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北京平價醫院陷困境:贏利還是要撥款前途不明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1月17日 12:36 來源:

  新京報消息:試診四週的上地醫院以低廉價格引得外地患者專程來此就醫,也有業內人士對其能否維持運行資金和服務水準存有擔憂

  關注焦點

  12月19日,北京首家平價醫院海淀上地醫院試診。衛生部發言人表示,如果平價醫院機制運行成功,公立醫院也應照此運行。由此,平價醫院被視為公立醫院改革的一個樣板。

  三周以來,門診量一路飆升的同時,也帶來了醫務人員相對不足等隱憂,此外,“平價”醫院標準缺失及補償方案尚未明了,也給醫院的運行和發展帶來疑問。

  業內人士認為,平價醫院推廣面臨巨大困難,而能否讓公立醫院回歸為平價醫院,正是檢驗醫改是否成功的試金石之一。

  1月11日,68歲的四川患者李江(化名)坐著120急救車,指名來到了海淀上地醫院。老人由於骨折而身體癱瘓,左腿患有畸形癒合症。

  在住院病房安頓下來後,李江攤手向院方表示,他無錢看病。之前在電視裏看到這家醫院的宗旨是為貧困人群看病,就特地趕來了。

  “太棘手了!”院長王玲向記者表示,“平價醫院”並不是免費醫院。

  海淀上地醫院是北京首家平價醫院。在1月14日人大代表詢問和政協委員諮詢會上,北京市衛生局局長金大鵬表示,北京的試點平價醫院首先應解決流動人口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醫療保障。

  “平價醫院可能是我國首批真正的公立醫院。”此前,在國家衛生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表示。海淀上地醫院的出現,也由此被視為公立醫院改革的一個樣板。

  廣為人關注的“平價醫院”和“公立醫院運行體制改革”問題,在北京市政府的“十一五”規劃草案中也得以體現───今後五年北京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首要任務是:加強基本醫療服務,改善醫療設施條件;加強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監管,有效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著力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門診量飆升的隱憂

  “現在人員還沒有完全到位,而且醫務人員還處於磨合期,門診量再增長下去,醫院會有些受不了。”

  北京五環外的海淀鄉和上地街道交界處的樹村,一幢五層樓在低矮平房群中拔地而起,“海淀上地醫院”六字鎦金燙字在晨曦中閃閃發亮。

  2005年12月19日,試診首日。這一天,剛建成的門診大廳裏還瀰漫著淡淡的油漆味,但這並不影響滿臉興奮的患者前來看病。

  醫院統計,當日接診了100多位患者。

  1月13日,試診3周後,上地醫院院長王玲向記者透露,目前每天的接診數已經達到了300名患者。

  醫療費用低廉是上地醫院最大的特色。上地醫院藥房主管主任毛應倫介紹,首批備存的525種藥物裏,超過100塊錢的只有6種,65%以上的都是小包裝、每份不超過20塊錢的常用藥。

  王玲院長告訴記者,根據院方統計,在上地醫院就診的患者的醫藥費要比同等醫院的費用降低了一半。

  除了低成本運行維持普遍低價外,上地醫院在開診前,還針對貧困人群提出“八優惠和六減免”措施。包括:對所有患者藥品零售價全部下調5%;對“三無人員”醫療費用全免;低保人員掛號費、診療費、血尿便三大常規檢查費用全免;失業人員掛號費、診療費全免等。

  試診3周門診量翻了3翻的勢頭,讓王玲興奮而憂慮。

  王玲介紹説,上地醫院共有病床158張,按照國家二級醫院1:1.4配比標準,人員編制應該達到221名。

  但目前實際到位人員只有130名。

  “現在人員還沒有完全到位,而且醫務人員還處於磨合期,門診量再增長下去,醫院會有些受不了。”王坦言。

  在上地醫院的院子裏,停了兩輛班車,每天往返于市區和樹村之間,專門調配接送“外援”醫生。

  實際上,上地醫院的醫務人員很大一部分來自外地的合同制人員,執業資格證仍在審批程序之中。為解決燃眉之急,且保證低價不低質,目前的門診醫生主要來自海淀醫院和海淀區婦幼保健院的副主任以上醫師。

  截至1月13日,在婦産科的登記本上,自開業試診以來,共有43名産婦在該院臨産。而其中外來人員達到了38名,而本地居民只有5名。

  其中,一名19歲的女子在電視上看到上地醫院的介紹,專門從湖北趕到北京來分娩。“在家生個孩子要五六千元,在這裡最低可以降到1000元,便宜!”這名女子如此解釋。

  王玲説,造成目前本地患者和外來患者比例的懸殊,醫院暫時還沒有申請到醫保,等醫保下來,預計病人的結構還會發生變化,附近居民將迅速增多。

  但一個事實是,按照158張床位的配備標準,上地醫院所能承受的最高日門診量為病床數的三倍,即374人,如今300人的日門診量已日漸逼近這一限額。

  面對上地醫院門診量一路飆升,北京大學醫學部一名專家表示出了憂慮,創辦惠民醫院的宗旨就是解決城市流動人口和當地貧困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目前惠民醫院的惠民措施並不設門檻,任何患者都可以享受其廉價的服務,早晚會出現人滿為患的現象,看病難的問題反而又會再次出現。

  “平價醫院”標準之爭

  “無謂的檢查和過度用藥是造成目前看病難的最大的疾因,但這是無法用一個標準來確定的,真正能給患者帶來實質的平價,完全依靠醫生的自律。”

  在海淀上地醫院的門口,還挂著一塊“海淀惠民醫院”的銅匾,周圍的居民和媒體也習慣稱該院為惠民醫院。但這個名字的來歷也一波三折。

  上地醫院成立之初,國內打著“平價”稱號的醫院已遍地開花:上海海江醫院、浙江衢州雪榮醫院、湖南長沙陽光醫院等紛紛挂出“平價”牌子。

  與此相關,不少醫院還打出了“慈善醫院”、“平民醫院”、“濟民醫院”、“惠民醫院”的牌子,有意區分于公立醫院,以此吸引患者,悄悄扣擊現有的醫療市場。

  2005年9月,上地醫院籌備之初,王玲率隊到重慶被當地老百姓稱之為“平民醫院”的重慶市沙平壩區人民醫院進行考察。

  回到北京,起初醫院的名字被定為“平民醫院”。但上地街道辦事處陳主任提出了異議:醫院定為“惠民醫院”比較恰當,如果定位為“平民醫院”太強調階層性,會失去很大一部分客戶。

  最後,醫院的主管單位海淀公共委決定,將醫院定名為“海淀上地醫院”,而“惠民醫院”的牌子被濃縮為一塊菜板大小的銅匾,挂在門口不起眼的位置。

  1月10日,在國家衛生部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説,平價醫院可能是我國首批真正的公立醫院,等公立醫院回歸平價後,“平價醫院”這個名字就可以取消了。

  毛群安第一次將目前混亂的名稱歸一為“平價醫院”,但到底什麼才算平價醫院?毛群安説,目前平價醫院的建設、運行是靠地方政府,因此其標準由地方政府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來制定。但衛生部將來會綜合各地情況統一制定標準。

  沒有統一的標準,“平價”招牌一時被蒙上了霧紗。

  鄭州二七區人民醫院副院長程濤接受記者採訪時再三強調“我們的平價只是針對個別農民群體的平價”,而上海海江醫院的相關負責人則直接拒絕了記者關於這個話題的採訪。北京首家打出平價概念的東方博大醫院院長吳健華則直言,“東方博大的平價是為了培育市場,不排除某些平價項目是階段性的”。

  “有時候會覺得‘平價醫院’的名字似乎對其他的醫院不那麼公平。”北京積水潭醫院院長助理蔣協遠説,其實不少醫院雖然並未挂出“平價”之名,但實際上都在一定程度上起著“降低部分醫療費用”的作用。

  北京一名業界人士説,提出平價醫院的概念實際上是嘩眾取寵,只要按照國家核定的標準收費都應是平價。國家並沒有規定某家醫院是議價醫院,如果説有的話,那就是民營醫院,因為民營醫院可以靈活經營,可以突破國家的物價標準。

  與此相關的事實是,目前國內打出“平價”招牌的醫院大多為私營醫院。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在他看來,目前平價醫院的概念還是炒作的成分居多,平價醫院的平價只可能是有限的平價,是與其他醫院相比的平價。

  上地醫院院長王玲向本報透露,醫藥費包括掛號費、診療費、檢查費、住院費和藥費。針對貧困人群提出“八優惠和六減免”的措施,也僅僅是免去了掛號費和診療費,但前兩者在整個醫藥費中佔的比例很小,而醫藥費也只佔到30%,真正的大頭是檢查費。

  “無謂的檢查和過度用藥是造成目前看病難的最大的疾因,但這是無法用一個標準來確定的,真正能給患者帶來實質的平價,完全依靠醫生的自律。”王説。

  為此,王玲制定了一系列鐵紀:凡是發現院方人員與醫藥廠家有瓜葛的,立刻解除與廠家的合作,同時解除院方人員的工作合同;凡是發現收取病人紅包的,立即解除合同。

  “現在我們在扮演著苦行僧的角色,時刻提醒自己不能有私心雜念。”王玲不無擔憂地説,平價醫院今後是解決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的一項新改革,但如果標準缺失的問題不儘快解決,一味依靠醫生的自律,最後難免會出現變味的趨勢,最終回到類似公立醫院不“公”的尷尬局面。

  贏利還是補償?

  “收、支走兩條線,是一個很好的改革思路。但運營成本、運營收入和差額補償三者究竟如何計算?誰來計算?誰來監督?”

  作為平價醫院,上地醫院是贏利還是等待補償,院長王玲表現出了矛盾的態度───一方面,她否認醫院“倒貼”的説法,一方面,她對補償方案表示出了極大關注。

  上地醫院首日試診後,北京媒體給上地醫院算了一筆賬,最終以《目前日倒貼約2萬元》的標題進行了報道。

  “這個賬其實算的不對,按我們院方計算下來,上地醫院還是一個贏利性醫院。”王玲對此提出了異議。

  王玲説,如果按照目前每天300名門診量計算,其中門診病人200名,人均消費100元;住院病人100名,人均消費300元,上地醫院一年的收入能達到1000萬元。而醫院包括醫院工資在內運營成本在600萬元左右,如此還有不少的剩餘。

  但是,上地醫院開診之初,海淀區政府就已明確,作為定點的低保人群就診醫院,區內低保居民在上地醫院看病,每年超過500元以上的診療費用由政府補貼。

  海淀區民政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海淀區共有低保人員11682人,民政局每年報銷費用約100余萬。

  但在上地地區,更多的普通居民和貧困人員可能是沒有北京市戶口、也不可能享受北京市低保的流動人群。于小千説,惠民醫院應該具備哪些政策的扶持,一年需要政府的投入是多少,應對什麼樣的就診者做出什麼程度的醫療補貼和減免,這些問題都需要在上地醫院的實際運行中求得解決辦法。

  海淀公共委于小千副主任告訴記者,上地醫院的醫療體制走的是一條創新之路:收支兩條線,政府在醫院運營中實行收入上繳、虧損補償機制,避免醫院以贏利為目的,而導致“看病貴”,而且醫生收入完全與處方脫鉤,能避免醫生開大處方。

  針對外界提出的平價醫院的投入將是一個無底洞的説法,于小千則回答説,一家醫院的運營成本是由其固有的人員和硬體配備決定的,相應的接診能力也相對固定,因此不會出現政府無度投入的情況。

  據悉,上地醫院的差額式撥款方案還未最終出臺,但于小千表示出了樂觀───“缺多少補多少。有可能缺口很大,也有可能發現差額並不大,或根本不需要政府補貼。”

  有關人士擔心説,目前醫改最大的問題是政府投入不足,導致公立醫院不得不變味自謀生路。而如果平價醫院給政府帶來包袱,最後是否又會甩給市場,這一問題值得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海淀區在北京市中算是財政最為富裕的區縣,但在建設上地醫院中,設備和1000萬元的啟動資金卻全都來自海淀醫院和海淀婦幼保健院的無償援助,而不是政府直接撥款。

  雖然上地醫院的門口挂著“海淀婦幼保健院北院”的牌子,但王玲透露,其實上地醫院並不屬於海淀婦幼保健院,兩者之間其實沒有任何關係。海淀婦幼保健院援助的設備和資金完全是區政府主導下的一次資源調配行為。

  上地醫院籌備之初,于小千曾多次表示,將吸收大量非營利機構辦不下去的經驗教訓,最重要的是要做到政府的政策必須穩固長久,其次是避免醫務人員服務質量滑坡。

  目前,上地醫院的醫務人員的薪水由基本工資、崗位工資和計效工資三部分組成,其中績效工資佔到了薪水總數的一半。“這樣主要是為了激發工作人員的熱情,給質量考核增加砝碼。”王玲説。

  儘管海淀區政府承諾,即使醫院虧損,醫務人員的工資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但身為院長的王玲對醫院每年的差額撥款政策表示出了極大關注。

  “收、支走兩條線,是一個很好的改革思路。但運營成本、運營收入和差額補償三者究竟如何計算?誰來計算?誰來監督?值得政府要好好揣摩,畢竟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計算題,關係整個改革的成敗。”王説。

  平價醫院推廣堅冰

  “不管多難,能否讓公立醫院回歸為平價醫院,是檢驗醫改是否成功的試金石之一。”

  據海淀區政府的統計,海淀區有近300萬常住居民,其中70%是普通收入居民,另外,低保、低收入和三無(無工作、無收入、無社會保障)貧困人口占到10%~ 15%的比例。

  海淀區主管衛生的副區長趙建忠認為,一所上地醫院顯然無法滿足全區居民的基本醫療需求。在海淀區政府2006年的公共衛生規劃中,另兩家惠民醫院已初顯雛形。

  在建設惠民醫院的同時,海淀區公共委還希望對轄區內所有公立醫院進行政府主導的資源調配。“比如海淀醫院和海淀婦幼保健院,在現有醫療項目發展的基礎上,政府統一引導它們單獨開闢一個區域,向周圍社區的平民提供廉價、基本的醫療服務。”于小千透露,海淀區公共委目前已經草擬了針對“平民醫療、政府補貼”的具體政策,目前已提交區人大審議。

  就在海淀惠民醫院的建立及公立醫院開設部分平價服務的改革思路身處外界質疑和褒揚之時,衛生部高層的發言給予海淀區政府極大的信心。

  1月10日,衛生部新聞發言人毛群安的一段發言耐人回味───“平價醫院就是我國首批真正的公立醫院。”、“‘平價醫院’的名稱只是暫時性的,將來就是公立醫院。”

  在對目前國內開展的各類平價醫院稱讚一番後,毛群安舉例説明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已經建立的兩所濟困醫院的良好情況,並對新疆要求公立醫院必須拿出10%的床位作為濟困病房,優先考慮低收入人群看病問題的做法表示稱道。

  毛群安説,平價醫院與現在我國公立醫院的區別就是運行機制,如果平價醫院機制運行成功,公立醫院也都必須照此運行。

  王玲分析説,目前平價醫院的建立基本是三個渠道:新建、改建及在公立醫院開設平價門診和病床。

  對於新建平價醫院,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梁萬年認為難度很大,因為目前衛生系統缺乏對平價醫院和公眾基本醫療需求的統一認識,如果運行得不到政策上的規範,平價醫院會面臨諸如持續虧損,醫生積極性不高、低價低質、對貧困人群優惠減免條款難以把握等種種問題。

  而改建平價醫院也存在現實阻力,王玲認為,在效益較好的醫院,阻力會更大。

  來上地醫院任職之前,王玲曾是海淀婦幼保健院的副院長。而該院2004年人均年薪已達8.6萬元。

  王玲説,以海淀婦幼保健院為例,每年政府撥款只佔到其運營成本的2%-3%,完全是一個市場化的公立醫院。效益如此之好,改建是不可能的,而開設平價門診,現實操作難度也很難。

  她舉例説,2004年,北京市衛生局倡導在全市醫院開展為貧困分娩婦女蓋“小紅花”的活動───即如果將分娩婦女的醫藥費減少到1000元內,就可以加蓋一朵小紅花。

  活動開展了一年後,海淀婦幼保健院最終只取得了一朵紅花。“每個醫生都做了努力,但慣性藥方和科室承包制已很難將醫藥費降低下來。”王玲説。

  儘管沒有實行科室自負盈虧的方式,積水潭醫院院長助理也認為,如果將醫生收入和服務收費完全脫鉤,醫生的收入標準則很難界定,“一個有幾十年經驗的醫生,和一個剛畢業的醫生,如何來衡量他們的勞動價值呢?”

  王玲認為,即使只是在公立醫院開展平價門診和病床,實施起來也面臨巨大難度:首先,醫院有那麼多科室,不可能都設立一個平價門診,即使設立了,接診的醫生也不可能將藥方分為兩種:一張日常,一張針對貧困患者。而在大醫院環境下設立平價醫生,可能性更是為零。

  而一名業界人士分析,從整體來看,要把已經市場化的公立醫院改回“平價醫院”,是一個難度系數更大的改革。因為,這可能面臨財政要把卸下的包袱再背上,一些醫改的獲利者犧牲自己的既得利益,這談何容易?

  “不管多難,能否讓公立醫院回歸為平價醫院,是檢驗醫改是否成功的試金石之一。”這名人士還是寄予了希望。采寫:本報記者高明 魏銘言 佟佳熹

責編:楊潔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