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我國離全面小康有多遠 港報析目前困難與挑戰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09日 11:36)

  中新網12月9日電 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現在的中國離全面小康社會還有多遠?香港文匯報的綜合報道指出,小康水平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儘管中國已經進入了小康社會,但與全面小康社會相比,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當中仍有一些有待解決的困難與挑戰。

  剛起步的小康社會

  到2000年底,中國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仍屬於中下收入國家的水平,僅相當於日本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的2.3%。而按照全面小康的目標,到2020年,人均GDP將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

  精神生活質量待提高

  其次,內涵存在著深淺之分。目前,還只是一個偏重於物質消費的小康。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除了注重物質生活提高外,還特別注意人們的精神生活、所享受的民主權利,以及生活環境的改善等方面。

  貧富差距有待改善

  現階段是一個發展不均衡的小康社會,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發展水平差距較大。西部12個省市區,面積佔全國的71%,而國內生産總值卻只佔全國的18%。到2000年,還有近3000萬人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城鎮也有近2000萬人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還有一部分人口雖然解決了溫飽問題,但尚未達到小康。同時,大城市和縣城之間的差距比較大,到2000年底,全國2073個縣中,未達溫飽線的佔22.8%,居溫飽線和小康線之間的佔63.2%,居小康線和比較富裕線之間的佔13.7%,達到比較富裕線的只佔0.3%。而上海和深圳這樣的大城市已經達到GDP4,000美元,不僅遠遠超過了小康社會的標準,而且達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準。

  小康社會兩大支柱

  從這一意義上看,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乃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這是一個繼續消除局部貧困的階段,是一個逐步提高小康水平和富裕程度的階段,是一個由片面發展逐步轉向全面發展的階段。它所指向的目標是基本實現現代化。

  發展國民經濟,增強國家綜合實力是全面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根據藍圖規劃,到202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將達到35萬億元人民幣以上;這20年中,經濟增長將保持7%以上的速度。屆時上升為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經濟最大實體、世界最大貿易國家之一。但報道説,全面的小康社會通常是需要兩大支柱來支撐——

  1,中産階層不斷擴大。中間層規模大的社會,社會資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較合理,分配差距比較小,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利益矛盾和衝突一般都不會很大,這樣的社會是最穩定、最可持續發展的。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原來的階層發生了分化。最引人關注的是出現了一個不斷擴大的社會中間階層和企業家階層,比例已達18%。但與西方國家的40%還有較大的距離。有專家測算,今後20年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可以達到38%。屆時,政府還將有效消除絕對貧困人口。

  2,民主法制型社會。小康社會裏,全體人民有參與經濟活動的各種權利,實現各種權利的途徑越來越通暢。到2020年,各項基本制度將得到鞏固和完善。基層民主將會進一步擴大,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將會逐步形成,人民群眾依法可以對幹部實行民主監督。未來20年間,諸如聽證之類的參政渠道將會大大得到拓寬。各級決策機關將會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與群眾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

  發展路上的阻礙與對策

  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陳元在曾表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各種條件都比較好,又處在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在通往全面小康社會的道路上,無疑將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艱難險阻需要克服。總括而言,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發展成小康社會,將會遇到農業問題、區域發展平均問題、就業問題及社會秩序問題等。要解決以上問題,全面小康社會的基礎才鞏固。

  強化農村發展基礎:縮小城鄉差距

  農業部部長杜青林説,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沒有農民的小康社會,就沒有完整意義上的小康。解決“三農”瓶頸制約,有效縮小城鄉差距,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

  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健全農産品質量安全體系,增強農業的市場競爭力。要通過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和農業綜合效益。發展農産品加工業,壯大縣域經濟。開拓農村市場,搞活農産品流通,健全農産品市場體系。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金融服務,增強造血能力。

  加快城鎮化建設,最大限度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要採取有效措施,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發展小城鎮要以現有的縣城和有條件的建制鎮為基礎,合理佈局,同發展鄉鎮企業和農村服務業結合起來。國家有關部門要積極撤除城鎮化發展的體制和政策壁壘,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流動。

  標本兼治,在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不斷拓寬農民增收的途徑。長期穩定並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充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尊重農戶的市場主體地位。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建立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要繼續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

  平均地區發展:加快西部開發

  青海省西寧市市委書記張裔炯説,沒有西部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實現區域之間的均衡發展,實現全面繁榮。

  加快西部大開發步伐。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關係全國發展的大局,關係邊疆穩定。西部地區自身要進一步增強發展能力,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一條加快發展的新路。國家要在投資項目、稅收政策和財政轉移等方面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條件成熟時,可設立區域性發展銀行,逐步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著重改善投資環境,引導外資和國內資本參與西部開發。當務之急要打好基礎,例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爭取10年內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部地區也要提速發展。

  加強東、中、西部經濟交流和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和共同發展。

  增加就業機會:為貧民提供保障

  擴大就業是中國當前和今後不可忽略的任務,盡可能實現充分就業是事關全面小康目標實現的關鍵一環。由於中國處於新舊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下崗失業群體數量龐大,就業形勢顯得很嚴峻。

  國家應該把促進就業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放到與計劃生育、國土資源保護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廣開就業門路,積極發展勞動密集型産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第三産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當前,特別要充分發揮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在擴大就業和活躍市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積極引導全社會轉變就業觀念,推行靈活多樣的就業形式,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

  建立健全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就業的同時,還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低收入者解決生存權問題,消除絕對貧困。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實現優質工業化:以科技為主導

  從總體上説,中國還是一個農業大國,實現工業化仍然是現代化進程中艱巨的歷史性任務。這要求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求得突破。

  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穩步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突破性重大帶動作用的高新科技産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産業,大力振興裝備製造業,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産業為先導、基礎産業和製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産業格局。

  充分發揮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産力的重要作用。加速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在關鍵領域和若干科技發展前沿掌握核心技術和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産權:加強科技教育同經濟的結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

  維護社會秩序:加強法制建設

  全面小康社會是一個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這就必須在整頓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整治問題下求突破。

  要打擊與防止罪案結合,多策並舉,保持長期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要及時化解社會矛盾。妥善處理社會內部矛盾特別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保持安定的局面。

  要大力發展先進文化,著力培育民族精神,努力在國民中養成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

  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並舉,在加大法制建設、加大對擾亂社會秩序和市場秩序行為打擊力度的同時,要逐步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協調。

  建立誠信社會,健全現代市場經濟的社會信用體系。(報道資料來源:經濟導報)

責編:千尋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蔣正華: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新貢獻(2002/12/08/ 18:32)
  • 黨中央有好政策 老區奔小康不難(2002/12/08/ 10:08)
  • 經濟學家:中國全面實現小康有諸多有利條件(2002/12/07/ 22:30)
  • 王夢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 (2002/12/03/ 11:01)
  • 説説我們的小康社會:再就業問題 (2002/12/02/ 16:17)
  • 人民日報: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2002/12/02/ 06:58)
  • 《焦點訪談》:鎮江人的小康環境 (2002/11/20/ 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