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十一五”期間中國發展模式將發生嬗變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08日 18:31 來源:
    專題:十六屆五中全會

  新華社北京10月8日電(記者顧錢江 趙曉輝)眾所矚目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8日上午在此間開幕,全會將審議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方略。從會前透露的信息看,中國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將繼續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同時特別強調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

  分析人士認為,“十一五”(2006-2010年)規劃是中國領導人提出科學發展觀後制定的第一個五年規劃,與以往的五年計劃相比具有轉折性的意義。對於中國未來更長時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來説,科學發展也應成為一個“硬道理”。

  9月29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今後五年要堅持以人為本,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落實“五個統籌”,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這表明,“十一五”將是一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規劃。

  今年8月份,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就“十一五”規劃專程赴豫贛鄂三省調研,考察的重點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問題。他強調,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努力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創新之路。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指出,中國早在“九五”(1996-2000年)計劃中就明確提出要使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但總體來看至今仍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技術上缺乏自主創新能力。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中國建立新的發展模式的核心內容之一,它意味著:中國要從過度依賴資金、自然資源和環境投入,以量的擴張實現增長;轉向更多依靠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術進步,以提高效率獲取經濟增長。

  “十一五”固然是前十個五年計劃的延續,但這五年對中國未來的現代化進程來説極為重要。在2006年起的五年裏,中國能否使經濟社會發展步入科學發展的軌道,將決定到2020年能否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以及到本世紀中葉能否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

  從1978年到2004年,實行改革開放的中國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4%,目前已成長為世界第六大經濟體和第三大貿易國。中國的興起成為當今世界的熱門話題。

  但是,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産出的老路,已經走到盡頭。2004年,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約佔全球的4%,但消耗的一次性能源約佔全球的12%,淡水佔15%,氧化鋁佔25%,鋼材佔28%,水泥佔50%。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説,佔世界85%的人口正陸續進入工業化階段,全球性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尖銳,使中國的現代化面臨嚴峻挑戰。即使國際市場能夠彌補中國資源之不足,生態和環境破壞的沉重代價也難以承受。

  2003年以來出現的投資過熱問題,使中國舊的發展模式的弊端表露無遺,也使科學發展觀成為全國上下的強烈共識。

  據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等,都將成為“十一五”規劃的戰略目標,這些關鍵詞描述的也就是中國的新發展模式。

  分析人士指出,“十一五”期間,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和將達到空前的廣度和深度,中國選擇什麼樣的發展模式將對世界産生極重大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説,中國實現了科學發展,才可能實現對內的“和諧發展”和對外的“和平發展”。

責編:柳博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