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中國新聞 > 正文

王夢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

央視國際 (2002年12月03日 11:01)

  

王夢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

(學習十六大報告 貫徹十六大精神)

王夢奎

  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描繪了21世紀頭20年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十六大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和綱領,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豐富與發展,為全黨和全國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紀新的發展階段繼續前進的方向。

  中國社會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關於我國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的判斷,以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確立,是根據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客觀進程和社會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的實際情況做出的。

  統計資料確鑿地表明,人們從現實生活中也切身感受到:經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20多年的改革和發展,我國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深刻的歷史性變化。當人類社會跨入21世紀的時候,我國社會經濟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使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工作著重點的轉變使經濟建設成為中心,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1979年—2000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5%,是全世界最快的。按可比價格計算,2000年國內生産總值是1980年的6倍以上,超過原定20年翻兩番的目標。許多重要工農業産品産量躍居世界前列,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商品供應短缺狀況根本改觀。經濟結構實現重大調整,在農産品總量迅速增長的情況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由28.1%降到15.9%,農業勞動者佔就業人口的比重由70%降到50%以下,高新技術産業和現代服務業迅速發展,傳統産業得到提升。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總的判斷,我國已經由工業化初期階段進入中期階段。經濟增長方式逐步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經濟總量的擴張伴隨著增長質量的提高。在經濟迅速增長的同時,教育、科學、文化事業以及人口、環境和其他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歷史性的成就,開始走上可持續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道路。

  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十一屆三中全會所開創的新的歷史時期,是以改革開放為標誌的。改革是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前進的,從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經過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到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通過10年的艱苦努力,這種新的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這是前無古人的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是中國共産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的新貢獻,在中國現代化歷史和世界社會主義歷史上都具有深遠意義。對外開放也是改革,即把封閉半封閉型的經濟體制改革為開放型的經濟體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從世界第三十二位上升到第六位。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全方位對外開放進入新的階段,也標誌著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新的階段。改革開放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提供了制度保證,極大地增強了經濟發展的活力。同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相適應,其他領域的改革也取得明顯進展,各方面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這既是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的保證,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全面推進的一個重要標誌。

  人民生活實現兩大歷史性跨越。20世紀80年代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90年代由溫飽達到小康。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水平提高的速度居於同期世界前列,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快的時期。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分別由57.5%和67.7%下降到37.9%和47.8%。群眾消費由追求基本生活資料數量的滿足發展到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結構從以農産品消費為特點的溫飽型進入以工業品消費為特點的小康型。城鄉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2.5億農村貧困人口中85%以上已經脫貧,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由30.7%降到3%,這是世界消除貧困歷史上的偉大壯舉。據國家統計局課題組對小康進程的綜合評價,20世紀末全國總體平均生活水平跨入小康社會的初級階段,有3/4的居民初步過上小康生活。千百年來困擾著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得到根本解決。祖祖輩輩關於小康生活的夢想,今天已經開始成為現實。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上述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就是:按照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部署,走了頭兩步,現在開始走第三步。走頭兩步,解決溫飽問題和達到小康,為實現第三步戰略部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我國現代化的必經階段,正如百丈高樓之起于平地。

  必須清醒地看到,從大的社會發展階段來説,我國現在還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述解決溫飽問題和達到小康的階段性變化,還是整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進程中所經歷的階段性變化。從世界範圍的橫向比較來説,我國雖然經濟總量已經居於前列,但人均還不到1000美元,剛剛進入中等偏下收入國家的行列,經濟文化落後的狀況還沒有根本改變。江澤民同志在十六大報告中實事求是地指出,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這樣的判斷和報告中所説的“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以及黨章修正案中所説的“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是同樣的意思,也可以説是“總體上”和“初步”這種總體判斷的具體説明。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因為:第一,小康社會是從溫飽到現代化之間長達幾十年的發展階段,小康水平有一個從低到高的發展過程,現在剛剛邁入小康社會的門檻,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現在所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第二,即使低水平的小康,全國也還沒有全面達到,農村還有3000多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城鎮有將近2000萬人口的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還有更多的人口雖然溫飽問題得到解決但尚未達到小康。第三,在經濟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以及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收入和生活水平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在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諸多方面,以及小康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進展狀況和達到的水平是不平衡的。雖然某些地區經濟比較發達,但考慮到廣大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就全國總體情況來説,鞏固和提高目前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還需要進行長時期的艱苦奮鬥,實現現代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鋻於此,十六大重申,我國目前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大判斷,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賴以確立的理論基石。在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的條件下重申這一點,對於保持方針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順利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建設綱領

  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開始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新的起點。

  實現現代化是我們黨的奮鬥目標,但對於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而又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實現現代化的路線、進程和方法,有一個逐步深化的認識過程。在過去比較長的時間裏,由於對其艱巨性和長期性認識不夠,在經濟建設方面曾經發生過急於求成的偏差。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根本性轉折,同時也開始了經濟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確立20世紀末實現小康的目標,是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的重要標誌。

  鄧小平同志是這種戰略調整的倡導者。他在1979年所提出的小康概念,引發了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根本性轉變。把2000年的奮鬥目標確定為小康,是對當時沿襲下來的“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再認識的結果。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號召,當時曾經起到過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但實際上是做不到的。鄧小平同志預見到這一點,早在1979年3月就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的“新説法”。他解釋説:“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後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這當然不是説,中國的現代化應該是或只能是低標準的;而是説,20世紀末的目標不能定得太高。不久他就正式提出,20世紀末的目標是達到小康。這種實事求是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的調整,使我們的腳真正踏上了實地。20世紀末實現小康,“對中國來説,是一個雄心壯志,是一個宏偉的目標”,同時也是切實的、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目標。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逐步形成關於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2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偉大成功,證明這種分階段、有步驟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構想,積極而又穩妥可靠,完全符合中國國情。

  如果説,鄧小平同志關於小康社會的理論,促進了經濟發展戰略的轉變,規劃了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大方向,在它的指引下順利實現了頭兩步戰略目標;那麼,十六大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和綱領,則是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同志的小康社會理論和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戰略,對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的初始階段作出了全面規劃,實現了第三步戰略部署與第二步戰略部署的有機銜接,為從小康逐步走向現代化提供了宏偉藍圖和行動綱領。

  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對如何開始實施第三步戰略部署問題進行前瞻性的戰略思考。1995年,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規劃時間的下限是2010年,也就是第三步戰略部署的頭10年。1996年,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的發展綱領。

  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從21世紀初開始“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的概念。他説:“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多億人口的國度裏,進入和建設小康社會,是一件有偉大意義的事情。這將為國家長治久安打下新的基礎,為更加有力地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新的起點。”十五大初步地把第三步戰略部署具體化,提出2010年、建黨100年和新中國成立100年,即21世紀第一個10年、第二個10年和頭50年的奮鬥目標,這可以説是實現第三步戰略部署的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十五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鋻於第二步戰略目標的實現和新的發展階段面臨的形勢與任務,2000年10月,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對21世紀最初5年的小康社會建設做出了規劃和部署。這裡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方針,實際上並不局限于5年,而適用於更長時間。2001年3月,九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十五”計劃綱要。

  十六大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的經驗,明確提出,要在21世紀的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並且制定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綱領,向全黨和全國人民展現了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光明前景。環顧今日之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已經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題,成為響徹大江南北的高歌。

  十六大關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綱領,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充分反映了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體現了時代精神。

  第一,發展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經濟是基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根本的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對於經濟增長速度的要求,是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産總值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使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要根據世界科技發展新趨勢、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新格局和我國經濟成長新階段的客觀要求,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繁榮農村經濟,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産業轉移。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經濟優勢互補和協調發展。經過20年的努力,要基本實現工業化,使城鎮人口的比重有較大幅度的提高,目前工農差別、城鄉差別和地區差別擴大的趨勢逐步得到扭轉。這樣,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狀況就能初步改變。

  第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繼續高揚改革開放的旗幟。現在的情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舊體制的積弊尚未完全清除,新體制還不健全,改革與發展過程中也産生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仍然有賴於體制的創新和不斷完善。20年的目標,是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十六大報告表達了繼續推進改革的決心,明確要求:“一切妨礙發展的思想觀念都要堅決衝破,一切束縛發展的做法和規定都要堅決改變,一切影響發展的體制弊端都要堅決革除。”報告所提出的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深化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健全現代市場體系,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深化分配製度改革,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及其他方面的一系列重要舉措,指明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的方向。

  第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社會全面進步。對於小康目標和建設小康社會的認識,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十六大不僅規定了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和任務,也規定了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文化建設和文化體制改革、國防和軍隊建設以及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目標和任務。報告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這裡關於“三個文明”的概括,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現代化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政治文明不僅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順利進行的保證,也是我國現代化所追求的目標,就是説,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社會,必將是逐步走向經濟愈益發展、文化愈益繁榮、民主更加健全、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的社會,必將是全面進步、更加穩定與和諧的社會。

  第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現在只是“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要繼續大力推進扶貧開發,鞏固扶貧成果,儘快使尚未脫貧的人口解決溫飽問題,並逐步過上小康生活。所有現在還沒有達到小康水平的,都要努力爭取儘快達到,這樣就可以把“總體上”三個字拿掉。就業是民生之本,解決就業問題是我國當前和今後相當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十六大報告把擴大就業作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徑而放在了突出位置。在基本生存資料得到滿足和初步達到小康以後,人民生活繼續改善的方向,是拓寬消費領域,優化消費結構,滿足人們多樣化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包括社會保障體系、國民教育體系、全民健身和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人民政治、經濟和文化權益得到尊重和保障,以及保證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社會秩序等。這是使全國人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政治權利和生存環境得到全面改善的目標,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在我國經濟已經從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需求約束愈益明顯和強烈的條件下,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也是開拓國內市場和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必要條件。

  第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是不平衡的。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現在所達到的小康水平,發展很不平衡,未來小康社會建設的進程也將具有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最困難之點,不在城市,而在廣大農村,特別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農村;不在東部,而在廣大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十六大報告要求,各地各部門都要從實際出發,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上,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報告強調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大中部地區結構調整的力度,高度重視和關心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以資源開採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産業,支持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實現地區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標。

  十六大所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是與加快推進現代化相統一的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20年,是鞏固和提高現在初步達到的小康水平的時期,也是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20世紀的最後20年,我國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21世紀頭20年必將有更大的發展和進步。經過這個階段的改革和發展,就可以為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目標是宏偉的,也是能夠實現的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宏偉的,是鼓舞人心和催人奮進的,也是經過努力能夠實現的。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符合我國國情和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進程,也有利於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的良好形象。

  綜合分析,我國經濟具備持續快速增長的諸多有利條件:

  ———我國經濟有廣闊的增長空間。我國工業化的歷史任務尚未完成,現代化建設已經大規模展開,剛從溫飽進入小康,不論投資還是消費,都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正處於經濟迅速擴張的時期。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城鄉建設的開展,産業結構的提升,都會造就新的經濟增長點。新的技術革命為我國經濟提供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

  ———有比較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過去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能源和交通瓶頸得到根本緩解,各種建設材料和機器設備供應豐富且水平不斷提高,加之可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許多過去想做而做不到的建設事業現在能夠做到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把豐富的資源更充分有效地用於經濟發展,這和過去物資匱乏的困難已完全不同。

  ———不斷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將使社會生産力獲得進一步的解放,為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提供體制保證。現代化進程中的矛盾和問題,將會在改革和發展中逐步得到解決。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水平的提高,將使我們有可能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更好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發揮比較優勢和後發效應。

  ———具備支持經濟發展的群眾基礎和人力資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是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求穩定謀發展是人心所向。我國人口多,就業壓力大,但勞動力便宜是競爭優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國民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大批科技人員和各級各類管理人員成長起來,在改革和發展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從外部環境看,雖然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增加,但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新的世界大戰在可預見的時期打不起來,我們仍然能夠集中力量進行國內建設。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爭取有利於國內建設的國際環境和良好的周邊環境,有比較大的迴旋餘地。世界範圍迅猛發展的經濟結構調整,為我國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有黨的堅強領導。實踐證明,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綱領是正確的,基本方針政策是行之有效的。十六大總結了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堅持這些基本經驗將保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預期的成功。

  毋庸諱言,在我國這樣一個經濟文化落後而又發展很不平衡的大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在此基礎上實現現代化,不會是沒有困難和一帆風順的。十六大清醒地估量了這些困難。報告第一部分,在總結5年來的工作和13年來的基本經驗時,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要求高度重視存在的問題,繼續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報告第三部分,在論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時,進一步分析了我國經濟長期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難。在經濟全球化和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條件下,我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聯絡愈益密切,在獲得發展機遇和開拓發展空間的同時,世界經濟的不穩定和不確定性勢必對我國經濟發展産生愈益直接的影響。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面臨著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佔優勢的壓力。因此,報告在一開頭就尖銳指出:“形勢逼人,不進則退。”在報告結束語部分,又強調指出,面對很不安寧的世界和艱巨繁重的任務,全黨同志一定要增強憂患意識,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帶來的嚴峻挑戰,看到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有困難並不可怕,這是難以避免的,甚至是必然的;重要的是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困難,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克服和化解不利因素,認真採取措施解決改革和發展中的問題。幾十年來黨所領導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的偉大勝利,改革開放事業的偉大成就,都是在克服重重困難、戰勝艱難險阻中取得的。

  正如報告所説,綜觀全局,21世紀頭20年,對我國來説,是一個必須緊緊抓住並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現在,我國經濟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世界看好我國經濟的發展前景。誠然,我國經濟發展的任務遠比過去艱巨複雜,但現有基礎和有利條件也是過去所不能比擬的。完全可以相信,只要認真貫徹十六大精神,努力做到發展有新的思路、改革有新的突破、開放有新的局面、各項工作有新的舉措,依靠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團結奮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中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如果從19世紀中葉開始發展近代工業算起,到新中國成立,大約是100年時間。新中國的成立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前提。從新中國成立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也是大約100年時間。我們總共用50年左右的時間達到今天這樣的小康社會。初步實現小康使我國的現代化進程越過了一個重要的臨界點,駛入快速發展的軌道。實現十六大所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我國社會經濟就會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現代化就勝券在握了。這是中華民族的韆鞦大業,也是中國共産黨和中國人民對世界和平、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新貢獻。(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千尋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
相關新聞

  • 光明日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時代內涵(2002/12/03/ 15:08)
  • 説説我們的小康社會:再就業問題 (2002/12/02/ 16:17)
  • 人民日報:努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2002/12/02/ 06:58)
  • 國家統計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目標並不遙遠 (2002/11/25/ 11:18)
  • 小康社會住房是啥樣? 小康住宅十大標準 (2002/11/25/ 10:23)
  • 邱曉華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並不是遙遠目標 (2002/11/25/ 11:11)
  • 海口目標:提前十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2002/11/25/ 09:50)
  •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證券市場發展拓展空間(2002/11/19/ 20:28)
  • 焦點訪談:綿陽人的小康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三)(2002/11/18/ 19:02)
  • 經濟是唯一指標?專家眼中的全面小康社會(2002/11/15/ 13:43)
  • 建設小康社會需要人的全面發展—訪十六大最年輕的代表田亮 (2002/11/10/ 09:37)
  •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將使中國面貌發生巨變(2002/11/07/ 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