年平穩的基數和宏觀經濟政策繼續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2003年國內生産總值的季度增長率將圍繞8%上下波幅波動,全年波幅可望控制在1個百分點以內,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進一步增強。

  表1 2000至2002年經濟增長能耗水平比較

  年份 GDP 能源生産總量 能源生産總量同 消耗能源(萬噸)

  (億元) (萬噸) 比增長率(%) /億元GDP

  2000年 89403.6 98833.66 1.1 1.1054

  2001年 95933.3 106185.38 8.2 1.1068

  2002年1~9月 71682.0 86407.65 13.3 1.2054

  今年1至9月能源生産總量達到86407.65,萬噸(見表1),增長13.3%,增速比2000年同期的1.2%和2001年同期的7.8%明顯上升;生産每億元GDP消耗能源,由2000年和2001年的1.1萬噸上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1.2萬噸;生産每億元GDP消耗電能,由2000年的1381萬度和2001年的1603萬度上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的1640萬度

  表2 近3年我國二、三産業及GDP增長速度比較

  單位:%

  年份 GDP 第二産業 第三産業

  2000年 8.0 9.6 7.8

  2001年 7.3 8.7 7.4

  2002年1-9月 7.9 10.0 6.6

  2002年前三季度第三産業僅增長6.6%,慢于GDP的增長速度1.3個百分點,慢于第二産業增長速度3.4個百分點(見表2和下圖),與GDP和第二産業的增速差距之大為歷年之最

  表3 1998至2002年季度經濟增長率波動情況

  年份 第一季度 第二季度 第三季度 第四季度 波幅落差

  (%) (%) (%) (%) (百分點)

  1998 7.2 6.8 7.6 9.1 2.3

  1999 8.3 7.1 7.0 6.5 1.8

  2000 8.1 8.3 8.2 7.3 1

  2001 8.1 7.8 7.0 6.6 1.5

  2002 7.6 8.0 8.1 (預計)7.8 0.5

  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季度增長率的年內波幅落差由1998年的2.3個百分點(見表3和下圖),逐步縮小到1999年的1.8個百分點和2000年的1個百分點;2001年受世界經濟突發事件影響波幅落差略為擴大至1.5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經濟增長率小幅上升,季度增長率波幅落差進一步縮小到0.5個百分點,預計全年季度增長率波動幅度不會超過0.5個百分點。(上海證券報 國家信息中心 上海證券報 范劍平)

責編:范小利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