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財經新聞 > 正文

爭取“市場經濟地位”應量入為出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13日 13:48)

  中國經濟時報消息:日前,歐盟委員會公佈:“由於中國在四個方面仍未達標,現階段歐盟無法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一結論與近幾個月來數個國家相繼宣佈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積極進展形成鮮明反差。

  歐委會評估報告結論中的“標準”是指歐盟關於市場經濟國家的五條標準。而中國惟一“達標”的標準是“在與私有化相關的企業運作中沒有政府引起的扭曲現象”及“沒有易貨貿易”。但在另外4項標準上,歐盟認為中國均尚未“達標”。

  長期以來,歐盟一直視中國為“非市場經濟”國家。1998年,歐盟宣佈將中國從“非市場經濟國家”名單中取消,但仍將中國視為“轉型市場經濟國家”,從而允許中國企業在個案中“抗辯”市場經濟地位,“逐個”獲得市場經濟待遇。2002年11月7日,歐盟修改反傾銷法規,將本來與中國同為“轉型市場經濟國家”的俄羅斯改為享有完全的“市場經濟地位”。

  近期,與歐盟一樣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説“不”的還有美國,所不同的是,相較歐盟略顯溫和的回應,美國的態度來得更為直接和強硬。更有甚者,美國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評判標準,遠遠超越了入世協定中關於反傾銷規定的內容。

  “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直接關係到國外對華所有反傾銷案的處理並已經成為制約我國企業應訴的核心問題和最大障礙。這一問題表面上是一個法律問題,實際上卻有其長遠和深刻的政治意識形態背景。儘管我國的市場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美歐等西方發達國家仍不願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危害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其直接後果就是導致我國出口企業在反傾銷應訴中處於極為不利地位,並成為國內企業敗訴的主要原因。例如,美國對華彩電反傾銷案中,美國在初裁中使用印度作為中國的“替代國”,人為提高了國內幾家出口企業的傾銷幅度,從27.94%到78.45%不等。

  第二、由於中國企業難以勝訴,客觀上又進一步刺激了某些國家國內相關産業對我國産品提起更多的反傾銷申訴,以反傾銷作為遏制中國産品出口的經營手段。同時打擊了我國企業應訴的積極性,形成惡性循環。

  同時,反傾銷等貿易救濟措施也成為某些國家政黨、政府為其國內政治服務、向中方施壓的工具,對正常經貿往來乃至國家總體關繫帶來了負面影響。

  因此,爭取更多國家及早承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將有利於增強我國有效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能力,盡可能避免或減少歧視性貿易摩擦的數量,實現我們在更多分享經濟全球化帶來利益的同時,最大限度地避免它産生的消極影響的目標。

  同時,我國雖在入世議定書中對市場經濟問題做出過不利承諾,但這並不影響世貿組織成員正確認識、公正看待中國市場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提前給予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此外,世貿成員有義務在我國企業或産業能夠證明其市場經濟條件的情況下給予“企業或産業市場經濟地位”。因此,我們提出關於市場經濟地位的要求並不違反入世承諾。

  值得關注的是,在我們積極爭取在2016年12月11日之前獲得更多的國家承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同時,我們也應權衡利弊得失,做好為“提前承認”而付出代價的準備。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相信沒有一個國家純粹出於“友誼”而不考慮經濟利益就主動“提前承認”。中國最重要的不在於能否爭取多少國家“提前承認”,而在於具體談判交易中的經濟利益得失。

  今年5月底,商務部部長唐納德。埃文斯在一份關於美中經貿關係的聲明中強調,美國《1930年關稅法》中規定的勞資和匯率兩項標準,將是美國政府衡量中國市場經濟地位重點考慮的問題。在6月3日的聽證會上,埃文斯繼續強調中國必須要為贏得“市場經濟地位”做出相應改革。他還表示,如果美國順應中國對“市場經濟地位”的訴求,將比宣傳威脅貿易論更好地推動中國在勞工標準和貨幣政策上實施改革。很顯然,在爭取“市場經濟地位”的努力之中,貿易問題已經走向政治化,歐美的訴求都涉及中國服務業的開放、技術標準的讓步、匯率浮動和勞工標準的放開等方方面面,遠遠超出傾銷和反傾銷的基本範疇。這幾乎成了“市場經濟地位”不能承受之重。為此,我們對於某些西方國家就“市場經濟地位”向中國開出高價,將貿易問題政治化、擴大化的傾向應該有所警惕。(艾華)

責編:范小利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