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解開恐龍滅絕之謎 |
|
|
|
|
|
在地球歷史上的中生代,生活著種類繁多的爬行動物,英國古生物學家歐文為這類遠古動物取了一個生動的名字———恐龍。迄今為止發現的恐龍已有幾百種,但是這種曾經生存了1.6億年之久的龐大動物類群,在白堊紀末期卻突然慘遭覆滅而銷聲匿跡,給人類留下個不解之謎。 其實恐龍家族的絕滅與地殼變動密切相關,我們已知地球內部進行的反應會不斷積聚起巨大能量,當地殼承受不住時,內部壓力便衝破地殼突然釋放,形成大爆發,爆發後地球的體積擴大,現在的地球表面就是以前較小的地殼在白堊紀末期爆發後膨脹分裂形成的(這也是幾塊大陸為什麼能完整拼合的原因)。 地殼爆發時,絕大部分動物被大量熔岩和火山灰所掩埋,在高溫、高壓、隔絕空氣的巨厚岩層中,經歷了漫長時期,恐龍和其他動物的遺體變成了石油,因為現在的大陸和大陸架就是原先廣布繁盛動物的地球表面,所以,據勘測,在大陸和大陸架(包括南極洲)的地表下都有石油礦藏,區別只是相對集中或分散而已。從發現的恐龍化石(由於埋藏較淺能夠接觸空氣,部分遺骸氧化分解後保留的石化骨骼)分析,絕大多數恐龍死亡的時間約在七千萬年前,而這與地質學界認定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等一系列全球性地殼構造劇烈變動的時間正相吻合。 據發掘的恐龍蛋化石推測,那次環境劇變的過程相當突然和短暫(天文觀測到的超新星爆發時突然變亮往往只有幾天至幾個月),因為地球環境如果是在較長時間逐漸變化,恐龍是緩慢死亡的話,它們的繁殖肯定會受影響,而不會大量埋沒時間集中的恐龍蛋化石,所以,恐龍應是在生存環境基本正常的情況下,因突然降臨的災難大批死亡。 生物學揭示,自然環境是決定生命形態的主要因素,大量的石油和煤藏,以及體現當時環境特徵的化石顯示,地殼爆發前因大氣層密度、厚度遠遠超過現在而非常炎熱潮濕,爆發後,那些只能在暖濕環境中生存的身軀碩大的恐龍,即使有倖存者也已經無法適應變得相對寒冷乾燥的環境,因此,大多數恐龍以及一些同時期的動物種類便從此絕跡了。還有一部分倖免于難的恐龍(大多體型較小),遵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經過七千萬年不斷演變進化已完全改變了原來的形態,繁衍為今天地球上包括鳥類、哺乳類以及人類在內的物種,其中也有極少數(如鱷、蜥蜴等)至今仍保持了七千萬年前恐龍的原始形態。 眾多資料表明,地殼構造變動引起的環境“災變”在生命進化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而白堊紀末期的“災變”只是地球多次“災變”中距今最近的一次(另如導致大批生物從單細胞向多細胞進化的“寒武紀大爆發”),這種週期性爆發是行星(包括地球)在演變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那些山脈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和海底石油礦藏就是解釋恐龍時代因地殼劇烈變動而終結的最有力説明。
| 責編:東子 來源:科技日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