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路線圖--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評十一五規劃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13日 15:08 來源:中新網
    專題:展望“十一五”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中新網4月13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12日刊載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斯蒂格裏茨的分析文章説,中國第11個五年計劃具體地描述了實現和諧社會的宏圖大計。

  文章認為,中國即將執行第11個五年計劃。中國的經濟轉型可説是世界歷史上最為可觀的,旨在改善生活素質,惠及幾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人民。五年計劃是給經濟轉型持續運行打下框架。這樣的可持續發展和大規模的掃貧努力,是史無前例的。

  中國長期的成功發展,部分原因是其獨特的眼光和腳踏實地的作風。華盛頓共識形成後,在其他發展中國家都不切實際地致力於提高國內生産總值時,中國再次重申,人民實際生活水平的持續、均衡提高,才是它追求的目標。

  中國非常清楚,它的經濟發展已進入了給環境造成沉重負擔的階段,這個負擔甚至讓發展難以為繼。除非改變方向,不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最終受到威脅。這也是新的五年計劃把環境問題當作重中之重的原因所在。

  中國很多落後地區雖然趕不上國內其他地區的進度,但其實也正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在削減貧困的同時,這也加劇了不平等,使得城市和農村、沿海和內地的差距越來越大。

  正面關注不平等的問題

  世界銀行的《2006年世界發展報告》説明了人們應該更關注不平等的問題,而不光是貧窮問題。中國第11個五年計劃,也試圖正面解決這個問題。近年來政府一直宣傳建立更和諧社會,第11個五年計劃具體地描述了實現和諧社會的宏圖大計。

  中國也認識到,落後國家和發達國家不止在資源上存在著差距,在知識上也同樣有相當距離。因此中國制定了大膽的計劃,不僅要縮小這種差距,還要為獨立創新奠定堅實的基礎。

  中國在全球上和世界經濟中扮演的角色已經改變,這一點在五年計劃中也有真實的反映。中國未來的發展要依靠國內需求而不是出口,這就需要擴大國內消費。實際上,中國面對的問題十分罕見:那就是儲蓄過多。人們大量儲蓄的背後是因為政府的社會保險計劃存在缺陷,加強社會保險(養老金)、公共衛生和教育,將能夠減少社會不平等,而同時讓人民感到有保障和促進消費。

  一直以來,中國幾乎每次都能夠超額完成自己設定的最高目標。眼下的目標如果實現,這些調整就會給已經嚴重失衡的全球經濟體系帶來進一步的巨大壓力。

  美國鉅額的財政和貿易赤字,其實已夠讓體系失衡了。如果中國的儲蓄減少,那麼還有誰具有能力為美國的鉅額貿易赤字埋單?這個問題目前似乎並非迫在眉睫,但我們距離那天已經不會太遠。

  最大挑戰在於如何實施

  中國對未來有清楚的認識,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執行計劃。中國幅員遼闊,如果沒有廣泛的分權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權力分散也會帶來很多問題。

  舉例來講,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個全球性問題。在美國宣稱無能為力的同時,中國高級官員無疑表現了更負責任的行為。計劃被採納後短短一個月內,中國政府就對汽車、汽油和木制産品徵收了新的環境稅:中國正利用市場機制解決自己和全世界的環境問題。

  但這對要發展經濟和創造就業機會的地方官員造成巨大的壓力。他們會辯説,如果美國不能以環保的方式生産,我們又怎麼能夠做到?

  為了把遠見變成行動,中國政府需要推行強有力的政策,已經開始徵收的環境稅即為一例。

  向市場經濟過渡後,一直困擾發達國家的問題也開始困擾中國:在薄薄的市場面紗後,隱藏著有自私自利企圖的特殊利益集團。

  有些人可能會支持涓流經濟學:不必為窮人擔心,每個人最終都會從經濟發展獲益。有些人可能會反對競爭政策,反對強有力的企業監管法律,主張讓達爾文進化論的適者生存來決定一切。隨著政府推行強有力的社會和環境政策,與發展有關的爭論會進一步升級:比如有人會説,高額的燃油稅會扼殺我們新生的汽車工業。

  然而,這些所謂的發展政策不僅不能帶來發展,還會威脅到中國的未來。阻止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公開探討經濟政策。只有這樣才能揭穿謬論、為制定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提供條件。

  布什的暗箱操作,把決策權交給一小部分拍馬逢迎之徒的做法,是極佳的反面教材。絕大多數外國人其實不了解中國領袖在解決所面對的重大問題時,如何廣泛地聽取意見(甚至包括外國人的意見)。

  市場經濟不能全靠自我調整,不可以挂上自動檔就放手不管。如果想確保所有人都能分享市場經濟帶來的好處,就更不能放任自流。但管理市場經濟不是輕鬆的任務,必須按照經濟變化隨時進行調整。

  中國須隨機應變,第11個五年計劃的藍圖,是對調整的適當回應。全世界正目瞪口呆地靜觀其變,默默祈禱,看著13億中國人的生活繼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責編:馬芳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