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首頁 >  國家地理 >  走遍中國   
走近神秘瀘沽湖
走過梅裏雪山那一邊(七)-回到塵世
走過梅裏雪山那一邊(六)-轉經之路700年未改
走過梅裏雪山那一邊(五)-堂堆:美絕人寰的仙境
走過梅裏雪山那一邊(四)-膽戰心驚穿越崩塌區
走過梅裏雪山那一邊(三)-盧阿森拉
走過梅裏雪山那一邊(二)-走入無人區 騾子中了毒
走過梅裏雪山那一邊(一)-踏上夢境中的土地
走過梅裏雪山那一邊--序
飛狐古徑跋涉行
壁畫 彩塑 雙絕的資壽寺
風雨辨雲貴入滇第一關

     遊俠———紅杏
    
    天女殊峰勞悵望
    
    冰川雲海寄遐思
    
    ■沒人相信我從北京來
    “你們是幹啥子的?來這兒做什麼?一個頭戴又破又舊幾乎已成黑色,七十年代流行一時的綠軍帽,身穿深藍色四兜中山服的五十歲左右的漢子一臉嚴肅地問
    我們。“我們來這兒旅遊,看這裡的古驛道和古關口,“你們從那兒來的?“北京?“不可能,從北京大老遠跑到這兒來就為了看這石塊路?大馬路平平的,這石頭路,疙疙瘩瘩,有什麼可看的?……這是一座兩層小樓,還沒有完工,樓
    上還沒有門窗,但樓下已經進住了。這時,已經是下午六點了。
    
    我們從昆明先坐長途汽車到曲靖,又從曲靖換乘中巴到富源,從富源又換上開往貴州省六盤水市的長途車,從早上八點一直折騰到下午四點多,才到了距昆明220公里,雲貴交界處的古雄關———勝境關,正好有幾個老鄉也在勝境關下車,我們背著包,跟著他們,順著公路邊的毛路,向山腳下的小村走去。這個小村太破舊了,青石板鋪就的古路兩邊,是一幢幢連在一起的木屋,向路的一面幾乎都是上了板的舊門市房,落地的木板黑黑的,早已失去了本來的顏色,每塊舊木板上都寫著昨天的故事,馬幫的趕馬人就躲在那後邊,喝著米酒,與店家的女兒講述著趕馬路上的傳奇故事。張老闆家的二層小樓是這個小村裏唯一的一幢樓房,外墻粘著白瓷磚,在整個村子那些破舊的木屋之中十分醒目,而且他家擁有全村唯一一個小賣店,這小賣店不但賣油鹽醬醋,還代賣藥品。
    
    “現在,有公路了,我們這地方不行了,來往的人少了,民國以前,我們的壩子可是個大碼頭……吃著過橋米線、清水煮魚,張老闆的話匣子打開了:“説起這關,在歷史上可是很有名的哩,自元、明、清三個朝代好幾百年,一直是從貴州進雲南的第一個重要關口,這石板路,還是明朝時修的呢!明朝洪武皇帝初年,平定雲南,朱字龍旗從這裡一路打到雲南府;當年紅軍長征經過雲南時也是走的這兒;剛解放那當口,人民解放軍增援我們雲南王龍雲起義,都是首先從這兒走的……張老闆一邊喝酒,一邊説著這小村那昔日的輝煌。第二天,張老闆熱心地帶我們到離小村一公里的勝境關關口去看了看,一路不停地為我們介紹村裏村外的各種名勝古跡。
    
    ■探訪500多歲的滇南勝境坊
    
    如今勝境關現存景點主要有:滇南勝境坊、關隘城樓、石虬亭、勝境驛、石龍古寺、鬻琴碑、古驛道等。
    
    滇南勝境坊是勝境關的主要建築,牌坊始建於明代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清代康熙三十四年和民國十六年曾兩次重修,“文革期間坊上石獅被毀,現在在牌坊的兩邊各有一塊殘存的石獅軀幹靜臥于古驛道旁。牌坊矗立於勝境村西的山梁路口上,古驛道(東驛道)自東向西從中穿過。坊高13.32米、寬11.2米,重檐翹角、十二楹柱、九級鬥拱,東西對稱,坊中兩根楹柱前後各有一對石獅,分別面向黔滇,面對貴州的一對石獅身覆青苔,面對雲南的一對石獅身披紅土,古人稱:“雨師好黔,風伯好滇,貴州多雨、雲南多風,這一氣候特徵在這兩對石獅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這種一界分風雨的自然奇觀令人嘆為觀止。時而有擔著水的村民和向我們狂吠著的黃狗從牌坊下經過,告訴我們這一切不是夢幻……據説,原來這裡還有一條南北向的小溪,小溪兩側土壤截然兩色,東側為黑赫色,為貴州地界,而西側則為紅褐色,為雲南地界,這是大自然的又一奇觀,可惜此景今已不存。
    
    過界關牌樓,沿青石板鋪築的古驛道東行50米左右,路北為“‘鬻琴碑’碑亭,及石龍古寺遺址,路南為“勝境驛和“石虬亭。
    
    碑亭的右後方便是“石龍古寺舊址。石龍古寺為道教寺廟,始建於明萬曆二年(公元1574年),內塑關帝、周倉等神像。建廟同時,按“陰陽八卦的方位,在寺內植杉樹八棵,人稱“八卦樹,可惜“文革期間,不但寺廟被毀,連“八卦樹也未能倖免,八棵古樹有七棵慘遭“斧鋸之禍,現僅存一棵,與這棵古樹隔路相望,便是勝境驛和石虬亭。
    
    名為“石虬亭,是因為亭前有一露出地表的石灰岩,形如兩條虬龍屈曲盤臥,栩栩如生,令人讚嘆。
    
    ■千年古道上尋找馬蹄印
    
    沿古驛道東行約500米,高山峽谷之間,有一座巍峨的雄關,這就是勝境關的關隘城樓。很久以前這裡就築有關墻和樓堡,而關城城樓始建於清咸豐四年,重修于光緒十六年。舊城毀於五六十年代,現在的城墻及城關重建於1990年,城門洞沿用
    古代留下的舊石拱,城門早已不存,但石基尚在,頂城門的門杠石窩尚在。城關下的青石道是古代的遺存,這石板路已歷百年風雨,風依舊從西面──雲南帶著千年的紅土,吹向貴州;雨依舊點點滴滴從東方──貴州,灑向雲南。千年的古道,從
    戰國楚將莊橋的戰馬到新中國建立人民解放軍的鐵騎,這古道,這青石板目睹了這一切世間的滄桑。
    
    經過歷朝歷代不斷擴建重修,這條古道成為了連接雲南與都城的“通京大道,昔日雲南學子進京趕考,須從此道經過,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徐霞客第一次入滇也是經由此路,狀元楊升庵被貶到雲南永昌(今保山),也是從此經過。隨著嗒嗒的馬蹄聲,京城的聖旨傳到雲南;伴著丁當的馬幫鈴聲和趕馬人的吆喝,四川的蜀錦,輾轉到了大理,從大理被販到印度、尼泊爾等域外之地。雖然現在有了公路、鐵路,但現代的趕馬人還是喜歡通過這條古驛道,把從貴州等地收來的馬匹,販到雲南山區,如果你仔細觀察,在那被歲月打磨得光滑可鑒的青石板上,還有很多清晰的馬蹄印,可見古道當年的盛況。如今山依舊,水依舊,勝境村依舊,古驛道的風光依舊,勝境坊,關城都已恢復重建,可古道的實際使用價值已經幾乎不存在了,但是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旅遊價值卻越來越凸現出來。
    
    ■文/紅杏



中國中央電視臺版權所有
地址:中國北京復興路11號(100859)
站長信箱:webmaster@mail.cctv.com
建議使用:800*600分辨率,16Bit顏色、
Netscape4.0、IE4.0以上版本瀏覽器和中文大字符集